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字读懂团学改革

2017-01-24 04:49团中央学校部
中国共青团 2017年1期
关键词:团学团干部团组织

文 | 团中央学校部

十个字读懂团学改革

文 | 团中央学校部

以《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为标志,学校共青团改革工作正按照全团改革的整体部署全面推进。“理明”而“行准”,准确把握学校共青团改革的精髓要义对于改革的推进实施至关重要。我们以十个关键字的形式呈现学校共青团改革的基本考虑和目标要求。

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与“动”

体制机制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学校共青团改革聚焦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在体制机制方面集中发力。所谓“优”,主要是通过改革使学校共青团的领导体制更加优化、更加合理。比如,为构建学校共青团领导机构的科学架构,《方案》提出,团中央学校部在职能处室的基础上,一方面成立研究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等专业化协同工作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师范类、理工类等高校共青团联盟以及技工院校团委书记联席会等分类型、分区域的工作交流组织。再比如,为加强团教协作,《方案》提出,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在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成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地市级和县级层面探索成立教育团工委,强化对高校和中学共青团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督导。所谓“动”,主要是改革学校共青团的运行机制,实现上下贯通、有机联动。比如,为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问题,加强对青年学生直接联系服务引领,《方案》提出,学校共青团在认真落实全团“8+4”“4+1”“1+100”以及大宣传大调研制度安排以外,制度化开展“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学生团支部和青年学生活动。再比如,《方案》提出,强化学校共青团各级组织间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有效扁平化,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不仅要建立健全层级间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同时也要通过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管理等加强对基层的直接支持指导。

基层组织建设的“严”与“活”

团学组织是学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本承载,是学校共青团履行职责使命、面向青年学生开展工作的战斗堡垒。学校共青团改革聚焦长期以来团学组织设置相对滞后、战斗力尚待提升等“宽松软”问题,把组织基础的夯实和组织效能的升级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所谓“严”,就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团的要求,通过改革使团学组织的范式标准严格起来。比如,为健全规范团学组织体系,《方案》提出,在各类学校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确立共青团在各类学生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以学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手臂延伸。再比如,为确保组织相关制度管用执行,《方案》提出,按照团章有关要求明确基层团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规范,制定完善高校、中学共青团有关工作条例及指导细则,尤其在团组织做好发展团员和团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要求。所谓“活”,就是提升组织的价值与功能,通过改革使团学组织更加充满活力。比如,《方案》提出,深入实施中学共青团“强基固本”工程和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在夯实组织建设和规范基础团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日常工作中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再比如,《方案》提出,促进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团集体建设,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新”与“亲”

学校共青团只有把工作做得有内涵、到心坎,才能赢得青年学生的青睐,才能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力量。学校共青团改革在梳理传统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和提档升级。所谓“新”,就是以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使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同步,工作更具时代感、更有感染力。比如,为更好实现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方案》提出,研究各类学校以及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再比如,为进一步凸显学校共青团的育人功能,《方案》提出,在高校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等各方面的普遍性需求,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中学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共青团重要的工作牵引载体,帮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所谓“亲”,就是通过改革使工作更加贴近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切实感受到获得感。比如,《方案》提出,加强“网上共青团建设”,依托“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更好地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集群,研发和推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优秀内容产品。再比如,《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经常性为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沟通困难、心理问题、上进心不足等困难学生群体提供帮助,发挥好团代会、学代会、学生会在校园民主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团干部选用培养的“强”与“多”

团学干部是学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关键少数”。学校共青团改革着眼建设一支力量配备合理、素质能力出众、知学生懂学生爱学生的团学干部队伍。所谓“强”,就是注重加强团学干部的培养使用,切实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比如,《方案》提出,完善全国、省、市、县、学校分级培训体系,力争每4年轮训一遍学校共青团专职干部,并且将团干部培训纳入师资培训、党校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再比如,《方案》提出,把团干部成长观事业观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始终坚持,教育引导团学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所谓“多”,就是通过改革补齐工作力量,不仅体现“数量多、来源多”,也体现“支持多、保障多”。比如,《方案》提出,在实现专任团干部的专岗专职以外,要注重从青年教师和学生中选任挂职和兼职团学干部充实到校级以及高校院系级团组织中,并且保证挂职兼职的比例。再比如,《方案》提出,在中学,通过纳入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融入中学现有专业科目职称评聘、单独设立团干部职称评聘等方式,打通职业发展路径。在高校,健全既有的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探索与有关部委、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为高校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同时,为高校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争取更多的制度安排。

保障支持的“实”与“行”

有力的政策和资源保障是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共青团改革从为基层工作争取最大程度支持的角度,着力在支持保障方面寻求突破。所谓“实”,就是使推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和发展的保障举措切实可行、务实有效。比如,《方案》提出,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重点在团建在校和院系党建工作考核中的占比、高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高校团委书记作为学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高校团组织受双重领导、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再比如,《方案》提出,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的情况,重点在高校校级团委单独设置、高校团委的领导职数和专职干部编制数、校级和院系级专职团干部的职级配备管理、按在校生人数划拨日常工作经费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所谓“行”,就是使改革的各项措施能够落地,真正落实到扎实有序的实际行动上。比如,《方案》提出,在由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省级团委学校工作部门、各高校团委以及具备条件的中学和中职学校团委,依照《方案》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改革的实施方案,找到各自具体推进改革的有效路径。再比如,《方案》提出,各地共青团和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将落实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不断强化方案执行的督导检查。

猜你喜欢
团学团干部团组织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