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在城乡结合部的运行思考

2017-01-26 20:57宋春蕾
法制博览 2017年19期
关键词:环境法结合部环境治理

宋春蕾

山东三禾律师事务所,山东 临沂 230000



环境法在城乡结合部的运行思考

宋春蕾

山东三禾律师事务所,山东 临沂 230000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的边缘地带与乡村的成熟部分的集合,此地带有着城市的便利处也有着乡村的“散漫”处,体现在各个管辖范围内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而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的凸出,也是一新问题的考量。城乡结合部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凸显,以及相对应的治理手段将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城乡结合部;特征;环境问题;治理

一、城乡结合部的概述

伴随着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大型企业、住宅等都逐渐扩散到城市周边,因此形成了一个城乡特征明显的区域,不仅拥有城市特征,还拥有农村特征的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同时包含了城市与农村的所有特征,这种地区同时包含了城市与农村的明显特征,一般情况下,这种社区都在农村,因为最几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的企业、住宅都扩散到城市周围,城市的行政范围也不断扩张,原有的城市郊区逐渐演变为市区。事实上,城乡结合部就是连接城市与周围农村的纽带,是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过程中的主要社区组成部分。从功能角度进行分析,城乡结合部就是城市与农村功能的结合体,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种社区模式与传统的城市与乡村模式不同。

实际上,要想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首先需要与城市中心区域相邻,所选区域需要同时拥有城市和农村的特征,并且所在区域的行政工作都由农村负责;其次,非农产业的发展较快,由于其与市区靠的较近,蔬菜种植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服务行业等都比较发达,依然有一些农业人口;最后,所选区域的人口密度较大,比农村多,比城市中心少,人员组成比较复杂,且拥有大量的流动人口。

城乡结合部其实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以城市中心为圆点画圆,城乡结合部的圆越大,其总体规模也就越大。现有的城乡结合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发展成城区,新的农村地区就会进一步演变为城乡结合部。因此,城乡结合部是城市边缘区域由农村走向城市这一动态过程的中间阶段。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产物,但是我国环境法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地带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其成为环境法律保护遗落的地带。

二、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的表征

(一)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城乡结合部背靠城市,毗邻乡村,联系各地的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要道贯穿其中也渐渐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各种类型的集贸、批发等市场和餐饮、休闲等服务娱乐场所云集于此,聚集了大量社会财富,资产流动性增加。故而这里的人口密集,人员复杂,此地带的治安问题也是也一大挑战,更不别说会关注到环境问题,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无人在意,无人上心。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承载着各类人员各种商业活动,一方面担负着各类商业活动之后的各种垃圾。城乡结合部最突出的一个商业活动即农贸市场或露天“菜场”。这种无正规管理的商业活动,在交易过程中和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同时,城乡结合部的管理缺失,人员复杂,人们奔于此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和便利的交通,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的问题,无人提起。

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匮乏使之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至达到影响现存的生活质量,人们才稍微有点担心,保护环境的呼声才会慢慢想起。而此时,周边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过负荷,要想加以治理,则需要加倍的努力和高昂的成本。

(二)管辖范围模糊

目前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行政管辖问题没有清晰界定,到底是属于城市还是属于乡村或属于城镇,行政区划的模糊性使对其管理难以到位,而环境问题又是在考虑所有问题之后才会被想起的症结,而此时往往是因为环境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寻找新的出路,城乡结合部为其提供了一个免费倾倒的场所。管理模式的缺失,管辖范围的模糊导致各地区似乎都有管辖权,但又不愿意去直接有效的加大力度去管辖从而出现踢皮球现象,最终使问题悬而不决,不了了之。

三、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对策

环境法主要是用来保护人们开发、保护环境的一部法律,是以国家意志形式确定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制、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本制度、公民环境权益保障等最正式的制度安排。①

(一)制定城乡结合带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受到城镇工业与农业的共同影响,环境保护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含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并且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人们的综合素质、企业的自身特征等不同都早就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管理部门在规划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发展现状,制定长远、完善的管理目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企业发展方案,此外还应该把城市的未来改革方向、建设目标设计出来。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工业城市,其环境问题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规模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城市环境的治理工作。城乡结合部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环境治理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固体废物污染。但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大都以开发资源和城市建设为中心,城乡结合部的规模就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拓展,这样在制定环境治理方案时应该重点突出自然资源、生态平衡以及生物的多元化等特征,还应该重视城市污染对城乡结合部周围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还需要认真落实改革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及时更换相关设备,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环境的治理需求,还能进一步满足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需求。

(二)落实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的根本就是尽量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科学处理城市运转产生的垃圾。其实,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不少资源能够回收再利用,其中就包含纸、木材以及果皮等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回收这些资源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总量,还能减少垃圾的乱堆乱放问题,减少垃圾的占地面积,这样还能减少垃圾对城乡结合部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三)建设项目的环境审批、管理和监督工作都需要制定明确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护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因为我国的土地资源价格走低,城乡结合部的工业、企业建设也成为了房地产工程开发的主要项目,城乡结合部的规模越来越大,进而导致了城乡结合部周围的环境问题;因为预防是从本质上防治环境污染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方法,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城乡结合部的建设项目环境审查以及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

(四)积极宣传,变被动为主动的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环境保护不是个人的努力就会有理想成果的,需要更多人更广范围的支持才能达到治理最佳状态。然而生硬的政策总会让群众陌生继而不会用动力去支持。故而应该转变政策方向,让人们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同时可以启用奖励机制,更进一步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同保护周边环境,创建美丽家园。

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都比较复杂,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问题能够推动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还能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但是,城市环境的全面治理大都需要牺牲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和生态现状,使城乡结合部不仅要承受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要承受城市和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所以,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制定科学的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方案,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不断强化城乡结合部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与管理,努力倡导生态农业建设才能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提升城乡结合部的环境保护水平。

四、小结

城乡结合部的独特属性使其有着独特的存在方式,法在这独特地带的存在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特殊区域里,环境问题的忽视使环境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环境法的运行需要“对症下药”,针对问题找出对策,从被动引导到主动参与,从漠然无视到积极面对,使环境法有着良好的社会运行背景以致达到有效的社会成果。

[ 注 释 ]

①吕忠梅.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刘杰,向德平.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对策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3.

[2]匡少平,梁爱琴.城乡结合带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3.

[3]武晓丽.对城乡交界处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

[4]苟柯.关于对城乡结合部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

[5]侯利敏.浅谈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防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

[6]李小慧.新老城过渡区与城乡结合地视觉环境的整合[J].山西建筑,2008.

[7]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

D

A

2095-4379-(2017)19-0088-02

宋春蕾(1979-),女,山东临沂人,法学本科,山东三禾律师事务所,三级律师,研究方向:刑事。

猜你喜欢
环境法结合部环境治理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法伦理基础的审视与抉择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栓接结合部迟滞非线性建模与辨识方法
基于环境法对消除代际外部性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