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徽州水文化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悖论研究

2017-01-20 12:03席景霞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悖论徽州景观

席景霞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基于徽州水文化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悖论研究

席景霞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为了减缓城市钢筋水泥森林对居住者的压抑感,增加城市的自然景观,徽州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了整容或者化妆运动.其中部分城市无视自身区域自然条件、水文地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盲目进行水景观建设,极大违背了徽州水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这种大刀阔斧的规划改建不仅对城市形象无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看似无懈可击的真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实一直与悖论同在.

徽州水文化;城市生态景观;悖论

1 徽州水文化的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傍水筑城,作为生命和文明的结合体,城市和水有着天然不解的渊源.进入20世纪,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城市越发重视护城水域文化的开发建设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并对城市生态景观品质的复兴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决心的驱使下,徽州水文化在现代城市载体中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徽州水文化是根植于徽州大地的文化瑰宝,其中蕴藏着挖掘不尽的丰厚内涵,其治水智慧和精湛技艺尤其值得借鉴和传承.“从保护完好的徽州古村落水系,观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徽州古人面对自然时怀揣的敬畏之心,审时夺势地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治水理念,以及始终如一的天人合一”信仰”.古人以其豁达的心胸智慧留给今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世界,期望现代人能从中获得如何面对和营建自然生态的启迪.”[1]由此可见,古人先贤对理水已经做过系统的研究,并留下以徽州古村落群为代表的经典作品,按常理来说这些神灵活现的自然标本必然为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改善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有些城市无视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与文化基础,盲目效仿移植徽州水文化的表象模式,却违背了其最根本的因地制宜原则,以至于造成资金、资源及生态的无端浪费甚至破坏,且引发了诸多不被人关注的悖论.在城市建设大旗的号召下,针对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的研究比比皆是,但对于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悖论研究付诸阙如.文中将具体分析现存悖论的因果关系,并对其不科学及不合理性进行举证,以期对当下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有所警示.

2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悖论分析

绝大多数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理想的栖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高度与纬度扩张的步伐,成就感与压迫感不分伯仲地寄居在人们的精神空间.当人们对城市的面孔感到厌倦,他们期望城市能够幻化为与山水同在一样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美化环境开始了整容或者化妆运动.“城市中的水景观有自然、生态和景观等多重功效.它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引导和拓展城市空间、丰富城市空间层次.”[2]水景观建设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需量力而行.在一众热衷水景建设城市中,也包括不少北方干旱地区城市为冠以“生态园林城市”美名而一意孤行.它们无视自身区域自然条件、水文地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而盲目进行水景观建设,极大违背了徽州水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这种大刀阔斧的规划与改建不仅对城市形象无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看似无懈可击的真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实一直与悖论同在.

2.1 关于悖论的理论阐释

悖论一词由英文paradox一词音译而来.悖论有广义悖论以及狭义悖论之分.“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从狭义上说,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3]从哲学上来看,悖论根源于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由于认识对象本来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一个事物全面、总体的认识,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人类思维在认识世界时又因为受具体感官认识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所认识事物产生一定的隔阂.因此当人们把这些剥离开来的东西又重新结合在一起时,就有可能产生悖论.此外,由于真理受条件的限制,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很可能会造成谬误.科学理论的这种非绝对真理性为悖论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也是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悖论的成因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受很多因素的限制,诸如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特征,历史文化底蕴与经济条件等,当代这种科学的生态学发展理论与徽州水文化中朴素的可持续生态观可谓殊途同归.如果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违背生态学原理,忽视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结果就会发展成为建设的反面而成为事与愿违的悖论.

