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管理的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应对路径

2017-01-27 20:03吴轲威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柔性高职

吴轲威

(江苏开放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基于柔性管理的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应对路径

吴轲威

(江苏开放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在全方位阐释柔性管理的内涵、柔性管理与群体性事件应对二者契合度的基础上,拓展以柔性管理理念应对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路径,即处置理念柔性化、价值实现柔性化、主流引导柔性化。

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柔性管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职院校“95后”学生自身特点和个体从众性等多种因素,导致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而且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在柔性化视角下,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研究应对路径,对于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诱因分析

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未经依法组织或批准的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主要由在校学生参加的较大规模的聚集示威、罢课等破坏高校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的群体性行动。高职学生认为自身利益以及校园公正秩序受到侵害或出于表达情感等目的,向高职院校、国家机关或其他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具有冲击力,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不利于校园秩序和社会稳定。

1.1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1]。他们的自制力相对较弱,逆反心理严重,需要一定的管理约束,但如果管教过严很容易适得其反。由于他们世界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稳定时期,理性思维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弱,他们的成才欲、求知欲、表现欲旺盛,富有热情和激情,正是这种强烈的需求、旺盛的欲望和热情,使他们快速成长,也使他们的情绪更具有多变性和冲突性,容易产生痛苦、嫉妒、焦虑、逆反、失望等负面情绪和心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年龄、心理、能力、行为方式、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存在高度的同质性,从众心理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对团体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高职学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出一致性、传导性,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如果对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及时,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所利用[2]。正如埃利奥特·阿伦森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众人意见一致,这众人的人数哪怕不多,也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从众[3]29。

1.2高职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在这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中,价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奉献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这种模糊的价值观,使高职学生会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有激进表现,参加政治性群体性事件。

1.3网络时代的来临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生活空间和交流空间处于开放状态,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及暴力、黄色瘟疫盛行。同时,网络自媒体时代中公民的网络表达意识凸显,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参与率高、交互性强。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最活跃、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成为高校群体性事件中沟通交流、串联信息的平台与工具。高职学生判断力、认知力有限,猎奇心理以及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更容易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产生兴趣。加之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与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

1.4一些高校日常管理存在不足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管理、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等,都给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的权利主体,教育变成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他们是在花钱买教育。因此,他们对于高校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食堂、宿舍等与自身学习、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加关注和敏感,而一些高校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后勤服务、治安管理等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一些高校在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师资力量等方面宣传不实,在毕业证书发放、就业等方面违规承诺,在教育收费上巧立名目,把学校变成了牟利的工具;一些高校在学历证书、函授自学考试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混淆视听,使学生和家长蒙受损失。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容易导致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 柔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范式

高职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对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不宜采取惩罚、压制等刚性手段,而应坚持柔性管理。

2.1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从高职学生的视角出发,基于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笔者认为高职学生柔性管理是指在探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感染、示范、引导、协调、激励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学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校方意志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2柔性管理的特征

一是内在驱动性。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人们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运用柔性管理的原则,通过激发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满足员工的成就动机和情感需求。

二是激励的有效性。柔性化管理强调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认为激励重于控制,鼓励重于批评,更多地关注员工自身的成长、获得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是影响的持久性。柔性化管理更注重通过隐性的启发式教育,采用非强制的柔性方法,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与沟通,由他律变为自律。这种影响一旦达成,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2.3柔性管理的优势

相较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柔软性。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和释放人的积极性,从内心深处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体现一般管理的本质——控制,一般管理的核心——协调,又要体现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柔和”原则与“软”控制[4]10。

二是灵活性。柔性管理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主动寻求改善点,突破薄弱环节,既要协调,靠柔和的说服教育、心理沟通、激励尊重、感情投入等,又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形成深刻的持久影响。

三是激励性。柔性管理能够满足人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需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以精神或愿景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正如郑其绪教授概括,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内在重于外在、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执教重于执纪[5]86-94。

四是情感性。在柔性管理中,权力影响力失效,人们之间的等级观念淡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10。

3 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弊端凸显,当前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与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进一步加大。

3.1重刚性处置,轻柔性管理

一直以来,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普遍以传统的制度化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利用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硬”约束,通过监督、强制、惩罚等实现刚性管理,对学生群体性事件采取压制手段,使学生服从于学校的管理,这种刚性手段,尽管可能在当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制止了群体性事件的继续发生,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尊严和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将影响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上施下效的纯粹刚性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要求。重刚性处置,轻柔性管理,必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和善后工作。

