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山女鳟发眼卵人工孵化技术探讨

2017-01-21 05:09黄志秋
关键词:稚鱼攀西孵化率

黄志秋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攀西地区山女鳟发眼卵人工孵化技术探讨

黄志秋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在攀西地区的越西县水观音河,通过水温、溶氧等指标的控制,对20万枚山女鳟发眼卵进行孵化和对孵出的稚鱼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4—5月,越西县水观音河能满足山女鳟孵化的条件;山女鳟孵化率为83.54%,稚鱼成活率为94.24%。

攀西地区;山女鳟;发眼卵;人工孵化;稚鱼

山女鳟[1](Oncorhychus masou masou)属于鲑科、大麻哈鱼属,原产日本,是马苏大麻哈鱼的陆封淡水河溪鱼类,属于冷水鱼类。1996年12月从日本引入我国,随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的成功,山女鳟养殖在我国发展较快。

目前攀西地区具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适合山女鳟的养殖。但该地区尚未开展其人工繁殖,致使山女鳟养殖在该地区受到极大的限制。本试验是利用位于攀西地区的越西县水观音河的优质水资源探讨山女鳟的孵化与培育,以期对今后试验和生产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1.1 试验时间

2015年4月23日—5月27日。

1.1.2 试验地点

试验场地位于攀西地区越西县中所镇水观音河。

1.2 发眼卵和器具

1.2.1 试验鱼卵

试验用山女鳟发眼卵购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共20万枚(本次孵化用的发眼卵超过99%为中期发眼卵,不到1%的卵为后期发眼卵),采用干法运输。经36 h于2015年4月23日上午7:20到试验场后开箱,开箱箱外环境温度13℃,4个箱的箱内温度分别为10、9、9、9℃;上午8∶30入平列槽孵化。

1.2.2 孵化房

孵化房规格为6 m×5.5 m×2.3 m,供水、排水设施完备,从水观音河引水经沉淀池沉淀后通过管道进入孵化房,孵化房总进水量约400 L/min。

1.2.3 平列槽

孵化房内设20个平列槽,每个平列槽内放入5个孵化盘;平列槽槽口长、宽分别为304、46 cm,底面长、宽分别为300、41 cm,平列槽深15 cm;孵化盘口面长宽均为46 cm,底面长宽均为41 cm,内深15 cm;孵化盘底面与顺水侧面都有0.2 cm的圆孔。

1.3 试验方法

1.3.1 前期准备

用遮阳网将孵化房遮蔽,进行水调试,用质量分数为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

1.3.3 孵化

将发眼卵用2.5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10 min后,等量均匀平放在孵化盘内。孵化盘内水深平均保持10~13 cm。

1)水流管理。孵化的前2 d水流以尽可能使鱼卵不沉积为原则,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上浮后适当减小水流量,孵化期间平列槽的总进水流速保持在1~1.5 L/s左右,每隔2 h检查一次平列槽的水量。

2)溶氧管理。每天测定孵化用水的溶氧3次,使平列槽水中的溶氧保持在7 mg/L以上。

3)水温管理。每天测量孵化用水的水温3次以上,使孵化设备中水温保持在8~12℃。由于本次试验是在4月23日开始的,平均水温已经超过了13℃,最高时达到了18.2℃。采取向水中加入冰块来降温的措施,从4月23日到5月8日每天通过加冰块来降温,期间每天至少用冰块2 000 kg,从5月6日起山女鳟稚鱼开始上浮,在5月9日停止用冰块降温。

4)其他管理。孵化期间孵化房采用避光暗室孵化。每隔5 d定期用2.5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和5%食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水霉菌的滋生,并定期用vc预防卵黄囊水肿病和增强鱼体质。

1.3.4 出苗前的培育

自5月7日集中上浮稚鱼时开始驯食,开口鱼均重约0.16 g,每天按鱼体重的8%投食,每天投饵9次。采用2种不同的饵料进行驯食,第一种为四川斯特佳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苗特优”鱼苗浮性配合饲料;第二种为自配饵料。自5月7—11日,采用斯特佳饲料驯食,饲料粒径0.2~0.5 mm,但约有2/3的稚鱼摄食不好。从5月12日起,开始改喂自配饵料,稚鱼摄食良好。从5月16日起投喂次数逐渐减少到6~8次/d,5月21日减少到4~6次/d;出苗阶段投喂次数减少到3~4次/d。

