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

2017-01-24 08:47纪维维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话语群体政治

■ 侯 勇 纪维维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

■ 侯 勇 纪维维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意识形态领域中针对青年群体以教育互动形式展开的政治语言符号系统。由于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双重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话语内容“堕距化”、话语语境“多元化”、话语传播“风险化”、话语效应“边缘化”等困境。因此需要在把握其内部化主体因素与外部社会生态因素双重影响的基础上,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整合、话语语境优化、话语平台互动和话语价值实现。

新媒体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困境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新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青年群体只要在有网络信号的空间就可以进行声音、视频、图像等交流互动,鲍德里亚所描绘的“拟像社会”已经来临。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社会活动空间、社会交往方式、社会互动关系,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可见,从新媒体视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话语效应等话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从组织、制度、主体、方法、载体、内容、环境等方面开展研究的较多,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则较少。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分析工具,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如语言学将话语等同于语言或文本;符号学将话语看作是代码系统;社会学将话语看作是权力关系与意义构建等。另外,西方话语、主流话语、先锋话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等词汇也频繁出现。一般认为,话语是特定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于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媒介和语言复合系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话语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具有工具性特征。(2)话语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具有实践性特征。(3)话语是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境中用于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载体,具有主体性特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正逐渐引起学人的重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观点:(1)语言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2)传播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解为语言社会传播的媒介。(3)结构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术语符号、价值规范、媒介方式的体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意识形态领域中针对大学生群体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语言符号系统。从其结构组成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工作话语等;从话语运行机理来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话语表达、话语传播、话语效应等组成的用于教育主体间描述、沟通、建构关系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具有培养规模扩大化、培养结构复杂化、培养质量评价分层化、培养效益衡量多样化、管理专业化等新特点。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的政治话语与改革治理话语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多种舆情表达,多元话语体系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效应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爆炸式”的信息资源催生了青年思想政治话语表达的新空间和新形态,潜隐着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正在迅速抢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阵地,青年群体的主体生活逐渐被“微时代化”,这给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带来新挑战。如何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和应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化,坚守虚拟空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舆论”和“主阵地”,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网络更新发展规律、青年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守好舆论“主阵地”,种好话语“责任田”,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与网络话语产生协同效应,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真正变得 “鲜活起来”。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一)话语内容“堕距化”

“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的用来描述“文化滞后”现象的概念。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过程中,也存在着话语内容、话语表达断层脱节的“堕距”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新媒体容易造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断裂”。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表达的时空限制,青年的话语发布、话语传播和话语交流具有即时性特点,可以在网络空间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在话语内容传播过程中极易引发青年群体的极化反应,形成新媒体境遇下传统话语体系与现代话语体系的“冲突”。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贴近生活的网络话语更适合青年群体开放、自由的个性,而内容单一、枯燥刻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创新之间已经产生了鸿沟,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严重滞后。(2)新媒体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碎裂”。新媒体境遇下社会话语内容的海量化、话语发布者身份的多样化、话语接收者需求的差异性造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 “碎裂化”特征。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但从内向外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在政治理论观点上虽保持了一致性,但从内向外呈现分歧、背离逐渐扩大的趋势,教育方式上单向、单干特点明显[1]。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平台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便捷、高效、平等提供了新途径,新的思想教育话语内容发布和传播往往是以零散的方式进行,打破了传统的由教育者主导的辐射式话语传播模式,但这也容易造成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产与传播的 “碎片化”“表面化”等现象。

(二)话语语境“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严峻挑战,既改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以网络为媒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语境。

第一,新媒体容易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主体权威的消解。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中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地位”。新媒体话语的场域变迁颠覆了传统的话语传播方式,电子商务、手机支付、智慧城市等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也由最初的“一对一”向“一对多”转变。青年群体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信息通过网络以裂变式的传播实现瞬间共享,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

第二,新媒体容易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主导作用的弱化。新媒体话语的应用与传播改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结构,微博微信等平台给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话语内容的多维、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话语互动载体形式的多样,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进行政治话语传播的主导地位。随着这种状况的出现,如果青年群体在复杂的网络话语互动语境中没有主流舆论的引导,极易在话语语境选择中陷入困境。

(三)话语传播“风险化”

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便捷化为青年沟通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机会,青年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在互动中体现出青年群体的巨大优势。但同时,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却面临“信息乌托邦”的风险。

