普洱:四大聚力谱写绿色崛起时代乐章

2017-01-19 15:58字如方李崇明赵蕊何巧丽
时代名流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普洱绿色

字如方+李崇明+赵蕊+何巧丽

入刊理由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作为全国惟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一曲曲弘扬“包容开放、团结拼搏”普洱精神,打响“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建设绿色普洱、通畅普洱、品牌普洱、文化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的主旋律在普洱大地上铿锵回响,开启了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征程。

“灵山秀水吐香茗,日月精英润芳魂。入药沏壶馨品意,通筋走脉喜沾唇。一杯解暑松峰顶,两碗驱寒屋阁亭。慕饮嫦娥抛桂酒,人间天上贺升平。”

普洱籍诗人全德茶的一首赞普洱茶,道出了普洱茶产地普洱市的生态地貌及人文风情。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是闻名遐迩的“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中国咖啡之都”。

今天的普洱,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发展新格局,弘扬优良传统,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坚持环境优先,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厚植开放优势,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一项项新目标全面激发了普洱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普洱各族人民群众谋发展、谋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12.3%,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1.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GDP和人均GDP实现翻番。2016年,预计全市GDP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5.3%和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5元、增长11%;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816.8元,比2015年“二線合一”标准线高22.3%。

聚力民族团结

共谱进步新篇

普洱是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民族团结有历史、有传统、有血脉。这里有14个世居民族、5个主体少数民族、9个跨境民族;有9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尽管各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各异,但始终和睦相处、和谐共荣。各民族满怀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重、对生活的憧憬、对故土的守望之情,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文明进步的生命之根、自立自强的力量之源。

1951年元旦,普洱26个民族的34位头人代表,在宁洱县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立下了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民族团结誓词碑,集中体现了普洱各族人民“爱党爱国、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和“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是普洱各族人民集体人格、价值追求、精神特质、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行的真实写照。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作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为边疆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指明了方向。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强调,民族团结是普洱永恒的主题,要始终坚持“在普洱,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普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法律法规,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族文化发展观,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大力培养和选拔民族干部,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在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团结。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普洱市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全面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民族地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

2016年9月,在普洱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普洱市委提出“弘扬光荣传统,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民族工作目标,并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增进团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普洱市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在发展方向,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全局战略,使普洱这个“小齿轮”紧紧咬住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大齿轮”高速旋转,做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国土“指标”、生态“控标”相互衔接;在发展理念上,明确提出了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的理念;在发展战略上,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作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发展目标上,大力弘扬“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着力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绿色普洱、通畅普洱、文化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建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的特殊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实施人口较少的民族、特困民族、散杂居民族扶持发展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系列措施,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认真组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工程。

在弘扬民族文化中增进团结。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社会和谐之魂。普洱市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深挖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富矿,打好文化牌、生态牌、区位牌、特色牌,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讲好普洱故事、传播普洱声音、展示普洱形象,让珍珠“露”出来;走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连成线、组成团、集成片,把珍珠“串”起来;打好特色文化牌,用文化擦亮旅游品牌,使珍珠“亮”起来。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录中央电视台并将在美国等22个国家播出,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巡演,《阿佤人民唱新歌》《快乐拉祜》和《想那个地方》等民族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普洱民族文化已经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以“普洱民族團结誓词碑”教育基地为载体,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任务,在誓词碑精神昭示和鼓舞下,全市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普洱没有发生过因民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先后有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2个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10个模范集体和10个模范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措施,切实办好民族地区寄宿学校和民族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和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

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每年投入100万元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基金,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申报、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在改善民生福祉中增进团结。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普洱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把扶贫开发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造了基地在农户、实惠在农户、笑声在农户“三在农户”,统计到户、扶贫到户、脱贫到户、致富到户、评估到户、验收到户“六个到户”的党政部门挂钩扶贫“景东曼等模式”。

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孟连、西盟两县实施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整县推进为契机,加快1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的整村推进。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居住条件、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边疆民族地区永恒的主题。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让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永铸、精神永存,在推进普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努力践行着“绝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铮铮誓言。

