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思考

2017-01-27 20:02韩英丽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韩英丽

(肇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61)

关于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思考

韩英丽

(肇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61)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和重要传播路径,对增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十九世纪末,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构想生活世界理论了。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生活世界的本质来提,将传统的以实体为主题的本体论改造为以人的生活世界为主题的本体论,在本体论维度上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先验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最终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生活化;实践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具体发展的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相结合,究其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活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眼点和重要传播路径,对加强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力和马克思主义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生活化本身就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意蕴所在,他的哲学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不是单纯的解释世界。马克思及其后来的现象学派和存在主义等都把关注现实生活作为其哲学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哲学研究范式向生活世界的回

归及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提出

(一)哲学研究范式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20世纪以来,哲学体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重格局。不同流派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哲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类理性拉向了“生活世界”,提出了各种关于生活世界的构想和批判理论。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明确提出欧洲的科学只关注事实而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已经深深地陷入危机之中,究其深层次根源,这是一场哲学的危机、人类的危机。究其危机形成的原因,胡塞尔认为是科学与人的存在的分离导致人的意义和价值世界的丧失。面对这场欧洲科学的危机,胡塞尔开出了“生活世界”的药方。“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被称作“日常生活世界”或“周围世界”,他认为这一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直观的”“直接被给予的”“可经验的”的人的真实的存在领域。与胡塞尔同时期,当维特根斯坦尝试用“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失败后,开始转向“生活形式”即向生活世界回归。海德格尔通过深刻剖析“日常共在”,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全面异化理论,他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从“在者”入手探究存在的意义,认为这样无法真正理解“在”是什么,于是另辟蹊径,从“此在”(即人的存在)入手,探究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被“抛入”世界之中,一方面必须同身边的物(包围着自己的在者)打交道,另一方面必须同他人(共同在世的此在)打交道,他用了“烦忙”和“烦神”来分别形容以上两种打交道,并由此展开了对日常共在的剖析。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受卢卡奇的影响,把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上,并将其理解为一个自在的领域,他认为日常生活作为个体再生产领域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可见,20世纪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界已经把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了,但是他们这里所提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等指的不是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的实践活动,而仅仅停留在日常性交往中,这样势必会使他们的生活理论陷入到主观化的困境,被遮蔽的人的本质及存在的意义也就很难真正地呈现出来。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就是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二)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提出

“生活化”或“生活世界”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一个从未出场的幽灵,马克思经典作家在其文本中并未明确使用过这一概念,但在其理论体系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化理论。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时期,就将抽象的原子具体化为个人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一种例如个人、哲人、神的抽象的自在的存在。”[1]168可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期间对生活化概念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生活化概念的理解从抽象的思辨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发生在《莱茵报》做杂志主编期间。在这个阶段,“处于压迫和苦难中的人们失去自由的一种奴役状态”是马克思对其生活化理论的诠释。到了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马克思提出并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重点的批判。他说:“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应该是人生活在世的应然状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劳动的异化这种应然状态却发生了变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控制着劳动者,结果人与自身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要首先摆脱人的生活状态的异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以此将哲学研究的范式从传统抽象形而上学转向现实的实践活动,即人的生活世界,并将“生活世界”解释为“感性的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实践”是指感性的人的一切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现实的生活实践。

马克思试图从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来理解和诠释人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而以往的理论哲学大多只关注事实而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西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一脉相承的理性主义传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从伽利略用数学方式建构世界开始,人们逐渐开始习惯于用数学的方式建构理念的世界,而渐渐地遗忘了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活的世界。对于人类这种被技术理性统治、遗忘生活世界的危机,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都给予了深切的担忧和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物化进行批判时已经深深地意识到技术理性对人类的命运的威胁。他在《资本论》中曾经表示,随着社会大生产的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冲击,个别工人的操作技艺将逐渐成为大机器的附属品。胡塞尔也曾担忧地表示,欧洲科学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的缺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提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认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解了实践与技术之间的差别。正像马克思所讲的,人类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里的生活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时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变成了一个由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所以,生活化理论既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意蕴所在,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应有之意。

二、马克思哲学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先验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将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我们把我们的哲学视野放大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以前的知识论哲学传统而言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就曾经写道:“一般说来,哲学首先可以定义为对对象的思维着的考察。”[2]41黑格尔在这里是典型的知识论哲学传统的讲法,将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用概念去把握对象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哲学本体论的理解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知识论哲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提出“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3]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有前提的,它是在哲学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是把实践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来提的,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501这里所讲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交错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论述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本质和存在、自由和必然、对象化和自我确证、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120马克思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提到了首要位置,而作为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交错关系也就构成了人的全部生活世界。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转向了实践,转向了现实生活世界。

认真研究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是从本体论视角来阐释实践活动即生活世界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及自我改变只能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并以此来表明,在人类社会中革命的实践是起到本体论意义上的前提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他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在批判传统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6]48这充分表明了在本体论领域里,马克思哲学的生活世界本体论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表明,整个世界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使其自身从其它物种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是自然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显示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这个完整的世界图景又是通过马克思的“社会生活”概念显示出来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人、人的思维和人类的活动以及人所面对的感性世界得以显示的境遇,顺着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归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放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中进行考察,提出了“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452。这里马克思指明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而这一联系又必然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之中的。这里马克思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至此,马克思把传统的以实体为主题的本体论改造为以人的生活活动为主题的本体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生活化理论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生活化理论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2这一理论观点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也在深层次上蕴含了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马克思这里所强调的改变世界,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彻底的批判性改造,而不是把人放置于“世界”之外。他认为,人的世界就是人的本质、就是由国家关系、经济关系等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关系的世界。改变世界就是要解除掉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枷锁,究其深层次本质就是要解决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实现人的全面的历史性解放。从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可以看出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预期,更是他建构生活世界理想的根本价值追求。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主体性世界。马克思这里讲的“现实的人”,是不受他者任意支配自己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是作为从事感性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生活世界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也决定了人的最初的存在形态;生活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现实的人”是这个真实的生活世界的主体。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环境,创造着新的生活世界。“在‘现实的人’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310通过实践人不断地生产新的生活世界,挣脱束缚其发展的传统旧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政治体制等,不断形成新的物质生活方式、交往原则、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等。正是人在追求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生活化其实就是回归人自身。

然而,在我们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重视马克思的生活化理论,忽视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人的自由、发展所遭遇的现实境遇被悬置起来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在当下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要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这就需要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关注人民大众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同时,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实存、生活意义及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系统地思考。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8.

[2] G.W.F.Hegel,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 issenschaft I,FrankfurtA.M.,Suhrkamp Verlag,1986:41.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Reflections on Marx’s Life-oriented Theory

HAN Yingli

(Teaching Dept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China)

Marxist life asaMarxist localization,the era of popular focusand importantmeansof communication,the promotion ofMarxism in China now has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hesion and influence.Asearly as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Marx had already begun to think about the theory of life world.Marx regarded practice as the essence of the life world,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based ontology as the ontology w ith human life world as the theme.In the ontological dimension,the focus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from the“transcendental world”returned to the“real world”,to achiev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lifewhich is theultimate valueof thegoal.

Marx;life-oriented;practice

A811

A

1009-8445(2017)04-0008-04

(责任编辑:李曙豪)

2016-09-14

肇庆学院2013年质量工程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2016年肇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韩英丽(1981-),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