第一,新媒体加剧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信息茧房”效应。“信息茧房”是指青年群体在面对海量繁杂的网络信息时,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偏好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逐渐将自己束缚在“蚕茧”般的“信息茧房”中。新媒体提供了一个青年群体可以自由进出的网络虚拟空间,青年可以在这里聚集,通过新平台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提出意见建议,大众传媒的即时性与时效性特点使最新的时事新闻、国家资讯、流行话语通过网络瞬间实现共享。在网络“广场效应”的作用下,极易造成青年群体“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由于青年群体内部成员有着近似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信息茧房”效应一旦产生,就会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对象内部分层化格局的出现,引发青年群体内部沟通和理解上的“小圈子化”障碍,致使公共性丧失。

第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负面影响。新媒体具有一定的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作用,这使得控制新媒体网络节点的人或组织拥有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因此,必须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新媒体网络空间的渗透与控制,要特别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青年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始终注意西方国家运用报刊、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对我国进行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当前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已经站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从无意识的“自在”状态发展为有意识的“自为”状态,企图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正能量。

(四)话语效应“边缘化”

第一,警惕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应的“去政治化”现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意识形态政治实践中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价值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性。”[2]在新媒体网络舆情的影响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态不一,逐渐由意识形态导向性向非意识形态化转变,其主流舆情和价值导向作用不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时刻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属性,防止避谈政治、宣扬政治过时、将政治边缘化等“去政治化”现象的出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的主流话语价值。

第二,警惕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应的“娱乐化”现象。新媒体环境中话语信息内容冗杂、表现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泛,出现了以商业、娱乐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宣传时政观点、学术理论为代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场“同台唱戏”的局面。青年群体在新媒体话语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话语传播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等倾向,严重影响了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第三,警惕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应的“经院化”现象。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话语传播具有媒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等特点,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式话语、政治性话语,青年群体更偏好充满个性的生活式话语。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尚未适应这种社会话语体系的变化,其政治性话语、文本式话语、学术性话语依然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话语传播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工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呆板”[3]等问题依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学术化有余,生活化、公共化不足,这种“经院化”的话语表述,严重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度。

三、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产生的诱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源自全新的社会话语生态——新媒体话语生态这一客观因素;二是源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青年群体自身这一主观因素。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产生的客观因素

第一,网络中的多元文化冲击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交往模式,青年群体不再受年龄、出身、地位、性别、相貌等因素的制约,可以以“缺场”的形式在虚拟空间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与他人构建互动的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的虚拟环境为主体间平等自由地交往提供了捷径,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教育者权威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管控权,新媒体境遇下话语传播的多向性、互动性消解了传统话语传播的单一性、同质性。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信息量的差异会影响其参与权、知情权的行使,信息技术作为青年群体的一种社会资本,其话语传播的多向性、互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第二,网络传播媒介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乏力。一方面,特定语境构成的话语外部环境影响着话语的效力。传统的话语体系正从“一对一”“一对多”的传播实践向“多对多”的话语传播实践转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在由大众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了网络语境多元碎裂化分布的挑战。与大众社会传统的学校、社区、家庭、组织等相比,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的交流频度相对较低,取而代之的是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了个体间高度相关的联系,构成了多中心的分层结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文件话语过多、学术话语空泛、生活话语不接地气等问题,导致了话语体系建设的“无力、无趣、无奈”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强,相比于传统的话语传播方式,其信息量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所包含的新信息却十分有限。受新媒体境遇中话语发布者自身素质、能力、身份、地位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种低俗、不良的信息充斥于新媒体空间,严重影响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导向作用,削弱了新媒体境遇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正效应。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产生的主观因素

第一,青年群体自身的网络素养、心理认知水平不高。由于青年群体受到来自网络的多元文化熏陶、多种思潮影响,他们有着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他们思想开放、观念自由、行为自主、思维复杂、价值观多样。互联网空间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激发了青年群体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热切希望与教育者建立平等的话语关系,但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残酷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等,他们的心理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喜欢利用网络进行宣泄,而不愿传播积极健康的主流话语。

第二,教育者缺乏网络话语创新能力。长期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模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全新环境,因缺乏相关的网络教学经验、网络知识,教育者容易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式话语传播方式,缺乏话语创新意识,表现为对青年的网络话语关注不够、自身网络素养不高,由此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的缺失,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消解对策