聚力资源禀赋

推动绿色发展

普洱地域广袤,海拔梯度在376米到3306米之间,拥有16个自然保护区和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森林覆盖率达到近70%,享有“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世界生物种质基因的宝库”“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的美誉。千百年来,汉、彝、哈尼、拉祜、佤、傣等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团结拼搏,创造了如普洱茶般鲜明绚丽、丰富多元的普洱文化,铸就了如澜沧江般奔涌向前、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今天,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生态文明的和谐脉动正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也是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选择,更是普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如是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是普洱的最大特色,是普洱的生命底色。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使命、稳定是第一责任、保护是第一政绩、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建是第一保证不动摇,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清新空气永续惠民、泽被后世。”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照辉说:“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获批来之不易,现已初见成效。但是,试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找准重点,更好地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政协调研报告上批示:“支持地方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经济。”2013年,国家发改委复函省政府,同意普洱市建设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1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了17条支持政策。2015年,云南省政府出台支持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27条政策,省发改委审批通过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建立了云南省推进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

建机制。坚持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统领,构建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协调联动推进机制。省级建立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市级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认真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发展规划和省发改委批准的实施方案,细化储备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建立和规范行业评价标准,发布实施绿色工业企业评价准则,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了低残低毒农药、化肥使用名录,主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村镇社区、绿色餐饮等评价标准,以及《普洱烤烟综合标准》《高原特色农产品·普洱咖啡》《普洱市烟后玉米栽培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规范标准16项63个。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探索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对节能减排、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将试验示范区建设列为年度重点督查事项,每年开展2次督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行绿色新政,编制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和考核办法,将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指标纳入各级考核考评体系,支持景东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完善重大环境行政决策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强支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下大力气抓好事关试验示范区建设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问题。强化政策支撑。把规划和政策转化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争取到国家17条、省27条支持政策;争取到15个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68个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92个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到省级财政综合补助1亿元、111.8亿元地方债等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试验示范区计划实施总投资4009.3亿元的项目,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试验示范区建设,我市列入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的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达106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和建设里程居全省各州市之首。“十三五”期間,我市将力争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开工建设临沧至宁洱铁路,建成玉磨铁路(普洱段),告别普洱没有铁路的历史;建成澜沧景迈支线机场,加快建设景谷、景东等6个通用机场;积极发展库区航运,基本建成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平台支撑。普洱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被确定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和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5000亩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思茅松碳汇中国自愿减排示范建设”等一批项目。强化金融支撑。创新筹融资机制,成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绿色经济融资担保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支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发行总规模100亿元首期30亿元的扶贫基金、25亿元PPP项目财政投资基金、35亿元高速公路公司债券,撬动银行信贷,破解融资难题。积极推动绿色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云南高山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强化科技支撑。设立咖啡、生物药、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云南省普洱茶、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国家咖啡检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力学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首都经贸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认定12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云南省创新型企业、5个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聘请22名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士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普洱市人民政府顾问,建成27个省、市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13户企业的17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

建基地。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打造“四大绿色产业基地”。打造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特色果蔬等为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初制加工所、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爱伲集团”年加工3万头肉牛、“云南海王”年加工10万吨鲜鱼片生产线。全市共发展生态茶园160万亩、咖啡77万亩、生物药35万亩,成为全球普洱茶最大基地和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中国咖啡之都”,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打造现代林产业基地。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林化为龙头,林(竹)浆纸纤、林板为两翼,非木质林产品采集、特色经济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观赏苗木和森林生态旅游为补充,构建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和森林城镇体系,推动林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83万亩,普洱成为全国现代林业开发区,思茅区获批建设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市农民每年人均获得林产业收入2950元,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培育壮大水电产业,全市以水电为主的电力装机规模918.5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太阳能项目,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5%。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与成都、丽江、西双版纳等地旅游同城化营销,成功创建普洱国家公园、西盟勐梭龙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等3个4A级景区,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正在积极申报4A级工业旅游景区,“绿三角”获中国自驾旅游线路评选金奖,与老挝5条边境旅游线路获准开通并实现省内异地办证,茶马古道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景迈山古茶林”列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遗规划,中国普洱茶节等节庆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50%,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左右。

抓示范。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绿色农业试验示范、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绿色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驱动、全社会绿色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城镇创建8大方面67项试验示范工程,打造了一批示范企业、项目和基地。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抓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重点区、水土流失修复重点区建设,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等工程,在云南省率先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十二五”以来,完成15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获云南省考核优秀,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3%。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316万亩农作物获“三品一标”产地认定,5.7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123户企业的292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居云南省各州市之首。整合打造特色生物、林产、边贸加工三大工业园区,推动绿色工业向园区聚集,加大清洁能源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等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淘汰110万吨水泥落后产能,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10县(区)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7.2%、94.9%。倡导绿色交通和出行,引进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布设44个城市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78%,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比例达80%。4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2个、市级生态村908个,全国第一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TEEB)示范县1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44所、绿色社区9个、环境教育基地2个。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繁荣绿色文化、构建绿色家园,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正在从“试验”迈向“示范”,普洱市谱写出了一首首绿色发展的美妙赞歌。

