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组合拳

2017-01-26 04:38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杜华红
浙江经济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小微浙江升级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杜华红

打好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组合拳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杜华红

小微兴,则浙江兴,小微强,则浙江强。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是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必须坚定不移创新政策供给,优化扶持手段,切实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所谓外贸看广东、投资看山东、小微看浙江,这句话折射出浙江小微企业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助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工业增速放缓,质效提升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浙江工业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2011年进入拐点,2011年是浙江工业最后一个超过两位数增长的年份,自此转型升级成为浙江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浙江连续推出了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工业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工业增长总体进入中低速通道。2012-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1%、8.5%、6.9%、4.4%和6.0%,低于全国2.9、1.2、1.4、1.7和0.2个百分点。

近五年工业增速放缓是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阵痛,是以质量换数量的必要“牺牲”。通过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组合拳,浙江工业增速从去年开始有所反弹,今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983.09亿元,是2011年的1.77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1%,比2011年(1.04%)提高0.47个百分点;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3860.64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34.33%,比2011年(21.99%)高12.34个百分点。

行业结构逐渐优化。浙江八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由2011年的39.3%下降到2016年的34.1%,而八大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由2011年的33.7%提高到2016年的36.8%。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30亿元和562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8.8%和40.1%,分别比上年提高2.0个、2.9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达1.73亿元/家,比2011年的1.51亿元/家提高了0.22亿元/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70.9%提高到2016年的77.9%,产业集聚效益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规模以上制造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5%以上,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2%,绿色制造稳步推行。

盈利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7.61亿元,是2011年的1.23倍,同期实现利润总额4322.72亿元,是2011年的1.4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6.6%,比2011年高0.8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新高。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成效

2011年以来,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规模基本稳定,企业数量总体保持在4万家左右,这批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骨干,增加值占浙江全部工业的78%以上,纳税总额占全部工业的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的形态决定了浙江工业的形态。因此,如何抓好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浙江经济未来的发展。

小微企业是浙江工业的主体,数量占了全部工业企业的98%以上。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35416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88.1%,实现工业增加值5802.55亿元、利税总额2355.87亿元、出口交货值4744.62亿元,从业人员342.59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4%、33.3%、40.1%和50.6%。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持续疲软,浙江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暴露得更加尖锐,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小微企业由于缺资本、缺技术、缺人才,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与挑战。近年来,浙江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打好系列组合拳,全力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助推工业质效持续提升。

以“放管服”改革为基础的政策供给,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新活力。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正在浙江大地蓬勃兴起。李克强总理在诸多场合强调“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强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浙江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不断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013-2016年,浙江四年累计减少行政许可事项77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2016年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平均节省企业办证时间20个工作日,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和“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机制,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344天缩短到100天以内。截止到2016年末,浙江政务服务网已覆盖全省各级3300多个政府部门、1300多个乡镇(街道)、重点开发区(集聚区)和村(社区),注册用户达350万户,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精简到4030项。

2017年以来,浙江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最多跑一次”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放管服”改革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活力,2015年以来,全省新设各类小微企业59.4万家,其中八大万亿产业15万家。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557.6万户,同比增长12.1%,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998户,位居全国榜首。

以“小升规”为抓手的市场主体升级,升出了工业增长的新力量。推动市场主体升级是培育扶持小微企业成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2013年以来,浙江大力推进以“小升规”为核心抓手的市场主体升级,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截至2017年6月底,仍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报表库中的“小升规”企业总数为1312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32.7%,这批新上规企业具有产业结构优、成长性快、创新活力强的特点。

2017年上半年,“小升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19.50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企业13.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3%;实现出口交货值706.07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1.2个百分点,对规上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1.0%。“小升规”企业是浙江工业增长的新血液,已成为推动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力量。

以“低小散”整治为手段的腾笼换鸟,换来了工业增长新空间。块状经济以往是浙江工业的典型特征,也是浙江工业产品竞争活力的主要体现,但也长期面临效率低、规模小、污染重等问题。随着消费升级浪潮的到来,由块状经济带来的规模竞争力逐渐丧失,其对环境的污染也到了人们难以忍受的地步,整治提升块状经济刻不容缓。