2.2.1 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悖论

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悖论始于对徽州水文化所推崇因地制宜原则的无视,加上城市规划前瞻意识缺位,即使建设之初把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但结果证明很多城市盲目建造水景反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对城市建设认识上的局限使得生态景观建设措施不当,人为改变水体的自然特性和原始生态功能,是对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考虑的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城市河流的堤防都是使用人工材料和混凝土施工,被包裹的水体成为人造河流,致使两岸湿地慢慢消失,水中生物也难以生存;沿河硬质景观的修建致使自然植被被严重破坏;这些不合理的举措,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土地、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河流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原有完整的城市水系和城市生态链变得支离破碎,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另外,一些北方沿河城市盲目圈水造湖建设水景,这种不尊重生态规律的行为不仅与生态可持续原则相悖,还隐藏着诸多隐患.从表象上看,各大城市圈水造景工程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河流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很多河流的生态平衡将无法维持.综上所述,许多城市虽然打着“生态景观建设”的口号,却因为一系列不科学、不合理的措施,打造出有保质期和时效性的景观工程,这严重违反了生态可持续的原则.必须像徽州先民那样懂得尊重和顺应自然,把自然视为有机的生命体,在现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工程进行适度地开发和利用,急功近利和妄自尊大的做法极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2.2 城市资源节约的悖论

如果城市在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缺乏理性规划,盲目追求水景观的形式和视觉效果,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资源和资金浪费,这种好大喜功的建设方式有悖于资源节约的原则.南北方地区气候雨量差异巨大,徽州水文化之所以常盛不衰是基于其温润多雨的地域环境,而北方诸城的水景观建设大都因为资源缺乏造成了无端浪费.提及资源的浪费,可枚举的事例大都是北方城市不顾自身水资源贫乏而大兴水景的“壮举”.多年之前,年均水蒸发量大幅度高出降雨量的戈壁城市宁夏石嘴山开挖人工湖时就曾引发众议.现如今,涉及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诸省份的一批缺水城市仍在规划大作水文章,高调地把打造“水城”作为建设目标,在建或规划环城水系、城市水网的城市则更多.事实上,河北和山东均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山西和河南等地也在缺水之列.而这些城市打造水景观的水源主要来自远距离调配的筑坝拦河和引调水工程,可以说在引水资源工程上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而关于资金的浪费,几乎与资源的浪费是同时存在的,很多城市都不惜斥巨资建设水景.据查在众多“拦河造湖”的城市当中,无一不是上亿的大手笔.据资料显示,洛阳、郑州、咸阳、西安市等北方城市在建设人工湖工程中无一不是投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的大手笔,计划形成的水面面积都将与杭州西湖相比肩.经调查有数据显示,“仅以运用普遍的橡胶水坝为例,我国现存橡胶坝总量约5 000座以上,一座橡胶坝投资在1 000~7 000万元,若按平均值估算,总投资约2 000亿元,相当于2个三峡水电站的投资额(静态投资),日常的运行维护费用尚未计算在内.业内人士介绍,橡胶坝的使用寿命约15 a,到期更换又是一笔大开支.”[4]还有一些城市水景观设施因无法负担过高的运营成本和日常维护,数年后或将长期闲置成为摆设,抑或成为蚊虫孳生的一潭臭水.由此看来,在城市建设大局中任何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行为都会付出巨大的牺牲,甚至使科学真理转变成为悖论.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方案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及权威论证,并按照规划严格实施.

2.2.3 城市景观审美独特性的悖论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形象审美定位模糊,有悖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鲜明面貌的初衷.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很多城市对自身的文化审美缺乏明确定位,程式化的模仿其它地区的景观样式建造,这种现状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城市水景观的设计呈千篇一面的状态,既没有侧重的表现人文思想,也忽视了自身文化特征的属性.北方城市对水的痴迷源于人们对南方水乡的向往,这个初衷很容易就让他们失去自我.用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克森的一句评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害,我们的城镇正趋向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5]现如今的城市水景观,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美,它所包含的应该是通过空间、造型、色彩来描绘出水景观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历史延续,用外在的表现去释放或舒缓人们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给人以精神的放松,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建设中倘若仅仅追求与南方的池水、亭台和绿植形似,没有文化、历史和空气的浸润,它们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一样茫然存在.所以,如果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不把自身的地域条件、文化内涵作为出发点,从文化传统、设计形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是简单的模仿或挪用,就会逐渐走向城市个体审美独特性迷失的悖论.