1.3.5 数据处理

试验期间记录每日6∶00、12∶00、18∶00三个时间点的水温、溶氧值,统计死亡量,绘制死亡量变化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眼卵及稚鱼的形态变化

山女鳟发眼卵孵化经历了发眼卵、出膜、上浮稚鱼3个阶段。

2.1.1 发眼卵

4月23—25日为发眼卵阶段。山女鳟发眼卵运达试验地孵化房开始,已经有几十尾出膜的仔鱼,并且有极少量的死卵。本阶段卵的变化为:卵眼点由浅变深,再由一个橘黄色点逐渐分为2个—卵内卵黄由分散到集中,形成卵黄囊,卵黄囊内出现鲜艳橘黄色点状物—卵表面逐渐出现白色薄膜,卵吸水胀大—胚体开始出现细微扭动。

2.1.2 垂直游泳期

4月25—5月6日为垂直游泳期。刚孵出的稚鱼体质嫩弱,体色淡橘色,不能平游,具眼点,不具鳍条,体型还不具备山女鳟的形态特征,卵黄囊明显,体长14 mm左右,均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生长。

2.1.3 平游期

5月7日之后为平游期,当出膜稚鱼吸收整个卵黄囊体积的1/3时开始上浮。卵黄囊体积逐渐变小,稚鱼体色加深,稚鱼的各个鳍条逐渐明显,脊柱逐渐明显,已经具备山女鳟的基本形态,游泳能力增强,能够在孵化盘内转圈游动、平游。5月11日完全上浮时已完全具备山女鳟形态。

2.2 孵化率和成活率

20万枚山女鳟发眼卵共孵化出上浮稚鱼167 076尾,孵化率为83.54%。从开始孵化到完全上浮共死亡32 924尾,出膜完成到完全上浮共死亡9 626尾,稚鱼成活率约为94.24%。孵化期间发眼卵死亡情况变化,见图1。

图1 孵化期间发眼卵死亡情况图

自5月7—11日,采用斯特佳饲料驯食,饲料粒径0.2~0.5 mm,但约有2/3的稚鱼摄食不好,从5月10日起卵黄囊基本耗尽,摄食不好,体质瘦弱。从5月12日起,开始改喂自配饵料,稚鱼摄食良好,生长快,成活率显著提高。由图1得出:从4月23日到26日死亡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4月26日死亡量达到最大值6 070尾,从4月27日即进入垂直游泳期后的第二天开始死亡量逐渐减少,到4月29日趋于平缓。试验结果统计见表1。

表1 山女鳟稚鱼成活情况表

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山女鳟发眼卵出膜数为176 702尾,出膜率为88.35%,上浮率为94.60%,总的来说,此次试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出膜率和上浮率均比较高。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温对孵化率的影响

山女鳟为冷水性鱼类,正常上限生长水温为22℃,无明显下限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12~18℃。孵化最适温度为8~13℃。水温过低孵化日数延长,且孵化效果不好。过高时,孵化率降低,初孵稚鱼死亡量会增多。此次试验水温平均为14.52℃,已经超出最适孵化温度1.52℃以上,即使在孵化时每天用冰块降低水温也没办法将水温长期控制在13℃以下,故水温对本次孵化试验鱼卵及稚鱼的死亡影响较大,从发眼卵到上浮稚鱼共死亡32 924尾,孵化率为83.54%。如杜建刚,李保民[2]于2005年12月在水温为9~11℃的水中虹鳟发眼卵孵化率达96%。再如王明宝[3]水温在13℃内3次孵化虹鳟发眼卵,孵化率分别为90%、92%、92.8%。而本次试验孵化率为83.54%相对偏低。本次试验孵化率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分析认为是本次试验为4—5月进行水温高于8~13℃的最佳孵化温度,水温过高发眼卵出膜时死亡量会增多。本次试验在4月26日死亡量达到峰值,主要就是受温度的影响,在平均水温超过14.52℃的水中刚出膜的稚鱼死亡量较大。所以孵化水温是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孵化率就要尽可能的满足8~13℃的最佳孵化温度。

