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秋收起义的历史评价

2017-01-28 06:11
苏区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农井冈山革命

论毛泽东对秋收起义的历史评价

夏远生

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令毛泽东难以忘怀。一直以来,他对“1927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旌旗奋”“上井冈”“走自己的道路”“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等史实和原则记忆犹新、反复阐述,并写过多首井冈诗词,铭记历史、抒发情怀。从毛泽东自述秋收起义、对秋收起义进行历史评价的独特角度,阐释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有助于弘扬伟大的秋收起义与井冈山精神,走好今天新的长征路。

毛泽东;秋收起义;评价

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是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毛泽东难以忘怀的史事。他写过一首战地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词中写实记事,直抒胸怀,真实呈现了秋收起义的壮阔历史画面,深刻揭示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根源,热切表达了对共产党领导工农兵进行革命战争的呼唤与赞美,富有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史诗价值。一直以来,毛泽东对秋收起义及上井冈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史实和原则记忆犹新、反复阐述,并写过多首井冈诗词,铭记历史、抒发情怀。本文试图从毛泽东自述秋收起义、对秋收起义进行历史评价的独特角度和高度,阐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弘扬伟大的秋收起义与井冈山精神,为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养分。

一、“为什么上井冈”——阐述上山思想

关于上山思想,毛泽东历经曲折、建树卓绝。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演,回顾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的历史,点明上山的主题,说:“为什么我们上井冈山呢?因为下面住不得,所以才上山去,有什么法子不上井冈山?打游击战。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准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以前插在井冈山,插在雪山、昆仑山,现在插在清凉山。”*毛泽东:《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938年5月4日),《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第13-15页。1958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还讲: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清党,赶我们“上山为寇”。长期以来,毛泽东提倡“人定胜天”,要求干革命、搞建设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举例说明“上井冈山时只有几个人,可是后来建立了新中国”。

由此可见,1927年大革命失败,出路只有“上山”。“上山”与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与建党建军建国,密不可分。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的反动团长许克祥在“马日事变”中,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工农。湖南省共产党和工农组织负责人伤亡惨重,幸存下来的同志义无反顾地领导人民英勇反击。6月下旬,毛泽东在武昌中央农讲所鼓励逃到武汉的湖南同志:“大家应回到原来的岗位,恢复工作,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武装保卫革命。”*袁任远:《石门南乡的起义》,《星火燎原》第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429页。

既然要上山下湖干革命,就要抛家舍业出生入死,毛泽东要两个湖南人改名,何长工原名何坤,改名长工;蔡协民则说,不改,要为人民奋斗终生。这两个人跟着毛泽东上山,成为井冈山英雄。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五月二十一日,湖南发生了许克祥的叛乱,许多农民和工人被反动派杀害。我说服陈独秀改派我到湖南去担任省委书记,十天以后,他又命令我立刻回去,指责我组织暴动反对当时在武汉当权的唐生智。”根据中央指示,毛泽东回湘短期担任新的湖南省委书记,重整大局,重点是宣传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保存工农武装,提出“上山”思想,为后来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讲的很形象,起的作用很大,在笔者采访许多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赞叹毛泽东的决断,为湖南人民革命指明了前途和方向。毛泽东一方面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一方面针对当时中央领导者的错误倾向直率批评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要在湘南形成一个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27年8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他力主上山。

八七会议以后,瞿秋白曾建议新当选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留在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深知中国革命再在城市里琢磨,难以找到出路,婉言作了拒绝,答复说:“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谭震林:《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朱毛井冈山会师闻名遐迩。但是,毛泽东同朱德的生平第一次握手、初次晤面,却是在井冈山下的湖南酃县。毛泽东说过:“我又再次下山去接他们,与朱德、陈毅的部队在湖南酃县会见。”

可以这样说,毛泽东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上山”和“下山”两个历史阶段。提出“上山”,是为了排除“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实现中国革命战略中心的必然转移,由城市斗争为主向农村斗争为主转变,深入山区乡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拓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29年又“下山”,则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时选择新的农村革命重点区域,把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引向更广大的乡村山区,创造新的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井冈山苏区、赣南苏区、闽西苏区和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等局部苏区向中央苏区的战略性调整,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和“下山”思想,是中国苏维埃斗争的正确指导思想,对从井冈山苏区到中央苏区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上山”是为了找到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出路”,从“走俄国人的道路”转变到“走自己的道路”。“下山”是为了找到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壮大的“出口”,让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进入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发展阶段。按照毛泽东的最初说法,就是执行“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

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正确思想,作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源起于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始于罗霄山脉中段的艰辛探索。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就深有感触地说:“鲁迅有句名言,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为路;井冈山的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这样。不过,走这条路比井冈山时期还要难。”*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人们不得不公认,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选择上山是正确的,这座山成为中国革命标志性的高点。