聚力扩大开放

打造前沿窗口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普洱对外开放工作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更大的发展?普洱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开放是普洱的优势、潜力和希望所在,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国家战略、一切服从国家战略的理念,找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的结合点、着力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招商引资要助力,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

近年来,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把扩大开放作为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加速集聚外来优质要素和高端资源,充分发挥“一市连三国”的独特区位优势,成功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率先倡议的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开放新格局,着力营造一流的对外开放环境,持续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普洱成为激情洋溢、活力迸发、资源集聚的开放“洼地”。

搭建开放平台。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地方的开放度越高,要素流动就越顺畅,发展空间就越宽广,要想在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就必须坚持扩大开放。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连接南亚、东南亚地区,地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普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促结构优化、促民生改善、促公平正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削手中权、去部门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为企业减负、为创业聚力。

坚持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边合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目前,普洱有勐康、思茅港2个国家一类口岸和孟连1个国家二类口岸,有经省政府批准的17条通道与缅、老、越三国北部地区相通;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200公里,2011年磨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线贯通昆曼大通道;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51公里,拥有规模以上港口及码头3个,渡口52道;玉磨铁路于2015年8月31日开工建设,宁洱至临沧铁路已完成预可研编制;2014年澜沧机场开工建设,2017年上半年即将建成投入运营。

积极发展“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建成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和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京东普洱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宁洱馆等一批交易平台,在云南省各州(市)中首家成立市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茶叶、咖啡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定价中心,启动建设中心城区快递物流园,全面推进“中国普洱云”项目建设,“互联网+”成为普洱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

成功举办了国际茶业大会、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论坛、普洱绿色发展论坛、西南论坛暨澜湄智库论坛等活动,普洱知名度、美誉度全面扩大,硬实力、软实力同步提升。

扩大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的招商“磁场”就强。普洱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源丰富,最显著的优势是生态优越,最显著的动力是绿色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等国家、省的普惠性战略,以及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差别化政策在普洱的交汇叠加,特别是普洱生态环境优越、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招商引资形势具有很大优势。

汇聚天时、地利、人和,普洱市委、市政府以先行者的姿态和先试者的豪迈,牢固树立“发展靠产业、产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事”来抓,积极研究新情况,拓展新路径,寻找新举措,着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以税收贡献、环评过关、带动就业为标准招大商、招大项目,吸引更多企业来普洱投资兴业。

强大的“洼地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雀巢、香港嘉华集团等外资企业和华能、国电、汇源果汁、康美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普洱,深圳华侨城集团、清华启迪控股、香港新华集团、云南能投集团、云南交投集团、云南城投集团、云南建投集团、云南投资集团等知名企业与普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普洱越来越成为外来投资者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69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5倍。

深化交流合作。近年来,普洱市围绕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对外交往工作,积极加强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促进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在经贸、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林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对外交往合作优势,积极推动外经企业和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

普洱市先后与老挝丰沙里省、泰国彭世洛市、法国利布尔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与老挝丰沙里省、越南奠边省轮流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认真承办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茶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及第一、二、三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积极组织普洱市企业参加昆交会和越南、老挝、缅甸、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际会展等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通过深入推进与缅甸、老挝周边在文化教育、替代种植、矿业开发和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借助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推进普洱市沿边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此外,深化与上海对口帮扶合作,组成党政代表团到上海考察学习;组团出访老挝丰沙里省,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边境管控等合作,积极与省级部门、大型国企民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势借力发展。

筑巢好引凤,劲风好扬帆。如今的普洱,已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淘金”宝地、兴业天堂,成为了一个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巨大“磁场”,不断聚人气、敛财气,客商络绎不绝,项目纷至沓来。普洱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诚邀天下客商来普投资兴业,共同谱写实现中国梦的最美普洱篇章。

