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2017-01-19 12:57林爱武
考试周刊 2016年104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课堂教学

林爱武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学科这种多元化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最具个性化的特质。在这一点上,古代教育家为我们树立了个性化教学的典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孔子允许学生课堂上奏瑟,耐心地等到学生一曲终了后再回答提问。课堂教学原来在诞生的时候就是如此生动和有个性,大教育家孔子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无疑给后世语文教学以极大的启示,语文教学必须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同时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称之为一堂好课。那么,怎样践行语文个性化教学活动呢?我不揣冒昧,将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彰显个性、创新课堂的策略。

一、回归传统,让语文课更有声有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和背诵的传统,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每个语文教师都不能漠视朗诵的作用,而应回归传统,让语文课掷地有声,切不可像以往一样“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朗读,应该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引起学生情感强烈地流动,使其“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朗读。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的确,要多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只有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七年级(下)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这篇课文文字生动优美,值得学生细细品读,必须让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教师首先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进行节奏、语调、感情基调方面的指导,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如果条件允许,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由朗读一节课,让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细品味文中语言的力量,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二、立足文本,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认为,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不是简单地把文章的主旨和课文的知识点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而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内涵,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人文素养。

以课文《小巷深处》为例,该课主要致力于表现人物感情世界的变化,通过对母亲“竹棒”的多次描写,寄寓“我”对养母的歉疚和深深悔悟。在文中,作者用质朴感人的语言再现母亲的辛苦,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基于以上认识,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上始终围绕这一条主线:通过体味本文多处对母亲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对母亲“竹棒”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心情,感受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从而理解父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及父母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主要设置三个环节:抓住感情线索把握课文内容;从语言层面上感受作者对母亲感情的变化;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感悟母爱的伟大。这样整体感知、寻读、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都能较好地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深深地悔悟的“我”和深深爱着“我”的母亲的形象始终在学生的心头萦绕,让人难以忘怀。

孙子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语文教师每堂课都应该立足文本,缘文释道,鞭辟入里,将触角伸及每位学生敏感而驿动的心灵,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通过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

三、实施互动,改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是将“师生统一主体论”等理论用于素质教育与实践中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语文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的有力体现。冯建平在《当代主体教育论》中指出,语文互动教学中的主体性“即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关性和统一性”。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就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与学生协调、合作、交流、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要求,可以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成导入、研究、鉴赏、反馈四个环节。现就鉴赏和反馈两个环节为例谈谈互动教学的运作。

(一)鉴赏环节的互动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全情参与,注重情知互促。为此,语文鉴赏教学可通过图片展览、投影录像、配乐复述、静思想象等方式,尽量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其亲历其境,然后完全将学生推至前台,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师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尽情地发挥。

比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符合意境的图片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更让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怀;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将江南四大名园的图片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讲鲁迅的小说《故乡》可以展示闰土和杨二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辛亥革命十年后农民和小市民的穷困潦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反馈环节的互动

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是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生听课效果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和控制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断地交流着概念、观点、情感、意向、兴趣等,这些交流能否产生效能,能否达到教学最佳效果,只有靠信息反馈验证。

这个环节的互动以学生的“动”为主,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这与互动教学模式倡导的“弘扬学生主体性”精神实质相吻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点拨下自我反馈,自我暴露问题,并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教师若要检验学生第一课时的听课效果,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内涵的把握情况,可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上,挂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图片,同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检验了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又再一次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情感得到了升华。反馈环节的互动有助于检验教学效果,既检验学生,又检验教师,谋求的是教与学的最大挈合点。

互动教学摒弃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传统教学弊端,把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融为一体,使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张扬,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亦得到了培养。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性。”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对学生的未来无比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僵化的教学方式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而应发挥个人才智,苦练内功,博采众家之长,开拓创新,张扬自己个性化教学的旗帜,在自己热爱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上体现生命的价值。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