二、“高举起革命的大旗”——阐明旗帜观念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从1921年到1927年,这个党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还没有公开树立起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旗帜。青年毛泽东曾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可见旗帜引领革命方向,道路决定人民命运。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受惨败,八七会议召开,我们党面临着举旗走路向哪儿去的艰难抉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发动和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生死关头,大声疾呼,力图唤起共产党人的旗帜意识,解决举旗定向的问题,让工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都有指望、知趋赴、明白如何向前走。

在湖南省委酝酿发动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向中央明确报告:“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毛泽东和湖南省委的多数人均认为,共产党要继续革命,必须同国民党的旗帜彻底告别、决裂到底,应该高高地打出我们共产党自己的红色旗帜,来号召工农大众,来进行武装暴动。虽然当时中央仍然不同意湖南省委的意见,但是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深得党心民心的,而且吸纳到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的决策部署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秋收起义第三团初战得胜,军心大振,军旗上书写着毛泽东的楹联:“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借此嘉奖和鼓励第三团指战员。后来,毛泽东写了一首词,追忆暴动岁月:“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旗号镰刀斧头”,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旗帜观念的重大贡献。新生的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旗帜下屡挫屡奋、勇往直前,如同拨开迷雾见到太阳,大海航行守望灯塔。毛泽东和秋收起义前委举起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成为指引方向、底定根本的光辉旗帜。

共产党在领导南昌起义时组建的部队仍然是国民革命军。毛泽东心中早已谋划建立工农自己的革命武装。在策划秋收起义的时候,各支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按照前敌委员会的指示,统一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正式打出工农革命军的番号。虽然只改动了两个字,但已经是全新的意义,本质上的不同。前委书记毛泽东要求起义部队制作新的军旗,以红底象征革命,以红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用斧头和镰刀代表广大的工农群众,用以表明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和性质均与原来的国民革命军全然不同。后来,何长工在回忆中提出,秋收起义所打出的工农革命军军旗,“标志着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同南昌暴动时打出的国民革命军军旗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很少写诗抒怀的战将彭德怀,在黄公略等同志谋划平江起义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其中用“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来表达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响应及对毛泽东的钦佩。

“红旗卷起农奴戟”。毛泽东后来向埃德加·斯诺述说了举旗造反搞秋收暴动的故事,他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提出的暴动纲领有五点内容,一是湖南省的共产党组织完全同国民党脱离关系,也就是彻底决裂;二是组织新的武装力量——工农革命军;三是开展土地革命要没收大地主以及中小地主的财产;四是在家乡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力量,由共产党独立坚持中国革命;五是建立工农兵民主政权,组织苏维埃,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详见[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40页。《毛泽东传(1893-1949)》,第145页。

唤醒伟大的旗帜意识,引领了伟大的创新实践。正如毛泽东所鲜明生动地描绘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大屠杀,英雄的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6页。对于党和秋收起义部队举旗造反、星火燎原的创举,毛泽东深怀自信:“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传(1893-1949)》,第188页。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如果不打起正义战争的旗帜,人类的大多数就要遭受摧残。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这个决议是毛泽东起草的,其中作出明文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学列宁,要敢于插红旗,越红越好!”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甚至说过:我赞成恢复到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一面红旗。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为全党唤醒的这种旗帜意识,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思想自觉、永远胜利前进的光辉指引。

三、“党指挥枪”——阐述建军原则

中国共产党建党与建军密不可分。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前,全国的50多位早期共产党员中,唯一拥有当兵从军经历的党员,算是只有辛亥革命从军的毛泽东。然而,从党的一大到五大,中国共产党都没有能够建立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关于工农红军的源起,毛泽东有过一个经典论断:“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8页。毛泽东从中国历史和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是经验之谈,更是血泪之鉴。

党的八七紧急会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论断。1927年8月12日,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离开武汉前往长沙,率先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鲜艳旗帜,直接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点燃了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星星之火。当时,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彭公达说:“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泽东持之最坚。”瞿秋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感叹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27年9月28日),《毛泽东传(1893-1949)》,第144页。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作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2版。这个伟大的贡献,就是毛泽东在艰难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和罗霄山脉中段根据地斗争中所创造的。