2.2.4 城市经济效应的悖论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不只是单纯的民生工程,而是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效益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城市“圈水造景”泛滥无度的现象,一方面与水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机制不够科学有关,另一方面与水景观的经济带动效益和随之而来的畸形政绩观紧密相连.经调研发现,“圈水工程”虽然大都打着各种名正言顺的幌子,实际上都是以水为名提升城市品位、借机炒高周边土地房产价格,达到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目的.显而易见,凡是邻水的地皮价位都要高出许多,因此先引水成景,再伺机卖地成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在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中,水为财禄的象征,徽州民居中所设的天井就有养气聚财的说法.现如今一些地方官员已经把大建水景作为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城市在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仍大规模圈水造景已经司空见惯,只是何时触及水资源短缺的底线尚不可知,只怕围绕“水景”所引发的经济链条终将成为泡沫.

3 针对现存悖论的对策性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看,悖论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相对的,悖论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既然如此,便不应该惧怕或回避悖论的出现.追根溯源,悖论源于支撑科学真理成立的诸多条件发生了改变,扭转悖论的关键环节在于保证其必要条件的充足和完善.如同徽州水文化的形成壮大,乃是集天时、地利与人和为一体,方能源远流长百年不衰.基于此,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有必要吸收徽州水文化先进的理水方法,结合城市自身现状科学规划其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遵循徽州水文化倡导的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一定要沿袭、遵循徽州水文化的因地制宜原则,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默契,关注城市资源与气候差异,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充分利用城市客观存在的地域、气候和资源等有利条件,发挥其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由于城市所处的地域不同,受气候、人文等因素影响,水景景观的设计也大相径庭.根据地理位置城市有南北之分,南方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水资源富足,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为其水景观设计提供了广大的发挥空间;而北方缺乏适宜的自然基础,人工水景较为广泛,自然资源的限制使得水景景观设计上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城市建设中为了美化环境进行必要的水景观设计是可行的,但决不能因为追求形式而造成无端浪费.南方城市因其坐拥天时地利,可以筹谋大面积水景设计,而北方城市气候干旱,应尽量营造小水体水景.在现代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人类自信心极度膨胀,在创造巨大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不可逆属性,单纯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对自然进行肆意改造是愚蠢的表现,甚至将造成更大的灾难也未可知.唯有在客观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做到适度合理建设,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省去后顾之忧,真正满足人们的亲水情结.

3.2 遵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徽州水文化朴素的可持续生态观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在农村或城市建设中都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如果要探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保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首先要保证与水景观相关联的各专业和部门团结协作,根据通过科学论证的方法,严格认真地执行.城市水景观建设涉及的部门和专业很多,需要包括城市规划、水利、园林和环境等部门的统筹安排,而现实中各政府部门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对城市沿河区域的局部分别开发,使得水景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延续性.为了避免城市整体流域空间的割裂,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必须要兼顾水景观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多样性,只有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需要在推测和评估水景观建设是否存在或加剧热岛效应,洪涝和污染等环境风险,是否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冲击和影响的前提下,在尊重自然规律、水资源变化规律和生态格局的前提下(以恢复、保护为主,以改造、建设为辅)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和生态功能.”[6]因此,城市水景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应拘泥于诸如形式或视觉审美层面的局部问题,而应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内在和外在相联系的生态系统.针对人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美国景观大师哈尔普林曾如是说:“我们所作所为,已在寻求两个问题:一为何者是人类与环境公栖的根本;二是人类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共栖共生的关系?我们希望设计能和居住者共同设计出一个以生物学和人类生态感性为基础的生态体系.”[7]综上所述,城市水景观建设要针对不同地势的区位特征,利用生态景观学等综合知识来设计,本着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进行相对保守的开发建设,才能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3 注重城市生态审美价值设计的独特性