3.2重管理,轻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以较多的精力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应付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开展活动等问题,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重管理,轻教育”的模式,以管理代替甚至等同于教育,特别是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被动接受关系,管理者成为发号施令者,学生成为制度遵循者,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陈旧落后,制定的规章制度过于呆板,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考虑,这样往往偏离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常轨道,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暂时用规章制度使学生受到了处分惩罚,但他们可能并未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教育。

3.3重群体性规则,轻个体性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单向作用于客体,客体被动接受。主客体之间成为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向作用关系,这严重扭曲了主客体关系,忽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中主要依靠各种严苛、细致、权威的学生管理制度与纪律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一味地从管理者主观愿望出发,缺乏有效的双向互动,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个体性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满足,管理者不能真正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围绕学生,影响了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效果。

4 群体性事件处置与柔性管理二者契合的可行性

1) 在终极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群体性事件处置与柔性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和”。柔性管理的终极目标应以“和为贵”[6]59,营造一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人际关系。当然,这里的“和为贵”并不是不分是非曲直、不求原则地保持一团和气,而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沟通后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支持,而这也正是群体性事件有效处置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柔性管理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二者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利益表达、思想交流、价值整合而达成事件的有效解决,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2) 在量的方面,二者表现为非线性,即叠加原理失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的。因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弹性,它的大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值,它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定,绝不是简单的算术叠加。非线性特征表现为:一是投入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呈非线性关系;二是个体数量与总体功能呈非线性关系。

3) 在方法上,二者表现为感应性,即权力的影响失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柔性管理和群体性事件处置都依靠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认可,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潜在的积极性,推动事件的解决和良性发展,重在双方心灵的感应,这种感应虽然闻之无声、视之无形、触之不及,但却可以让双方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

4) 在功能上,二者表现为塑造性,即短期行为被排斥。柔性管理追求的不是表面的、一时的服从,而是心理上的长久的接受,进而在观念和行为上自发的转变,群体性事件处置追求的也不仅仅是事情的平息,更重要的是放眼长远,解决深层次的主要矛盾,不仅要做事发之后的安置应对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工作,不仅要做一人一事的工作,而且要创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这种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自觉性、持久性、抗干扰性,正是柔性管理的魅力,也是群体性事件有效处置的根本。

5 群体性事件柔性处置的实现路径

5.1处置理念柔性化

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柔性处置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切实转变工作理念,确立柔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处置理念。在实践中,要把学生发展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思想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学生群体性事件柔性处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将柔性管理运用到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思想变化的情况,有效地处置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柔性化要求在处置过程中牢牢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赋予管理制度“柔性化”,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切实为学生考虑,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

5.2价值实现柔性化

要针对“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新情况新形势下,因势利导,不断调整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个体价值,满足个体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广开言路,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问题,积极应对并解决,特别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要迅速组织力量,控制核心人物,将其与围观学生隔离开来,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扩散,核心人物的处置是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关键所在,要请经验丰富、深谙学生心理的教师与核心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诉求,正面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5.3主流引导柔性化

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多种方式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的那样,在群体意见中,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7]156。高职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心理波动大,在群体氛围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在群体性事件中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因此,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与价值选择的能力[8]。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网络媒体[9],在众多声音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以积极正面、客观真实的信息抵制消极虚假信息,避免因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造成的舆论放大或炒作而使个别负面情绪放大,避免学生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恶化。

[1] 蒋华斐.高职院校学生柔性化管理的新思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27-29.

[2] 欧阳美平,胡慧玲.高校群体性事件与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正向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63-64.

[3] 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 钟惠英.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5.

[6] 付景远.道·术·行:中国柔性管理探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7]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8] 郭峰.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转折点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3-5.

[9] 杜志强,穆妮娜.从有限理性到非理性: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行为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5):38-43.

〔责任编辑: 张 敏〕

Waysofcopingwithgroupevents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basedonflexiblemanagement

WU Kewei

(Business College,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6, China)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the group events,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be expanded to deal with the group events, namely, flexibility of disposal in the concept, flexibility of value realiz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mainstream guid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group event; flexible management

G645.5

B

1008-8148(2017)04-0080-04

2017-05-02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9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5SJB258);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课题(15SEW-Q-048)

吴轲威(1985—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群体性柔性高职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