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信息经济新优势

2017-01-26 00:26应瑛
浙江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示范区浙江经济

□应瑛

再创信息经济新优势

□应瑛

市场化改革的先行先试、卓有成效,政府等各类社会主体面对新生事物所具有的敏感超前意识、包容开放态度和适应接受能力,共同构成浙江发展信息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2013年12月,浙江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信息经济被列为浙江加快发展的七大万亿产业之首,同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4〕21号)正式出台,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将信息经济作为战略行动提出的省份。2016年11月,浙江获批成为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2017年8月正式出台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浙江在发展信息经济上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

浙江信息经济率先高点起步、精准持续发力,阶段性成效显著。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最新一项针对全省信息经济发展测评的研究发现,2014年、2015年浙江信息经济发展总指数均居全国第四,与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广东和排名第五的江苏同处第一方阵。凭借企业、个人、政府三大主体应用的全面开花,信息化应用指数更是独领风骚。

浙江信息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前景可期,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在国家对信息经济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各省(市、区)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探索推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如北京依托高校、人才等创新资源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优势,率先形成技术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广东着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以腾讯、华为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依托珠江东岸高新技术和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两条万亿级产业带,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蝶变。贵州、内蒙古等后发地区以大数据、云计算等重要基础设施为抓手,抢抓“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新机遇。

兄弟省市发展信息经济持续加码,发展速度屡破新高,浙江则相对滞后。2015年浙江信息经济指数同比增幅为30.05%,比同处第一梯队的江苏(增幅为37.52%)低7.47个百分点,比全国(增幅为51.09%)低21.04个百分点,增幅仅居全国第27位。若延续此态势,浙江赶超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广东分别需要8年、4年和2年,而被排名第5的江苏追赶仅需1年时间。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化,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加速提升,两化融合、电子商务、政务服务等制造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复制推广越来越快,传统应用领域领先优势时效趋短,红利消失变快。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浙江原产”创新应用涌现,如“滴滴出行”“小猪短租”“ofo共享单车”均产自北京,“陆金所”产自上海,“猪八戒网”产自重庆,浙江保持应用领先的压力逐步加大。

综合来看,当前浙江发展信息经济,既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转型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必须提高认知,增强定力、能力。进一步深化发展信息经济是浙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未来发展优势重要途径的认识。实行一把手抓办制度,进一步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一以贯之地把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和“万亿产业之首”来抓。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信息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必须强化行动,明确目标路径。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坚定全国“保4争3”的目标定位。着力通过政府创新行为与市场创新活动的有效对接、有机结合,提升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含金量。着力发挥浙江在“增值应用”方面的比较优势,旗帜鲜明地发展以虚带实、以实促虚、虚实相融的“新实体经济”,干在当下、干在实处,持续推进信息经济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处处长

猜你喜欢
示范区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