聚力精准扶贫

共赴小康之路

汽车盘山绕行,经过一路的山野风光后,记者走进了位于宁洱县磨黑镇的普洱勐野江农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种植、精深加工的酱菜食品企业。据磨黑镇党委书记介绍,该企业围绕宁洱县“311”产业发展扶贫模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工作,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农户”模式,共带动572户20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小雀辣、青菜等1094.5亩,人均可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据了解,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作为云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大胆破旧立新,转变精准扶贫方式,通过走“短平快”“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和“提质增效”的脱贫路子,探索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脱贫模式,按照建档立卡户人均5000元的标准实施“311”扶持政策,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脱贫人口人均3000元给予扶持;对组织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脱贫人口人均1000元给予补助;对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户给予人均1000元实物奖励。

在“311”模式的推动下,目前宁洱全县共有27家龙头企业参与带动73个专业合作社,助推903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产销无缝对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

这只是普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普洱市有拉祜、佤、傈僳、布朗、瑶5个“直过民族”。全市10个县(区)均为滇西边境片区县,有41个贫困乡(镇)、368个贫困村,2015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3万人,居云南省第4位,贫困人口将近占到全省的8%左右,是云南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普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誓言如此铿锵——2019年全市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41个贫困乡36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8.3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担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中共普洱市委書记卫星坚定地说,这也道出了普洱市委、市政府的责任担当和全市260万群众的共同心声。

“2019年要脱贫摘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一轮“赶考”中,普洱全力“应考”,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

目标已经明确,脱贫攻坚工作刻不容缓。

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构建了以《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贯彻落实意见》《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为统领的“3+X”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挂包帮”、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贫困县退出、“直过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等20项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

坚持靶向疗法,精准划分贫困类型,制定实施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梳理编制扶贫、贷款等政策解读手册强化培训,因户制宜、分类施策,切实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六个到村到户”落到实处。

率先在云南全省成立市级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分年度细化工作目标,量化任务,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建立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长效机制,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普洱市西盟县、孟连县多地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有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出路只有挪穷窝。

脱贫路上房先行,无安居何以乐业?

2015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西盟召开云南省西盟孟连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启动会,对西盟孟连两县农村安居工程实施整县推进,整体解决西盟、孟连两县特困地区贫困群众住房问题。项目包括两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两大部分,涉及两县13个乡(镇)、70个行政村、800多个村民小组、24968户农户。

如今,走进西盟、孟连,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建民居与蓝天白云、绿树青松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美丽。“党的光辉照佤山,阿佤人民住新房……”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声,群众敲锣打鼓喜迁新居,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安居还要乐业。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后,如何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续发展不返贫,是摆在普洱市及下辖县(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要拔掉穷根,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箐门口村,把培育发展2000亩生态茶园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着力打响绿色产业品牌,实现了茶产业提质增效。

在澜沧,按照“保护文化—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的思路,全面实施民族文化“珍珠链”工程,2013年6月29日,以勐根村老达保寨村民为经营主体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成立至今,演出220余场,演出收入158万元,群众分红收入73万元,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80万元,带动周边其他行业收入近90万元。

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群众正精心侍弄着“股份柑”。群众以土地、资金入股龙头企业,种起了沃柑,“股份柑”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保底分红,还带来了务工收入。

这是普洱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一轮“赶考”中,全力“应考”的产业扶贫答卷。

空气带不走,生态带不走,绿色健康养生产品可以带走。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普洱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近年来,普洱市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有机”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向“山”要产业、要生态、要效益,培育壮大普洱茶、咖啡、石斛、烤烟、牧渔、林产等最具普洱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群,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市场的企业入驻普洱,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根据海拔、气候等条件,合理规划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把脱贫攻坚与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结合起来。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努力使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这些强农富农惠农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拓宽了门路,初步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同时,通过扶贫美丽乡村和民族文化旅游以及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拓宽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培育一批特色明、带动力强的脱贫示范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速了脱贫步伐。

各种产业遍地开花,各个贫困地区的发展风生水起。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百姓有期待,干部有责任,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扶真贫、真扶贫,号准脉,下准药,今天的普洱市,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在壮丽大地上奋力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

“弘扬‘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打响‘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建设绿色普洱、通畅普洱、品牌普洱、文化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普洱新篇章。”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中国共产党普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出的豪言壮语,明确了普洱未来五年的发展路线,道出了普洱跨越发展的雄心与决心。

责任编辑:杨春艳

猜你喜欢
普洱绿色
我在香江那一边
遇见《普洱》
苦普洱
绿色时尚
追踪绿色的秘密
绿色
2008《普洱》杂志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