3.2 饲养管理对孵化与初孵稚鱼的影响

通过本次试验得出,4—5月进行的孵化试验受水温影响大,出膜阶段死亡量偏高,占总死亡量的59.2%。在实际生产中,要更多地注重孵化水温、生长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做好清洗消毒工作,为山女鳟鱼孵化和培育提供优质孵化环境。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除需选择优质的发眼卵外,还应重视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氧、光照、密度、病害、噪音等,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在实际生产中获得高孵化率,培育出体质好,抗病力强,规格整齐的山女鳟稚鱼。

在5月7日开始对集中的上浮稚鱼进行开口驯食时,水温已经较高,5月9—11日,使用斯特佳鲑鳟鱼专用饵料的粉末进行驯化时,山女鳟吃食不好,部分稚鱼不吃食,因卵黄囊耗尽瘦弱而死,从5月12日起,用自配饵料进行驯化时,稚鱼吃食相对较好,生长较快,死亡较少。因此选择适合稚鱼摄食的饵料如饵料粒径、营养、消化率等对稚鱼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可显著提高稚鱼成活率。

3.3 日常管理对孵化与稚鱼的影响

本次试验得出,水温对稚鱼生存生长影响大,水温高死亡率增大。保证水温在适宜范围能减少出膜时稚鱼的死亡量。每天清洗孵化盘保持水质清新,孵化盘的清洁能减少病菌滋生,从而减少死亡量。本次试验采用聚维酮碘2.5 mg/L用于发眼卵时期的消毒杀菌。4月23日和25日用聚维酮碘消毒各1次,采用静水消毒10 min再排水的方法。4月27日起出膜量增加,到4月29日已经大部分出膜,为了减少外界环境和药物对出膜稚鱼的刺激以及减少药物残留,特采用约1%食盐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流水消毒的方法。为预防卵黄囊水肿病和增强鱼体质泼洒了2次Vc,用量为25 mg/L。4月22日对孵化房进行了彻底地清扫整理,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白天加强巡视,夜间轮流值班巡查,每1 h巡查1次,排除鼠类、蛙类以及蛇类等敌害生物对稚鱼的伤害,减少损失。总之,加强日常管理能有效减少卵与稚鱼的死亡量,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1]唐敬伟,任波.山女鳟人工繁殖技术试验[J].黑龙江水产,2013(1):8-10.

[2]杜建刚,李保民.虹鳟鱼人工孵化及苗种培养技术[J].河南水产,2007(1):11-12.

[3]王明宝.虹鳟鱼发眼卵孵化试验[J].淡水渔业,2005,32(2):30-35.

Study on Eyed EggsArtificial Incubation Technique of Oncorhychus Masou Masou in Pan-xiArea

HUANG Zhi-qiu
(School ofAnimal Science,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China)

200 thousand eyed eggs of Oncorhychus masou masou were hatched and the juvenile fishes were cultivated in Shui GuanYin River of Yuexi County of Pan-xi area,through the control of water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April and May,Shui GuanYin River can meet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need of Oncorhychus masou masou,and the hatching rate was 83.54%,the survival rate of juvenile fish was 94.24%.

Pan-xi area;Oncorhychus masou masou;eyed eggs;hatch;juvenile fish

S965.232

A

1673-1891(2016)04-0004-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02

2016-09-0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山女鳟在凉山的引种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12ZA154)。

黄志秋(1968—),男,重庆云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

猜你喜欢
稚鱼攀西孵化率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云南盘仔稚鱼口吸盘发育*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春季舟山渔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路线图”的用心探索
——评《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研究》
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与雄蚕率调查*
四川攀西地区突尼斯软籽石榴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攀西烟区津巴布韦烤烟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