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中“烹饪”本土特色文化副刊
——以《凉山城市新报·大凉山》为例

2017-01-26 23:25□王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凉山副刊凉山州

□王 卫

(凉山日报社,四川 凉山州西昌 615000)

全民阅读中“烹饪”本土特色文化副刊
——以《凉山城市新报·大凉山》为例

□王 卫

(凉山日报社,四川 凉山州西昌 615000)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今天,互联网环境下,新兴媒体大行其道,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纸媒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中,纷纷“出招”寻求出路。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国家推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扬长避短,办出特点和亮点,吸引并锁定读者的目光,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本文仅以《凉山城市新报·大凉山》文化副刊为例,作一个初探。

挖掘好食材:《大凉山》呈现的本土文化

“副刊”自1921年诞生以来,已经从最初的纯文学副刊,发展演变为今天的“大副刊”,其内容也从单纯的散文、小说、诗歌、杂文、文艺评论,逐步向融文学、新闻、文化、历史、社会等多元素为一体转型。

当前,国家出台“全民阅读”文化强国工程,倡导高质量全民阅读,全面提高国人文化素养。“全民阅读”的内核在于要热爱阅读,并注重读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副刊作为媒体文化的延伸,应该注重其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提升。

作为一张覆盖凉山地区的都市类报纸,2013年创办的《凉山城市新报》,从一开始就紧抓文化副刊不放松,将目光锁定在凉山本土自然、人文优势资源之上。我们深知,新闻要借助文化来提高自己的品位,文化要借助新闻来扩大传播和增加积累。文化副刊为媒体增加文化内涵与提升品位的同时,更高品质地传播了知识、道德、思想、审美等。通过5年的努力,如今《大凉山》文化副刊,已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品牌副刊。

总结经验,凉山地域之宽广、历史之悠久、自然人文景观之多、少数民族文化之多元……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办好《大凉山》文化副刊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全州辖1市16县,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各地。与此同时,自古以来,凉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在会理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凉山还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各民族之间迁徙杂居,相互交融的同时,又保留着各自独有的风俗习惯,比如:彝族火把节、彝族年、摩梭人走婚习俗、藏历年、傈僳族阔时节、藏族杜基嘎尔等等。

寻求巧搭配:《大凉山》独特的版面设置

围绕凉山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大凉山》文化副刊的版面设置,可谓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囊括了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10个板块。因其知识性、贴近性、趣味性,吸引了一大批州内外读者,并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1.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各地——设置地理、人文版。《地理》和《人文》版,主要刊载凉山州域内,有关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空间关系,也可以是时间关系,前提是以地理环境为出发点,由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的。

2.历史悠久——设置史话版。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根基,凉山悠久的历史给《大凉山》文化副刊《史话》版面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史话》版开设后,主要刊载凉山州域内或与凉山州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话题。以通俗式的叙述,展示原本的历史。套用《看历史》的定位:“呈现出生动、彩色、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倡导‘公民写史’。”

3.民族文化多元,各地风俗习惯多样——设置风俗版。《风俗》版,一方面报道充满民族风情又神秘有趣的各少数民族风俗礼节,另一方面报道一个地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沿袭中,形成的衣、食、住、行、生育、婚嫁、丧葬、娱乐、宗教、岁时等不同的习俗,展现凉山的地域文化特色。

4.折射地域品格,贴近读者——设置人物、城事、艺术、电影、读书、镜头版。本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构筑了一个个鲜活的有地方代表性的人物。于是《大凉山》文化副刊还开设了《人物》版,用生动、真实、客观的笔调,书写凉山人物,或与凉山有关的人物故事。

每个城市都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事》版的设置,与城市生活有关,与城市建设有关,展现凉山城市人的生活面貌。同时,《电影》《读书》《艺术》《镜头》版的设置,折射了凉山各地人的精神格调。

烹出好味道:《大凉山》着力创新策划

要让食材成为美食,只有拿出大厨精湛的烹饪技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好策划和创新,深挖、细挖,内外贯通,创造性地把“一盘食材”烹饪好,才能端出一道道独具地方风味的地方文化“美食”。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抓住“时机”。即抓住各种节日、时节以及新闻热点做文章。比如,一年当中,汉族有11个传统节日,彝族有火把节、彝族年,藏族有葬礼年,摩梭人有转山节,围绕一年当中不同的节日,凉山州17县市过节的风俗不同,《大凉山》文化副刊策划侧重点不一样的稿件,让读者感受到了趣味盎然而又不一样的节日。再比如,抓住西昌老城改造、全西昌市民都很关注这一大事件的契机,策划“老城旧事·新事”系列栏目,带读者一起回望老城的过去,讲述老城人的故事以及对老城未来的期许,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城的古文化以及城市的变迁。

2.抓住“最”与“新”。凉山大地,6万余平方公里,河流山川数不过来,如何书写?凉山17县市,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怎么样描绘?凉山的历史跨越几千年,从哪里说起?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求“最”求“新”是个好办法。譬如推出的“凉山之最”栏目,报道凉山最高的山、最低的河谷、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最大的烟斗、银片最多的银蓑衣、最长的号等。一个“最”字就把这些山川河流、特别的事物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常规性的报道手法,已经很难再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颖角度的选取,显得弥足珍贵。比如,我们对于一个地方历史的了解多来源于史书,而史书上的描述大多偏于中性化,缺乏亲切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何感受,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大凉山》文化副刊策划“从本土诗文,看凉山历史”栏目,从历代文人留下的笔墨中,去解读历史,让读者感同身受,通过古代文人感性的笔法,去感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时代。

3.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譬如《大凉山》文化副刊策划的“我的高考故事”“见信如晤”“收藏达人秀”等栏目,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讲故事的平台,让副刊更具亲和力和带动性。

通过准确的版面定位,《大凉山》文化副刊抓住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而通过精心策划与统筹,《大凉山》文化副刊把犹如深藏地下原油的本土文化资源深挖提炼,再经过巧妙的“包装”“制作”,呈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

通过对《大凉山》文化副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面对当下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副刊就是报纸副刊最强有力的竞争力,“烹饪”好本土文化副刊这道独具地方风味的美食,就能笼络住读者的“胃”,就能在新的浪潮中如鱼得水。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大凉山副刊凉山州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论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凉山州为例
大 凉 山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