(一)创设话语主体互动模式,实现话语内容的立体整合

第一,创建话语主体互动模式。面对多元开放的网络交往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做出改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霸道”语境中,青年群体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失语境地。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开放、平等空间,使青年群体从传统的话语接收者向话语制造者、传播者转化。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应当从“独白”向“对话”转化,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共享模式。所谓的“共享”不是传统的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分立,也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教育者的“话语霸权”,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一种平等对话模式。正如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间性交往结构那样,在“双主体”话语的沟通中,教育者必须尊重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权,必须尊重青年群体主体人格的建立,最终实现双向交流。

第二,实现话语内容立体整合。面对大数据时代,青年与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冲突,趋向于追求个性平等的利益诉求,多级交往主体间的关系正趋于形成。要重视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要在坚持政治主导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学科话语,实现话语地位、话语场域、话语内容的多维度立体整合。

(二)营造温情活泼的话语氛围,创设“生活化”的话语体系

第一,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大众化水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大众化、生活化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体现了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道德、价值、利益、思想观念等问题。要在话语体系表达上体现四个特点:(1)避免高高在上,要与青年平等对话;(2)避免陈旧保守,要吸收时尚元素;(3)避免消极悲观,要昂扬明快;(4)避免抽象单调,要具体丰富[4]。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身的层次性、话语受众的喜好性等特点,使话语要素源于大众,话语表达贴近大众,话语传播吸引大众,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话语传播。

第二,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吸引力。教育者应发挥话语的“情感融入”功能,选择运用有吸引力的叙事话语。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要寓情于景、以情动人,增强话语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营造温情活泼的话语氛围。情感功能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者不仅要通过语调、肢体、表情等外在手段,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话语拉近与青年群体的距离。教育者要充分研究情感话语艺术,尽量运用情感语言,激活青年的情感细胞,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不接地气、缺乏生机的苍白话语范式向富有特点、蕴含活力的情感话语范式转换,提升情感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三)强化主流价值话语传播,实现话语价值复归

第一,融入主流价值,打造主流话语。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表达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传播渠道进行合理评估,强化青年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符合青年群体行为特征、心理特征、思想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二,超越工具理性,立足生活理性。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危机的认识是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分离中进行考量的,他把所谓的交往出现异化的根源归结于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提出将重心转移到生活世界,通过主体—主体之间的交往来连通生活世界,重新建立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非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确带有某些工具理性的色彩,因此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脱离实际、脱离生活问题的出现。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走出工具理性带来的困境,从青年群体日常生活和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将“交往理性”融入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互动,以满足青年群体全面自由发展的诉求。

(四)建构多向互动的话语平台,实现主体间性话语转型

第一,建造多向互动的话语传播平台。由于青年群体置身于快节奏的网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话语生产与传播中的绝对控制地位受到网络平台中话语平等输出与自由表达的挑战。新媒体时代话语生产虽然呈现碎片化趋势,但这种即时的、碎片的话语却能瞬间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自由的话语表达方式、不同的话语碰撞,更符合当代青年群体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个性特征。因此,构建多向互动的话语交流平台,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的“霸权”地位,降低单向度的话语传播媒介效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话语传播方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其话语更多的是偏向政治性,缺乏生气与活力。金林南在描述“独白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学理念的独白化、教科书的独白化、教学过程的独白化”[5]特征,严重影响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立与传播。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打破了杂志、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单向性传播模式,动摇了传统话语传播媒介的地位。因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与传播要适应网络传播方式的变化,教育者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紧跟时代步伐,借鉴新媒体生动活泼多样的话语表达形式,同时也要注重从“文本”向“生活”的话语转换,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努力增强话语传播的实效性。

[1]侯 勇:《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200页。

[2]毕红梅 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3]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4]秦国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5]金林南:《从独白到复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论辩式教学探索》,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7期。

(责任编辑:邢 哲)

2016-12-22

侯 勇,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纪维维,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健全中国特色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优化研究”(课题编号:15CKS015)、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综合改革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GZZ15_050)、江苏省社科基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时期江苏精神研究”(课题编号:12MLC008)、江南大学卓越工程项目“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思政课‘启拓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2015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群体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