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大学衍生企业1

2017-01-22 15:07张晨宇刘慧敏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

张晨宇 刘慧敏 韩 特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100081)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大学衍生企业1

张晨宇 刘慧敏 韩 特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100081)

大学衍生企业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本文阐述了其特点及其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归纳了上市大学衍生企业及北京理工大学衍生企业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产学研;大学衍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大学衍生企业,作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是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程度与更大范围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模式。

1 大学衍生企业的定义、特点与目标

大学衍生企业,是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体,依法设立的集科研、生产、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公司制法人;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和高绩效企业的综合体。其主要任务是,尽快将科研成果孵化为成熟的技术并形成产品,投入应用或生产,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科研人员科技知识、科研成果的保值和增值。大学衍生企业通过其与高校产学合作活动(比如,一次重要的技术转让、共建技术合作平台,或成立了技术联盟等),直接获得的创新绩效(比如,产品创新、程序创新和研发创新绩效等)。

不同于一般的高科技企业,大学衍生企业的一个鲜明特点还表现在:大学衍生企业紧密依托于学校的某个重点或特色学科,其跃迁必定与学科的发展相互依存,其技术迭代或跃进又主要依赖于学科带头人为首的高校科研人员。而且,一般的高科技企业的知识生产和应用,必须以利润的获取为第一目标。但是,大学衍生企业的知识生产和应用,主要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生产和应用能力为导向,还要兼顾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其在创造经济效益后,将不断反哺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进而推动该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2 大学衍生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命及实践

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无论在高层次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水平、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保障上,都有着无以伦比的综合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增加很快、专利的申请量与授予量也逐年增加。但是,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并未能够用于工业应用。这是因为科研体制、机制和文化、价值导向上的一些原因,高校技术创新活动市场导向不明显,加上本身转化实施能力不足,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教师只希望稳定地拿着科研业务提成,没有“筑大平台、建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作大贡献”的战略眼光;少数一些教师拿着“职务发明”另立山头开公司,由于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往往自生自灭。这些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没有得到经济实惠、没有实现成果的成功转化,而且牺牲了教育质量、耽误了学生。

硅谷的产学研合作维持了几十年的旺盛活力,其发展进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大学衍生企业。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拜杜法案,允许大学和非盈利机构对于用联邦资助进行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法案出台之后,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大学衍生企业得到更为迅速发展。据统计,在美国,每所大学平均每年衍生1.91个企业,而麻省理工学院每年就能衍生出31 家企业。他们的发展助推了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移,并引领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谷歌、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等著名科技企业无不是依托硅谷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发展起来的。

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因此,大学衍生企业作为诱发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应运而生。其大力发展对于破解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共23所高校拥有44家上市大学衍生企业,他们是大学衍生企业中的佼佼者和示范者。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正在积极推进大学衍生企业的实践,很好地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大学衍生企业科研实践经历能够使得研究生接触科技前沿,有利于提升其建构知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转化能力。这是因为,优秀的大学衍生企业,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大学衍生企业正成为有机融合学校教育、科研实践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3 北京理工大学及其衍生企业的成功实践

早在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理工大学就深刻地把握了“1+6先行先试”政策的内涵,率先尝试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通过组建大学衍生企业来探索高校自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道路。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破茧而出,成为中关村示范区第一个实施科技成果入股股权激励的中央高校衍生企业。其通过科学的二次分配制度,建立了对学院、学科组的股权激励,保证了学院、学科组和教师的利益,为成果转化工作和衍生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同时,北京理工大学以理工雷科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相继成立的多个大学衍生企业。比如,2010年8月,以转化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奥运”重大专项“纯电动汽车”的科技成果的“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9月,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北京京工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成功转化了“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的科技成果,先后获“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等殊荣。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衍生企业模式,探索出了一种技术创新在公司体制下运行,基础研究在学校的体系内运行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学衍生企业对基础研究提供支持,学科组的基础研究为大学衍生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成果和人才。

4 大学衍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为被赋予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要使命的制度创新,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作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科建设克服“组织结构惯性”、克服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路径依赖”?前期的科学研究、后期的公司管理、并行的知识转移是否能够有效地衔接和配合?在科研成果迅速财富化后,大学衍生企业在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队伍汇聚和学科平台构筑等方面,是否已产生预想的合作效益?是否显著改变了教师的创新行为,提高了学科创新能力和水平?

当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如何让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服务好“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就必须要关注其动态演化与跃迁中创新治理的能力,加强其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能力,引导其获得良好的创新绩效。

[1]张晨宇,宋晓晴, 刘思琦. 治理安排、组织学习能力与大学衍生企业创新绩效[J]. 统计与决策,2017(5):186-188.

[2]李玉兰.北理工学科性公司:“带土移植”模式释放高校科研高能量[N].光明日报,2015.8.9(06).

[3]姜李丹, 何海燕, 康小伟. 创新学科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 助推高校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理工大学雷科公司产学研用结合典型案例[J]. 中国科技产业, 2015(12).

[4]郭大成.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Z2):8-10.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机制与创新绩效——动态演化视角下的案例与经验证据相关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71302027)资助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海滨城堡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国家航天立法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