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新”观念: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标志

2017-01-27 15:20赵馥洁
华夏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王新民新知

□ 赵馥洁

“尚新”观念: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标志

□ 赵馥洁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充满创新自信的民族。崇尚革新、创新、立新,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和重大标志。远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有对创新、立新的高度自觉。先秦哲学中的“尚新”意识、“尚新”思想,内容丰富,含义深遽,几乎各派哲学,都对“尚新”有所言说。其中蕴涵的比较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尚新”价值观,约有四端。

一、“新命”价值观。《诗经·大雅》首篇《文王》一诗,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所作,诗的主旨是歌颂周文王的崇高品德和创建周王朝的功绩,其诗第一章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谓:文王之神灵在高天之上,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一古老的邦国,但其命却是新的。关于此章诗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两句的含义,历代学者的解释甚多。《毛诗序》说,其诗颂“文王受命作周也” 。《郑笺》说,其意为赞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唐代孔颖达正义曰:“周虽是旧国,其得天命,维为新国矣。”可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本义是说文王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是得天命而兴国。然而,按照周人“天命无常”、“惟德是依”的政治逻辑,文王之所以能承受新的天命,是因为文王具有敬德保民的高尚品德和治国安民的卓越才能。正是这种贤德之人承担了崇高使命,使旧邦焕发出新的气象,具有了新的生机。郑玄曰:“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著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也。”这就是说,因为文王其功在民,其德著天,才使当时的周邦不断强盛,旧邦焕发了新生命;正由于贤德的执政者使旧邦有了新生命,所以才受到天命的护佑。于是,“天命”之“新”和执政者“使命”之“新”、国家“生命”之“新”就在诗中融为一体了。正因为如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就可以解释为:一个历史悠久国家的生命力,完全在于革新、创新,革新、创新乃是一个政权的生命力之所在。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多是在这种“崇尚革新”的价值意义上引用这一诗句的。如孟子对滕文公说:“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意谓:如果遵循周文王的治国路线,努力实践,就可以使你的国家呈现新气象。荀子也说:“故国者,世所以新者也。”(《王霸》)意谓:一个国家应该随历史发展不断革新。连诗人杜甫也在诗中呼吁:“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别蔡十四著作》),希望唐朝能够出现雄才大略之人,弘扬西周的维新精神,重耀大唐的国辉。他们都把“维新”视为宝贵的政治价值,希望一个国家能通过革新而繁荣富强,昌盛久远。

历代改革家更着力于继承和弘扬“旧邦新命”的“维新”精神。近代康有为及其支持者之所以把戊戌变法称为“维新”,除了借助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外,希望利用《诗经》“其命维新”的经典含义,维护和推行其改革方案。因为,“维新”一词不仅比“变法”更能确切地表达彻底变革之意,而且可以借助其“经典”性之价值为革新提供正当理由。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请及时发愤速筹全局折》中说:“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春秋》明新王之改制,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异器械,殊徽号。何为纷纷不惮烦哉?以为不如是,不能易天下人之心思,移天下人之耳目也。……既以诸国并立之势治天下,则当全去旧日一统之规模;既以开创维新之势治天下,则当全去旧时守成之面目。百度庶政,一切更始,于大东中开一新国,于二千年成一新世。”这实在是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价值意蕴的充分阐发。

二、“新知”价值观。先秦哲人不但崇尚“新命”,赞颂政治革新,而且还倡导“新知”,追求认识和知识更新。孔子曾说他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或误以为孔夫子是一位因循守旧、不求新知的人,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孔子十分重视认识的更新和新知的学习。他不但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永不厌倦的学习精神,有“入太庙,每事问”的谦虚态度,而且还明确指出了追求新知的重要性。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意思是说,能不断温习旧知识,又能不断学习知新,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是:“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新知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他们都认为,“温故知新”体现了孔子对新知的崇尚。

在温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从温习旧知识中,悟出新道理,是符合学习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学习技巧和教学技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孔夫子既重旧知又求新知的价值观,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赞同,对认识论、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以“温故知新”为君子的素养。

