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防总2017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01-20 01:57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李国英
治淮 2017年5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抗旱

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 李国英

在淮河防总2017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淮河防总总指挥、安徽省省长 李国英

(2017年4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

我们召开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7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和国家防总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今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新形势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抓好防汛抗旱、确保淮河安澜,对于全局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去年,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行动起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并就切实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科学精准预测预报、突出防御重点、全力保障人员安全、强化军民联防联动机制、抓紧谋划灾后水利建设等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淮河防汛抗旱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树牢“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这是对我国长期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做好新时期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总依据、总遵循。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统筹谋划好淮河流域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抓好“建”这个最前端和“防”这个关键点,加强防汛抗洪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努力做到关口前移,着力在源头上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防在未发之前。

二要认清流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紧迫感。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着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最为频繁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总体上看,淮河上游河道防洪标准偏低、中游洼地易涝易灾、下游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行蓄洪区启用仍有较多群众需转移安置。

从工程上看,流域性防洪工程仍待健全,平原洼地排涝标准低、涝灾损失大,病险水库水闸汛期险情仍有可能发生,中小河流防洪除涝标准低,抗旱水源和调水工程相对不足,淮河出山店水库、蚌浮段调整等在建工程安全度汛需高度重视。

从应急管理上看,基层防汛抗旱力量还比较薄弱,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干部群众水患意识淡薄、抗洪抢险救灾实战经验也较缺乏。特别是2007年后,淮河流域已经连续9年未发生流域性的大洪水,根据洪水发生规律,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几率和风险在不断增大。

从气象分析看,预计今年汛期淮河流域北部降水量偏少,南部偏多,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灾害。

形势不容乐观,风险不容忽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站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保障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形势估计得再严峻些,把困难考虑得再充分些,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再扎实些,坚决打赢今年淮河防汛抗旱攻坚战。

二、全力做好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防强台,超前准备、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确保淮河安全度汛,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安澜环境。

一要精心组织安排,提前做好防汛备汛工作。抓好汛前准备是牢牢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的基础。各地要抓住汛期来临前的有限时间,认真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拉网式的防汛抗旱检查,仔细查找薄弱环节,建档立卡,派单销号,对标整改,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要充实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特别要加强防洪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物资储备,进一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要根据工程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要按照防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演练,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和实战水平。

二要完善预报预警,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精准有效的预报预警是科学防灾、从容应对的前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加强会商分析。特别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特别要强化城市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台风登陆影响区的精细化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提前转移危险地区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社会“空心化”严重,防汛抗洪必须更加注重发挥现代科技和技术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社会化应急管理能力。

三要实施科学调度,全力确保淮河防洪安全。淮河流域水系纵横,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各地要根据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等实际情况,按照《淮河洪水调度方案》和有关方案预案要求,综合运用“拦、泄、蓄、分、行、排”等措施,科学调度和管理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各项水利工程综合调蓄作用和防洪减灾效益。要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度汛,严格执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存在病险或正在施工的水库要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坚决防止垮坝失事。要健全防台风联动机制,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和群测群防长效机制,落实好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措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四要强化水量调配,统筹抓好抗旱防污工作。淮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交替发生,干旱和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在做好防汛抗洪准备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继续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精心组织应急水量调度和调配,细化抗旱用水管理,确保重点地区、部位和时段的供水安全。要统筹做好防汛、抗旱、防污联合调度,密切关注流域内主要河道水质状况,加强污染源治理,避免出现水污染事故。

五要扎实推进治淮,切实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淮河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是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基础保障。我们要牢牢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机遇,扎实推进新一轮治淮,切实补齐补强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短板。要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淮干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防洪水库等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城市易涝点整治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要加快水毁灾损水利工程修复扫尾,确保汛前完成修复、汛期发挥功能。

三、坚决落实淮河防汛抗旱各项保障

流域各地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积极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始终坚持统一指挥、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军地联防、全民参与的防汛抗旱机制,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严实的工作作风,狠抓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淮河安澜。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要按照《防洪法》《防汛条例》《抗旱条例》的要求,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要根据政府领导班子调整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完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要及时公布辖区内堤防、水库、蓄滞洪区、防洪城市和有关重要设施的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把落实行政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整体效能。

二要强化统一调度,严肃工作纪律。淮河防汛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尤为重要。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全流域上下一盘棋的观念,坚决服从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统一指挥调度,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决不能各行其是,贻误战机。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决杜绝脱岗、空岗、漏岗等现象发生。要畅通信息传递渠道,确保汛期水情、雨情、险情、灾情以及防汛调度命令及时上传下达。要加强督察监管,严肃工作纪律,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造成责任事故的,要严肃问责。

三要强化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团结协作是淮河防汛抗旱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淮河防总是流域四省防汛抗旱工作科学调度的重要平台,要一如既往地发扬团结治水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省际间的协调指导。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历来是抢险救灾的中流砥柱。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各战区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联系和协调,强化信息共享和联训联演,充分发挥部队在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淮河防总办公室要加强对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流域防汛抗旱工作。

做好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勇于担当、扎实工作,奋力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为促进流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抗旱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