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与版本考述

2017-01-28 07:50吴恩荣程炽玲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礼部文渊阁四库

吴恩荣,程炽玲

(1.肇庆学院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与版本考述

吴恩荣1,程炽玲2

(1.肇庆学院 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礼部志稿》是明末官修礼部志书未成之稿,是关于明代礼部职掌与官方礼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曾长时间流传稀少,作者又声名不著,故知名度与影响皆不大。文章首次考证了《礼部志稿》的作者、成书过程、书名、成书时间、卷数、版本流传等基本情况,以便于学界更好利用此书。

明代;礼部志稿;俞汝楫;俞廷教;四库全书;文献学

《礼部志稿》是明朝天启年间官修礼部志书未成之稿,是现存中国古代唯一一部礼部志书,也是现存明代卷帙最多的官署志书,详载明代礼部圣训、建官、建署、职掌、历官表、奏疏、列传及相关事例,其篇幅约为万历《大明会典》所载礼部的三倍,是记载明代礼部职掌与官方礼制最为完备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书未成稿,在明代并未刊行,流传稀少。入清后,该书因备载明代礼制,被收入《四库全书》,可见满清统治者对明代礼制的认同与传承,亦足见该书的史学价值。四库馆臣将该书中有关蒙元、女直、西域等少数民族相关内容进行大幅度删改后,收入著录书,底本就此失传,现存唯有四库版本。《礼部志稿》在很长时间内流传稀少,不为世所知,作者俞汝楫又声名不著,故此书知名度及影响皆不大。随着上世纪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来,《礼部志稿》流传渐广,但学界对该书的作者、成书与版本情况仍不甚了解,影响到该书的利用。有关《礼部志稿》的研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简称《四库提要》)有其提要[1]422,较为简略,且有讹误之处。今人除了笔者的博士论文[2]与相关论文外[3],尚未见有建树的著述。有鉴于此,笔者爰撰此文,以期阐明《礼部志稿》一书的基本情况,以便学界利用。

一、作者与书名考

(一)作者考

《礼部志稿》卷首有《礼部志稿纂修姓氏》,内列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林尧俞,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温体仁,仪制清吏司郎中周应期,员外郎卢洪珪、邓良知,主事莫俨皋、孔荣宗、刘应宾、张时旸、张翼明,祠祭清吏司郎中周以谦,员外郎周锵,主事张天麟、丘履嘉、李胤华、陈耀、南居益、荆养乔,主客清吏司郎中虞德隆,员外郎郑国昌,主事毕自肃、张弘襟、丁魁楚、李之茂、韩琳、李长德、李其纪、孙际可,精膳清吏司郎中萧应坤、董暹,员外郎张国柱、王象晋,主事张文运、王曰善、李日华、李芬、何应奎、沈景初,司务厅司务周迪、顾民碞,共40人。次列《礼部志稿批委纂修》,内列东阁大学士前礼部尚书孙如游,前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孙慎行,前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周道登,协理府事礼部尚书前礼部右侍郎周(阙名),尚宝司少卿前仪制清吏司郎中湏之彦,前仪制清吏司员外郎张光房,共6人。最后列奉委辑录直隶松江府儒学生员俞汝楫,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儒学生员俞廷教,共2人。卷首又有《礼部委纂修公移》,乃礼部聘委松江府学生员俞汝楫纂修本部志书公移,落款时间为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三十日。书内各卷之首,皆书“明俞汝楫编”。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礼部志稿》作者为俞汝楫、俞廷教二人,且以俞汝楫为主。纂修姓氏所列,不过是《礼部志稿》成书时,礼部现任官员署名。批委纂修所列,当为谋议修志的礼部官员,故皆为前任官员。泰昌元年是委修书的时间,不是成书的时间。不过《礼部委纂修公移》仅列俞汝楫一人,何以俞廷教亦得与修此书,二人又是什么关系?另外,礼部聘委俞汝楫修本部志书,当为《礼部志》,何以现存仅为《礼部志稿》,而非定稿?

俞汝楫,字仲济,松江华亭人,崇祯《松江府志》(后称府志)有其传,为现存俞汝楫最早的传记,载有修志之事。“先是,以大宗伯命,征葺《礼仪志》百卷,两番膏晷笔墨,一病委顿,未就而卒,朝野惋惜。子廷教拾蠧简残编,含泪走京师上之,以竟厥志,例奏补国子”[4]1088-1089。由此可知,俞廷教为俞汝楫之子,因汝楫修志书未成而先病故,廷教收拾书稿,上之京师。与《礼部委纂修公移》仅聘俞汝楫修志,而《礼部志稿》卷首并列俞汝楫、俞廷教二人之名的情节吻合。汝楫修书未成而病故,也可以解释何以本欲修《礼部志》,最终却仅成《礼部志稿》。概言之,《礼部志稿》由俞汝楫编纂,因其病故,其子俞廷教也做了部分整理书稿的工作。

