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01-26 00:26王祖强潘家栋
浙江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浙江经济

□王祖强 潘家栋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王祖强 潘家栋

民营经济是浙江改革与创新的“发动机”。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些重要论断,为浙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浙江的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要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浙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育新经济新业态的动力源泉,也是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者。十多年来,浙江始终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高举改革大旗,以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以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紧紧依靠民营企业家振兴实体经济,支持鼓励广大浙商创业创新、勇攀高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增强浙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个少体弱”到“量多质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浙江先试先行、勇立潮头,大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走出了富有浙江特色的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发展思路,腾出更多资源和空间,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与转型。到2016年初,浙江私营企业数量高达104.65万家,占全省内资企业比重接近80%,民营企业占据大半边天。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外贸出口以及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五六七八”现象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浙江民营经济氛围浓厚,浙商素有创新精神。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民营企业成功进军直接融资市场,转型成为上市企业,引领了浙江经济高速发展。2000年,浙江民营上市企业仅为20家,占所有上市企业的43.48%,低于国有上市企业占比;截至2016年,民营上市企业已经增加至286家,占比超过87%,远超国有上市企业占比。民营上市企业不仅个数实现“赶超式”发展,且民营企业占上市企业的比重不断攀升,民营企业量质齐升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提速增效,使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浙江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2016年,浙江新增小微企业25.1万家,增速高达38.9%,且科技型小微企业增长势头迅猛,文创、信息、旅游等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增幅远高于其他产业。不仅如此,浙江民营经济实现了从“个体少、实力弱”向“数量多、绩效优”的跃迁。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公布,120家浙江企业上榜,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

从“被动追赶”到“主动转型”

浙江民营企业起源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个私企业,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路径,主要分布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往往存在规模小、技术低、实力弱的问题。民营企业集聚制造业,一方面奠定了浙江成为工业大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浙江经济成长中的“烦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内外压力陡增,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举措倒逼浙江经济结构脱胎换骨。

浙江民营企业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对接创新驱动战略、“互联网+”战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速布局新兴产业,从“被动接纳新技术”向“主动布局新产业”转变,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民营经济不仅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浙江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撬动浙江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借力“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实力。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级互联网龙头企业,也催生着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等民营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吉利汽车等企业构建消费信息系统,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从“低端集成”到“智能智造”

在推进信息经济发展的同时,浙江民营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及智能制造等路径,将传统的成本优势、人力优势转换为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效地从“劳动力密集生产”转向“机器智能智造”。

“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不仅转变了民营企业发展模式,也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社会生产成本。以民营上市企业为例,2000年至2016年净利润从12.26亿元,增加至800.49亿元,增长了64.29倍;营业收入从176.95亿元增加至8978.02亿元,增长了49.74倍,经营绩效突出、盈利能力强劲,本质在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时期,人均利润回报从0.71万元增加至7.74万元,增长了9.90倍,劳动回报显著提高,刻画了浙江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成效。

从“小船出海”到“集群共生”

浙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重镇,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的“中坚力量”。2016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为13380亿元,占浙江出口总额的75.7%,是拉动浙江出口的“核心引擎”;浙江境外投资1172亿元,其中百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已达到1033亿元,占据浙江对外投资的绝大部分。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浙江民营企业的作用不断发挥,2016年浙江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进出口总额达到5401.3亿元,贡献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的80%。

浙江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往往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浙江民营企业复制产业集群的模式与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逐渐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出海”演变,以此畅通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强化区位品牌价值。浙江已经设立了5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的境外合作经贸区,包括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苏克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等4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从“稳步推进”到“全面保障”

浙江民营企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现阶段,浙江政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力度,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一脉相承、稳步推进、层层深入,表明了浙江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为浙江民营经济提速增效提供了“全面保障”。

通过改革,提升效能、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发挥信息技术联通作用,以“互联网+”为纽带,提高办事效率、审批效率,节约搜寻成本、跑堂成本,释放政策红利,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要素流通市场,减少政府对于要素市场的干预,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消费者能够自己选择、商品能够自由流通,真正打造“有效”政府。

浙江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民营企业成长史。各级党委、政府要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亲”“清”为标尺,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潘家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

浙江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民营企业成长史。要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亲”“清”为标尺,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医改三部曲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