回顾万事开头难的秋收起义,毛泽东记忆深刻。秋收起义当天,江西铜鼓是阴雨天。第三团攻打浏阳,一直到文家市,都是阴雨天。总指挥卢德铭在芦溪牺牲之时,也是天降大雨。毛泽东说,武装暴动连遭败绩的日子,很少有晴天,由于工农革命军中痢疾、疟疾肆虐,部队减员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带兵,到三湾时部队只有700人,比在文家市少了几百人,比起义时四个团的人数少了八九成。三湾改编是重要的一步,首先整编了干部队伍,我们把革命信念不坚定的军官都挂了起来,如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俊,提拔了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工农党员,把党代表制落实到连队。三湾改编,指战员有降有升,原来的班长宛希先表现突出,前委一下子就把他提拔为营党代表。”毛泽东说:“实践证明,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志。”*夏远生:《点亮惊涛骇浪中的灯塔——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建军的毛泽东(上)》,《湖南日报》2017年7月18日,第3版。

秋收起义部队进抵江西萍乡芦溪地域时,不幸遭到敌人的伏击,卢德铭总指挥壮烈牺牲。继续前进到永新县三湾村后,毛泽东主持开了前委会议,对兵力减员严重的工农革命军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第一师缩编为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另设军官队、特务连等;最重要的是,普遍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队以上设党代表,在营和团建立党委,部队的重要问题必须经党委研究决定,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领导;在部队建立民主制度,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不准打骂士兵,官兵平等,经济公开。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去建军时,不枪毙逃兵,不打士兵,这些相互关系,均为政治。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部队建设上的关键环节,是毛泽东政治建军原则的最初实践,它开始从组织上确立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开始从无到有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在酃县水口,毛泽东开始了发展士兵党员、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实践。30年后,作为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曾评价说:在士兵中发展新党员,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意义是伟大的”,“对于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起了决定的作用”。对此,毛泽东也总结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警惕“有成为党不能领导军事的危险”,强调“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他教育全党全军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7页。。毛泽东既提出了又领导实践了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具体深入的政治领导。

综上所述,从出席八七会议断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定理”;到秋收起义会师文家市发表转兵农村的讲话,毛泽东为受挫严重的工农革命军“定心”;到引兵井冈、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为中国土地革命“定向”;到制定古田会议决议,实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军队“定型”: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建树的伟大建军原则和建军思想,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与发展,彰显了伟大的力量。

四、“我们的战争”——阐述土地革命

1927年,中国社会历史上的大事不断,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接踵而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部队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战争”,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在“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湖南省委前委书记毛泽东临危受命,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秋收暴动,首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猎猎红旗领导战争和军队,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标志着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从此有了由量到质的飞跃,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霹雳一声暴动”,指挥秋收起义,开展土地革命,使毛泽东的壮阔人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必须适应重大的转变。原来书生意气的毛泽东,开始走向建立武装、指挥军事、领兵打仗、战而不休的道路,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一位擅长用革命的“两杆子”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战略家、军事家。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吴冷西谈话,给吴冷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特别注意到他讲到第一次抓工业像秋收起义时那样,头一仗打了败仗。他详细讲到他在秋收起义时在田里躲了一夜,第二天还不敢到处走动,因为四面都有地主的‘民团’,第三天才找到了起义队伍。他说,当时非常狼狈。因为从来没有带过队伍打仗,没有经验。”*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136页。

1965年5月,在长沙市九所居住的日子里,毛泽东有时间同湖南省委的同志们回忆历史、议论战争、评价秋收起义,他说:“当时秋收起义的目标是攻打长沙。我们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向长沙发动进攻。一团取道文家市,三团主攻东门市,准备在浏阳与北上的二团会合。结果在围攻战中,原来收编的旧白军残部叛变;加上敌众我寡,我军又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攻打长沙的军事行动就告吹了。”*《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第261页。

《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录了毛泽东的一段快人快语:“要感谢我们现在在台湾的那位先生,他让我上山去打游击。他到处杀人,城市里头我们呆不下去,没有法,只好上山,一打就是十年,打到延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5页。毛泽东会见新西兰共产党的主席威廉斯时说:“白色恐怖一来,工会、农会都被搞掉,我们毫无办法,只好拿起枪来同国民党打仗。谁叫我去打仗的呢?是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蒋介石的白色恐怖逼着我们去打仗的。”

针对党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分析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中国革命遭受到严重挫折。”*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2版。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进军井冈山,奠定了人民军队建立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正确路线。他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创造了井冈山道路和革命精神。继秋收起义之后,湖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相继领导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特别是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和平江起义,对于推动全国武装斗争,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所以,习近平强调说:“要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五、“世界上本来没有路”——阐述开辟生路

秋收起义霹雳一声而起,但接二连三受到重挫,于是被迫转兵文家市,引兵井冈山,绝处求生,开辟中国革命的生路,这一历程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回忆起这段烽火岁月,他感慨万分:“1927年9月20日离开文家市只有一千多人,前途未卜。今天的文家市不知怎么样了?”*《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第242页。