城市生态景观最直观的价值就是其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贵在具有卓尔不群的独特性.所以,城市水景观设计务必根植于地方文化与区域特征之上,彰显其不可替代之独特性,令人堪忧的是当下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却趋于大同之势.如徽州古村落群景观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其深厚的徽州文化、客观地域特征和气候因素之上.倘若脱离了徽州的文化和土壤、空气,将江南水景观移植到北方城市抑或乡村,都必将面目全非.同样地处安徽,在中部巢湖北岸散落着与皖南古村落截然不同的“九龙攒珠”古村落群,这些起源于明代流民的村落根据所处地形理水,科学而有章法,与皖南诸村落和而不同,有文描述村落“如遇到大雨,有九条水沟,滚滚直入门口塘,看起来活像九条龙在戏水,群众评此为‘九龙攒珠’.”[8]这些古村落的价值在于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如今,必须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以水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自然条件迥异的南北方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愿望与条件分别进行分析,主张合理运用水文化元素进行个性化的生态景观建设,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水、文化背景及自然资源,期望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能够适度且创造性的以水系生态景观为依托完善城市形象、增加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质.需要迫切的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原因,以便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滨水景观设计,从而为中国特色的东方美学添砖加瓦.

4 结 语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就作了明确阐释,指出“要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下,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城市都把城市生态建设看作头等大事,在众多精心设计的规划案中,城市水景观建设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在当前国内各城市决心建功立业的大势之中,如何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已是众声鼎沸,而建设中不宜怎样却鲜有提及.科学真理的光芒能够暂时掩盖悖论的存在,但光芒散去之后悖论的轮廓却愈发清晰.那人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悖论?又怎样消除悖论的存在?客观的说,悖论的发现和提出并非坏事,它只不过是暴露了某些问题的存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反而是有益处的.当相关理论得到拓展、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之后,悖论自然可以消除,只不过建立新的学说和理论还亟待于通过大量辛苦的劳动和反复的研究与论证.在这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中,需从传统中汲取有益的养分,珍视徽州水文化在历史积淀中留给人们的启示.

[1] 席景霞.徽州水文化的自然生态观解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28(3):10-13.

[2] 吴梦媛.北方干旱地区小城市水景观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 李宏远.悖论的潜科学价值[J].台州学院学报,2008(6):20-24.

[4] 张 军,徐旭忠,双 瑞,等.地方“圈水造景”念歪生态经“美景”背后隐患多[EB/OL].(2016-02-23)[2016-08-10].http://jjckb.xinhuanet.com/2016-02/23/c_135121296.htm.

[5] 苏志红.有效营造城市景观特色研究[J].北方园艺,2008(9):134-136.

[6] 陈邵鹏.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水景观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5):8-10.

[7] 莫修权.滨河旧区更新设计——以漕运为切入点的人文理念探索[D].北京:清华大学,2003.

[8] 张靖华,翟光逵.“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J].安徽建筑,2008(3):18-19.

Paradox of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ased on Water Culture in Huizhou

XI Jing-xia

(Colledge of the Arts,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00, China)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stress of urban reinforced concrete forest to the inhabitants and increase urban natural landscape, more and more cities start their beautification projects in Huizhou. In the constructing of waterscapes, the limitations of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hydroge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are ignored, which largely violates the core idea of water culture in Huizhou-so-called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Such kind of drastically reconstruction fails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the cities, but destroy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balance, and violat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seemly flawless truth is limited by objective conditions, while these limitations always coexist with the paradox.

water culture of Huizhou;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paradox

2016-09-2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金资助项目(SK2016A0633)

席景霞(1980-),女,河北无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绘画创作.

TU984

A

1008-536X(2017)04-0006-05

猜你喜欢
悖论徽州景观
视神经炎的悖论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景观别墅
海岛悖论
徽州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帽子悖论”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