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堵车与“囚徒困境”说起

2017-01-26 00:26杨然
浙江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药商囚徒困境囚徒

□杨然

从堵车与“囚徒困境”说起

□杨然

“上班路上,千里车流,万里人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司机烦躁,一步不动……”微博中比较流行的段子写出了堵在上下班路上人们的心声。联系经济学原理,从堵车中,可以看到人们陷入了“囚徒困境”,一是大家放弃公共交通工具,争相使用私家车,使得道路塞满了车,拥堵不堪;二是司机争相抢道,想让自己快一点,大家相互不让,反而都原地踏步。

具体分析第一个“囚徒困境”问题,以前,人们习惯乘公交车上下班,路上车不多,畅通无阻,后来有人开私家车上下班,相比于公交车,花费时间少,而且得到很多便利和旁人的羡慕。于是,越来越多人开私家车,就如英国学者肯尼思·巴顿在其著作《运输经济学》中指出的,看起来每个购车者都是理性的,但众人行为加起来的结果却非常不合理。

第二个“囚徒困境”问题是当我们在马路上行驶时,若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排在车道内,这样至多会使车流缓慢,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塞车现象。但是,如果有人违规驶入其他车道内,他是可以驶得更快,以此占得便宜。但是,当大家都有这种想法,都争先恐后见缝插针地驶入其他车道,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最终是所有人都吃了亏。

“囚徒困境”模型告诉人们,个体的最佳选择未必是团体的最佳选择。如果每个人都出于个体理性的自私自利而采取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结果很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造成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堵车中出现“囚徒困境”,比堵车严重得多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这种相互不信任导致社会诚信陷入“囚徒困境”。

先说说明朝刘基《郁离子》中的一个故事:三个商人同在一个市场开店卖药,第一位药商注重药的质量,诚实经营,因药的成本高,价格自然就高;第二位药商不管好药、差药都收来卖,按照顾客对价格的要求,相应地卖好药或差药;第三位药商不管药的质量,卖价低廉。结果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到第三位药商那去买药,第二位药商的顾客稍少一些,但慢慢也致富了,而专卖好药的第一位商人,生意冷清,难以维持。

如果所有的药商都诚实经营,只卖好药,那么故事中的第一位药商就不会有什么经营风险。一旦有人开始卖差药甚至假药,那么“囚徒困境”就可能使诚实经营者濒临破产。但是,当社会上每个商家都无所不为时,也就没有人会拥有优势。

就跟上文的故事一样,若是在某个行业中,某些人因不守信用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时,其他人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自然也会放弃守信。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变得不守信了。但是,在社会上,人和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毒大米的会吃到别人制作的瘦肉精、制作瘦肉精的也会吃到别人加工的地沟油……各行各业陷入“囚徒困境”中,这是全社会的悲剧。

怎样走出“囚徒困境”的怪圈,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无非要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失信成本偏低直接导致了失信现象的泛滥,要从完善立法入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惩罚有法可依;要从加大执行力度入手,落实法律责任,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二是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已将守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每一位公民应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信用中心

猜你喜欢
药商囚徒困境囚徒
秦药新生态之二 万寿路的那些药商
机智的囚徒
何为好管理
囚徒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关于公共品博弈的文献综述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被释放的囚徒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安徽 芜湖药品零差率动“药商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