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017-01-23 04:16张惠林
今日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血管事件风险管理心肌梗死

张惠林

【摘 要】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60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80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2年内再发心梗发生率的2.5%、3.8%、5.0%、3.8%均明显低于A组的11.3%、12.5%、17.5%、13.8%,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状况,运用风险管理加强护理干预,对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风险管理 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具有突变性和多变性两个特点,众多因素协同作用易导致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健康恢复。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加强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管理,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血管事件进行预防至关重要。我院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通过风险管理的落实对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进行了统计。现就风险管理对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共16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1]。按照不同护理方法随机对1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每组患者各80例。A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60.6±5.5)岁;梗死部位:下壁25例,前壁20例,后壁18例,右室心梗17例。B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60.2±5.8)岁;梗死部位:下壁27例,前壁22例,后壁16例,右室心梗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实施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B组患者运用风险管理实施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了解梗死面积、心理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心血管事件的再发风险,并根据所能预料到的不良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继而实施预见性护理,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病情,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具体如下: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由护理骨干、护理质控人员共同组成;总结临床资料,积累护理经验,明确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并结合病史资料的评估结果制订应急预案。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帮助其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做到事前严格控制;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并根据可能存在的护理差错及事故制定改进措施。③组织护理人员加强业务水平,提高疾病发展的预见能力,通过病情的严密观察对心血管事件进行预防;组织年轻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④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护理过程中做好检查、反馈、记录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1.3 观察指标

记录A组和B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对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进行统计,并对两组2年内的再发心梗人数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x2进行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心绞痛9例(11.3%),心衰10例(12.5%),心律失常14例(17.5%),2年内再发心梗11例(13.8%);B组患者心绞痛2例(2.5%),心衰3例(3.8%),心律失常4例(5.0%),2年内再发心梗3例(3.8%);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状况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4.7834、4.1026、6.2598、5.0098,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护理人员必须准确掌握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才能确保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有效恢复[2]。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运用风险管理加强护理干预,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至关重要。风险管理关注护理过程重点环节的风险,通过以往风险事件的评估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及防范措施,通过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管理,控制护理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实施风险管理,体现“被动型”护患模式向“理想配合型”护患模式转变,护患双方共同努力控制风险因素,对病人或护理人员来说都是有益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并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工作当中,更加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精神;结合护理经验及病史资料的评估制订应急预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可有效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可为年老患者保留静脉留置针,以此为后续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宝贵时间;呼吸是心肌梗死患者入睡后所需监测的重要指标[3],根据患者呼吸的频率、速度等对其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判定,可以为抢救措施的实施提供有利依据;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护理,以此杜绝危险事件的发生。临床经验证实,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众多因素工作作用导致的不良结果,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危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以此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通过风险管理对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4]。本结果显示:B组患者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2年内再发心梗发生率的2.5%、3.8%、5.0%、3.8%与A组的11.3%、12.5%、17.5%、13.8%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控制能力得到提升,有效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的实施对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显著效果,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胡运源.120院前急救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7):21-22.

[2]余霞,刘一卓,彭淑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12):3478-3479.

[3]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33(5):906-908.

[4]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2):89.

猜你喜欢
心血管事件风险管理心肌梗死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PCI干预患者血脂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NT—proBNP水平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预后的影响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QRS波时限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