2014年,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深化“腾笼换鸟”的意见》,下定决心在全省打一场“低小散”整治的硬仗。战役打响以来,浙江上下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原则,深入推进块状行业的“低小散整治”,全面实施十大专项提升行动,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4-2016年浙江共淘汰7500多家产能落后企业,整治“脏乱差”“低小散”企业7万家以上,盘活了大量土地资源。以宁波为例,2015-2017年,宁波市预计改造提升和整改规范低端企业(装备)10000家以上、淘汰关停落后“低小散”企业1000家以上,三年累计腾出用能空间60万吨标准煤以上、盘活存量土地3万亩以上。“低小散”整治,倒逼了大量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腾出大量工业土地,为工业增长换来了新的空间。

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线的科技创新,创造了工业升级的新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浙江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政策环境、人才培育、资金支持、空间支持等方面全面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先后出台《浙江省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导性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启动实施万企升级、千企攀高和百企创强行动,创新使用创新券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提升。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发放创新券6.4亿元,使用3.6亿元,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约40亿元。全省共有129家众创空间通过省级备案,59家众创空间通过国家备案,80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近年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成为引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2016年全省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7654家、累计3158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累计9474家,新认定首批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431家。

以“化解融资难融资贵”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改革,改出了工业腾飞的新翅膀。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助推企业腾飞的翅膀,而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困扰小微企业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困境,浙江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试点、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等。仅2016年,通过融资担保帮助小微企业新增贷款661.53亿元,风险补偿引导银行新增贷款239.54亿元,转贷资金服务企业2989亿元。全省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0.63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台州获批成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尝试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征集了金融、法院、公安、地税、社保、国土、环保等部门信用信息,使每个潜在小微客户贷前调查成本,从之前平均耗时20小时、成本400元降低至忽略不计;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的3家城商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三品三表”“三看三不看”等特色信贷技术模块化、标准化;商标权质押融资总量占全国的32%;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规模从5亿元扩大到15亿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新思路,必将成为助推浙江工业腾飞的新翅膀。

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小微兴,则浙江兴,小微强,则浙江强,没有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没有浙江工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是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必须坚定不移创新政策供给,优化扶持手段,切实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

坚持创新驱动,引导构建企业创新生态链。当前企业的竞争早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未来更是产业生态与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理念也超越了你死我活,而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引导构建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配套小微企业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链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创新生态链以产业链中的核心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创新协作,专注某一领域的创新,而大企业为产业链条上的协作企业提供融资、管理、营销、研发等全面支持,形成产业链创新生态网络。建议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选择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导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参与的创新生态链。

深化“小升规”工作,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小升规”工作是“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和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中的核心,是推进浙江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总结巩固前期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节能环保、时尚等八大万亿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领域中的小微企业,筛选确定重点培育企业,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完善“小升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工作指导、政策扶持和绩效考核。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针对小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组织开展分类指导服务,推动小微企业加快开展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管理提升、创新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上规升级专项行动。引导小微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股改上市。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发展提供高效、便利、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推广实施小微企业服务券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上规升级。

鼓励专业化发展,全面推进“专精特新”工程。深入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15号)》,引导小微企业向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加强专业化协作配套,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小巨人”和“隐形冠军”。支持中小微企业进入大企业产业链配套链,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价值链。

推广企业综合评价,开展企业精准培育服务。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利器。要深入推广企业“亩产效益”分类综合评价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规模以下小微企业中推广实施企业分类综合评价,重点选择用地5亩以上的企业开展分类综合评价工作,全面建立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实现工业、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全覆盖,建设省市县三级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企业分类培育扶持方案,开展企业精准培育、精准扶持和精准服务。完善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价格政策,采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等措施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激励和扶持高成长型、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上规升级的步伐,同时倒逼传统低效企业加快转型提升。

发展产业链金融,推动产融对接创新。切实推动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以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推动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鼓励整合产业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对接融合。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探索产业链金融新模式,创新产业链金融产品,为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比例,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创新产业扶持基金运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效结合,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推动全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义乌、桐乡深入开展国家产融试点建设,以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为手段,充分利用企业ABCD分类结果,积极推进差别化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积极搭建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加快建立银企交流机制,推动银政互动、财金互动和银企联合,不断强化金融对实体产业的支撑作用,逐步在全省推广示范,引导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小微浙江升级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小微企业借款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