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灾害如何扩大全媒体传播力
——以《怀化日报》创新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2017-01-27 06:42□邱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抗洪日报社新闻网

□邱 承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面对自然灾害如何扩大全媒体传播力
——以《怀化日报》创新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邱 承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自然灾害事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因而最能体现出媒体的应对能力。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地方党报仅靠报纸传播报道,其作用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中,地市级党报必须顺应形势转变战略理念,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聚合战略,运用融媒体技术,掌握舆论主动权,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升传播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2017年6月22日至7月1日的重大洪灾报道中,湖南《怀化日报》创新升级传播方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报道,除了在报纸多版面、大篇幅、多栏目报道外,还以图文直播的方式在怀化新闻网、“掌上怀化”客户端等平台,与报纸优势互补,搭建立体报道网络,展现全市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洪灾的动人场景。这是《怀化日报》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媒体融合传播的一次成功案例。

占据舆论主动,全媒体布局立体化传播

对于新闻产品的生产者来说,全媒体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新闻生产模式,前端稿件和读者之间的接触将更加密切。所以,全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复合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面临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记者要第一时间把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

自6月22日8时起,湖南怀化市降雨来回横扫全境。截至7月1日9时,全市13个县(市、区)195个乡镇受灾。面对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怀化日报社党组高度重视,编委会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并创新全媒体手段,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矩阵。怀化日报社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调度人力、物力、财力,发挥系统优势,形成以《怀化日报》为主阵地,《边城晚报》、怀化新闻网、“掌上怀化”客户端等密切配合的全媒体报道格局,并派出8路20余名记者深入抗洪一线采访。

新媒体实时、便捷高效地更新信息,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灾害信息的渴求。信息碎片化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大趋势,这对一般的新闻题材而言占有优势,但是在自然灾害等重大新闻题材面前,碎片化的报道难以全景展示。为此,在此次抗洪救灾报道的版面设置上,《怀化日报》《边城晚报》及时开辟了“全力应战强降雨 众志成城抗洪灾”专栏,除了第一时间报道了省、市领导对全市防汛抗洪重要批示和视察灾区等重要新闻外,全面客观地报道了全市汛情灾情和避险救灾、防汛抗灾情况,进一步加大发稿密度、频度。据统计,从6月22日至7月3日,《怀化日报》共推出专版20个,编发稿件近200篇(幅);《边城晚报》推出专版15个,发稿90篇(幅)。

特别是怀化新闻网和“掌上怀化”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主动发挥网络应急平台功能,自觉担负起怀化所有抗洪救灾新闻和信息的官方统筹发布平台职能。在这次抗洪救灾的报道中,怀化新闻网和“掌上怀化”第一时间在首页醒目位置开辟防汛抗灾特别报道专题网页,不但第一时间发布《怀化日报》、《边城晚报》、怀化新闻网、“掌上怀化”所有记者从前线发回的即时新闻,统筹各县(市、区)官网、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公众号的有用信息。截至7月3日24时,怀化新闻网主站发稿717篇,“掌上怀化”客户端发稿191篇,在怀化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重点报道4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100000人次,转发量过万人次。

注重新闻时效性,发挥图文直播优势

传统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一贯以抓典型为主,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大体量、系列化、密集性的报道营造舆论强势,但是报道的时效性较差,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相比之下,新闻客户端有信息海量、互动及时、灵活快捷、形态丰富的优势,带有更浓厚的生活气息,可大大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贴近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全媒体时代,微信、直播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地方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快捷、互动、海量的优势,综合运用图文直播的方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党和政府救灾的有力措施。