《汉书·史丹传》云:“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以“温故知新”为才士的品质。

《汉书·成帝纪》云:“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以“温故知新”为博士的条件。

由此可见,“新知”价值乃是传统“尚新”说的重要内涵。

三、“新民”价值观。崇尚“新民”的人格价值是《大学》一书重点阐明的观念。《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亲民”,朱熹认为应是“新民”)明确把“新民”作为大学的三大纲领之一。为了强调人格更新,《大学》又引经据典,说明“新民”的重要价值。它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说:商汤时期,“盘铭”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要人们“作新民”,《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以,君子应该尽一切努力,持续不断地求新,使自己人格达到完善境界。

《大学》首段之所以在讲“明明德”后提出“新民”,朱熹解释说: “‘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在朱熹看来,人的本性虽然全善,是“明德”,但现实中存在的人,则“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使本性之善“有时而昏”,暗而不明。这就需要通过教化去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的“明德”状态。这就是由“旧”转“新”的过程。可见,在朱熹看来,“新民”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近代“新民”价值观更被主张改革的人士所提倡和弘扬。梁启超办《新民报》,讲“新民说”,赋予传统“新民”观念以新的含义。第一,他指出“新民”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改革,振兴中国:“本报(指《新民丛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页)第二,他提出“新民”的内容是树公德、开智慧:“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同上)第三,他强调“新”的含义是改旧增新:“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页)可见,梁启超“新民说”的核心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道德和知识以塑造新人格,实现“维新”理想。梁启超“新民说”对近现代文化有广泛影响,体现了人们新的文化关怀。例如,陶曾佑就曾以“新民”阐释文学功能:“俯视千春,横眺六极,无文学不足以立国,无文学不足以新民,此吾敢断言者也。”(《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

总之,“日新”精神很早就融入于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中,《大学》对“新民”价值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人格提升和人格更新的高度自觉。

四、“新德”价值观。如果说“新命”、“新知”、“新民”是具体领域的“新”价值的话,那么《周易·系辞》则超越了具体领域,从形而上学高度阐明了哲学层次的尚新观。这就是“日新之谓盛德”的价值观。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为了便于阐明其哲理,先将这段文字的大意解释如下: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这就是道。继承阴阳之道的就是善,成就阴阳之道的就是性。有仁德的人看见阴阳之道运行不息,即认为是仁,有智慧的人看见阴阳之道相反相生,就认为是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虽遵循运用此阴阳之道,而并不能深入地认识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的。阴阳之道显现于仁德,蕴藏于致用,能鼓动万物的生机,而不与圣人同其忧戚。它盛明的德性和伟大的事业,真是达到完美的境界了!富有,就是它建立的伟大事业,日新,就是它具有的盛明德性,生生不息,就是它变易的本质。

由此不难看出,《系辞》所谓的“新德”,具有以下特征:

1.“日新之德”的主体,并不局限于人而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大道及天地万物。“日新”不仅是人的道德,也是天地万物所具有的盛大德性。

2.“日新之德”的根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矛盾的相反相生、互依互化的普遍性宇宙规律。天地万物的“日新”乃是继承阴阳之道的“善”,也是实现阴阳大道的“性”。

3.“日新之德”的内涵,是阴阳大道所创建的包罗万有、丰富多彩、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宏伟业绩。

4.“日新之德”的意义,是旧事物死去和新事物生成的环节,是天地万物创生不止、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所谓“生生之谓易”,张岱年解释“生生之谓易”说:“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新旧交替,继续不已,这就是生生,这就是易。”

可见,《易传》的“新德”观充分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本体与价值的贯通、必然与应然的融会。于是,“新”就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成为天地德性和宇宙价值了。

“新命”是政治价值观,“新知”是知识价值观,“新民”是人格价值观,“新德”是德性价值观。四大价值观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的“尚新”观念和“尚新”精神。这种“尚新”观念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是鼓舞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哲学家冯友兰曾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表达他的学术志向,他说:“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他认为“旧邦新命”“这四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足以当之”(《康有为“公车上书”书后》)。1980年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自序里说:“在解放之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显然,他认为现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尚新”观念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二,它是启发我们思想解放的智慧源泉。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尚新”思想有助于启发我们不断解放思想。

第三,它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资源。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他深入阐述了创新精神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尚新思想资源,以创新驱动社会发展。

(说明: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博士生导师)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学,邮编710063)

猜你喜欢
文王新民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为文王发愁
读典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新知
新知速递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