转兵、引兵,寻路、开路,探索中国革命的生路一直在路上。1927年,毛泽东可以说不停地在走。他在家乡湖南考察和总结农民运动,在武昌创办和经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湖南只当了十天省委书记,又被调回武汉,参加改组中央的会议,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7月23日,湖南省委特意写信给党中央,反映情况:书记毛泽东走后,由易礼容代,省委各部工作无不吃紧,盼望毛泽东回湘。八七紧急会议之后,毛泽东再次冒险回湖南,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他从板仓走到长沙,从安源走到铜鼓。中途在浏阳张坊遇险,幸亏他机智多谋,随机应变,拖着受伤的脚走得快,甩掉了麻烦。秋收起义爆发后,他率部从铜鼓走到上坪,稍事整顿,从文家市辗转湘赣边,走上井冈山。为了寻找中国革命的生路,寻找工农革命军的出路,毛泽东感叹说:“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

八七会议以后,党领导的武装暴动此起彼伏,不下数十、上百次。毛泽东就是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失败与抉择中不停地探索,不泄气,不放弃,迈开双脚坚持走,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南昌起义,也不同于十月革命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可以说,走就是探索,走就是坚持,走就是开路,走就是创造。城市打不下来,就在农村辟蹊径,转兵文家市,引兵井冈山,终于绝处逢生、寻路成功。

1928年春,中央领导成员李维汉巡视两湖工作,从上海到武汉,与当时的湖北党组织负责人郭亮、夏明翰秘密相会,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他们都同意暂停湖南湖北两省的年关总暴动。在回顾革命斗争经历时,谈到他们所熟悉的岳麓书院那一块“实事求是”匾,李维汉他们说,秋收起义原计划打长沙,但毛泽东走到浏阳白沙,即发现形势不妙,于是指示各路队伍在文家市集中,沿罗霄山脉南下,现在到了井冈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李维汉人生之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李维汉、郭亮、夏明翰,都曾经担任过湖南省委的领导者,他们对老领导、老战友毛泽东口服心服。特别是毛泽东能够在秋收起义中当机立断,实行浏阳转兵,另外闯出一条革命的新路,这种“实行家”的优秀品质和务实创新精神,令他们钦佩不已。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走”字,不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毛泽东引用鲁迅的名言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为路。井冈山的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这样。会师文家市,转兵向山村,确实改变了原来中央决定的全省暴动、攻打省会长沙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因势利导,将失败后聚拢的工农革命武装重整旗鼓,作出痛苦的抉择,引军向井冈,从而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奋力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自己的正确路线的新起点。

1965年5月,毛泽东在准备上井冈山的时候,想起攻打茶陵城、建立苏维埃的往事,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当年11月,我们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攻打茶陵县城,红军官兵斗志昂扬,作战勇敢,不到一小时就攻下县城,建立了井冈山地区第一个工农兵政府。”“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第263页。

1928年,湖南省委巡视员深有感触,向中央报告说,“坚决的有计划把握奋斗精神的要算是润之同志,不知怎的,那种精神也是对革命前途更深刻的认识的结果吧”。

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湘赣边掀起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巨澜,“正是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给后代共产党人留下了划时代的精神财富。从毛泽东再三强调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掉了的嘱托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亿万中国人民继续走好今天新的长征路,仍然需要从革命前辈的精神遗产中汲取胆识、志气和力量。1949年7月底,新华社向全国广播《八一介绍》,其中播送了毛泽东写下的这一段话:

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年的历史经验》(1949年7月),《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3页。

震天撼地的秋收起义已经过去90周年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这种一往无前、彻底革命的务实创新精神,仍然是党和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和历史支撑。

Abstract: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nd the march into Jinggangshan were unforgettable for Mao Zedong. All the time, he was always remembering and elaborating those historical facts and principles as follows. During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in 1927, the first division of the first army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volutionary army was founded. Other historical events included "Flags fluttering" and "Marching into Jinggangshan".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d "Go in our own way" and "Never allow the gun to command the party". Moreover, Mao Zedong has written many poems about Jinggangshan spirit in order to remember history and express his feelings.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Mao Zedong's narration and historical evaluation, we will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bout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led by Mao Zedong. It will help to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of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nd the spirit of Jinggangshan, which contributes to take the new Long March today.

Keywords:Mao Zedong;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evaluation

责任编辑:魏烈刚

OnMaoZedong'sHistoricalEvaluationoftheAutumnHarvestUprising

XiaYuansheng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5.003

夏远生,男,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湖南长沙 410011)

猜你喜欢
工农井冈山革命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井冈山上唱井冈
七绝 井冈山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