2017年6月27日、6月29日、6月30日、7月1日4天时间,怀化日报社全媒体中心专门策划推出“众志成城抗洪灾——探访麻阳灾区”“全力迎战强降雨众志成城抗洪灾”“防汛抗灾——聚焦沅江流域性泄洪”“辰溪挺住!——聚焦沅江流域性泄洪”等四个系列专题报道,共播出实时信息286条,在“掌上怀化”客户端、“今日头条”(头条号:怀化新闻网)进行图文直播和推送。该专题首先注重抗洪救灾的时政信息报道,通过一线采写的画面,平实亲切的语言,传达省市领导的抗灾指示精神,并展现党员群众、抗洪官兵的感动事迹,积极引领抗洪救灾报道的舆论导向。同时,派驻灾区的多路记者深入前线采访,时刻关注洪峰变化,并连线各地各部门,通过图文实时播报洪灾情况、救援进展、出行信息等,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直击洪灾。据统计,此次怀化日报社全媒体推出的4场图文直播,共播出实时信息286条,直播总时长超过40个小时,

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万人,“今日头条”上的直播专题页面点赞数超过1.1万。该专题推出后,由于报道及时全面,涉及范围广,采访深入前线且消息权威,图文并茂,被网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大量转发,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注重信息发布,强化抗灾报道指导作用

如今的时代,是全信息、全方位、全时段的时代,作为读者和网友,其实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更实效的“全服务”,就像一个可以到处帮得上忙的朋友,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获取信息将更快更及时,渠道也更多,互动性也更强,因为,全媒体整合了报纸、网络和手机等多种资源,向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还是各种信息的发布平台。

信息平台。在重大灾情面前,怀化日报社全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应急平台功能,第一时间跟进市防汛指挥部的权威声音,在怀化新闻网和“掌上怀化”客户端24小时不间断发布市防汛办提供的重要信息,为洪水困扰的居民带来实用性帮助。

辟谣平台。新闻的真实性是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如今,新媒体使用者众多,当灾害发生后,尽管新媒体的主要信息是真实的,但也夹杂了很多虚假信息和谣言,这些不实信息如不及时清理,势必扰乱正常视听,这就需要我们在灾害报道的同时及时廓清网络舆论,第一时间遏制谣言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在此次洪灾中,一条“安江有妇女抱着小孩拍摄洪水,小孩掉到水里”的视频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并广为转发。怀化新闻网及时与洪江市公安局进行核实,发现这条信息不是洪江市,并提醒市民不要再转发此类未经核实的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救援平台。在自然灾害面前,新闻记者不仅是新闻记录者,还可适度、适时参与救灾,不能成为旁观者,这样既能与灾区人民拉近距离,又能圆满完成采访任务,从而号召社会各界加入抗洪救灾的救援行动中来。怀化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在本次抗洪救灾报道中,加入救援行列,体现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记者与灾民、救援人员的良好互动。

7月1日12时25分,怀化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在辰溪县心家泊小区门口用无人机图文直播洪峰过境县城时,家住辰溪县城东风大桥附近的郝大姐焦急地向记者寻求帮助,说自己96岁的婆婆和70岁的大姐被洪水围困两天了,与外界无任何联系,情况十分紧急。了解情况后,直播团队一方面立马通过“掌上怀化”、怀化新闻网、“今日头条”、微信、微博等平台转发求助消息,并公布了求助电话;另一方面,直播团队商量后决定,直播工作和救援工作同步进行,记者专门联系相关救援部门,对被洪水围困的老人展开营救。当天下午3点,记者几经波折终于联系到辰溪县人武部救援分队,救援队员立马驾驶救生艇,前去转移被困人员。

融媒体时代,转型,似乎是传统媒体躲不过的话题。全媒体融合决不能停留在单纯地增加落地渠道这个层面上。在此次抗洪抢险报道中,《怀化日报》从依靠传统报纸传播,成功蜕变成报纸权威发布,新媒体快速、全面传播的媒介。既保持报纸的优质内容,又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一次全面转型。

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地市级党报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全媒体来扩大传播力;而对于新闻宣传工作者来说,则更应多一份细心,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全媒体传播规律及其应对措施。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抗洪日报社新闻网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告别爱人》
————献给抗洪烈士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滑冰”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另类抗洪大军——细数国产抗洪新“神器”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
省级“两会”结束 新一届领导班子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