(二)书名考

今《四库全书》本《礼部志稿》卷首所列《礼部委纂修公移》,载礼部聘请俞汝楫修本部志书,所修当为《礼部志》,这也与明中后期两京官署纷纷修志的潮流相适应。再从体例上看,若是礼书,当以礼仪为纲目,如《大明集礼》以吉、嘉、宾、军、凶五礼为纲,附列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乐诸目。而《礼部志稿》所列条目为圣训、建官、建署、总职掌、仪制司职掌、祠祭司职掌、主客司职掌、精膳司职掌、司务厅职掌、历官表、奏疏、列传,以及各类备考,辑录四司相关事例,是以礼部官署建置为纲,显然是官署志书的体例,而非礼书的体例。最终书名题为《礼部志稿》,说明志书并未定稿,这与崇祯《松江府志》所载俞汝楫受聘修书未成就病死的情形,符合因果逻辑。

但崇祯《松江府志》载礼部聘俞汝楫所修之书为《礼仪志》百卷,而非《礼部志》[4]1088。受其影响,《千顷堂书目》卷二载:“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字汝济,华亭人,少有文名,与于东林讲席,方岳贡谥为清惠先生”[5]52;卷九亦载:“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字汝济,华亭人”[5]258。汝济当为仲济之误。《明史·艺文志》源自于《千顷堂书目》,亦载:“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6]2398。《礼仪志》与《礼部志稿》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四库提要》介绍《礼部志稿》云:“《明史·艺文志》有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当即此书。此题曰《礼部志稿》,盖其草创初成,尚未定名之本也”[1]422。可以说,提要的判断基本正确。从资料的可靠程度上看,《礼部志稿》卷首所录《礼部委纂修公移》是最原始的聘请公文,最为可信,所修当为《礼部志》。崇祯《松江府志》对俞汝楫的事迹记载也大抵可信,但修志者未必亲见汝楫所修之书,误写书名也是很可能的事。俞汝楫修书未成就病故,书未定稿,不仅可以解释何以所修为《礼部志》,最终仅成《礼部志稿》,也意味着该书并未刊行,流传稀少,世所罕见,清朝修《四库全书》时所征进的《礼部志稿》,即是写本[7]774。既然《礼部志稿》流传稀少,府志的纂修者自然也就未见该书,这在府志中也能找到佐证。府志在列传中提及俞汝楫修《礼仪志》,而于卷五十四《著述》中仅载:“《农桑辑要》、《先儒类语》,俞汝楫著”[4]1427,即是明证。府志纂修时,俞汝楫固已病卒,其子廷教以纂修充贡,“未仕卒”[4]910,亦在府志纂修前去世。修志之人双双辞世,而原书又流传稀少,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府志中误将《礼部志》讹作《礼仪志》。

二、成书时间与卷数考

(一)成书时间考

六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落实。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建立环保、国土房管、水利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解“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文件,水利部印发全国。

《礼部志稿》卷首《礼部委纂修公移》落款时间为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三十日[8]1,据此,《四库提要》言该书“为明泰昌元年官修”[1]422,此论不能说错,但那只是委聘俞汝楫修书的时间,而非成书时间。那么,《礼部志稿》成书于何时呢?

《礼部志稿》中“历官表”所载仪制司郎中韩万象、周应期任职皆在天启四年(1624年)[8]777,说明《礼部志稿》成书时间上限在天启四年。《礼部志稿》卷首《礼部志稿纂修姓氏》所录礼部官员为书成时现任职官员,考其任期可以确定《礼部志稿》成书时间下限。其中礼部尚书林尧俞于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任,五年八月致仕[9]1757,2936。仪制司郎中周应期亦于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升为福建按察司副使[9]2660。可以推测出,《礼部志稿》成书时间下限在天启五年(1625年)。概言之,《礼部志稿》始修于泰昌元年(1620年),成于天启四年(1624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左右。

(二)卷数考

关于《礼部志稿》的卷数,《四库采进书目》中“浙江省第十二次呈送书目”载:“《礼部志稿》一百十卷,明俞汝楫辑”[10]139,而《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闰集》却载:“《礼部志稿》一百卷,写本。右明贡生松江俞汝楫辑”[7]774。有一百卷与一百十卷两种记载。

之后,《四库提要》载:“《礼部志稿》一百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首为圣训六卷,为洪武至隆庆诏谕,次建官建署一卷,次总职掌一卷,次仪司职掌十六卷,次祠司职掌十卷,次客司职掌十卷,次膳司职掌及司务职掌共二卷,次历官表四卷,次奏疏五卷,次列传八卷,次仪司事例二十一卷,次祠司事例九卷,次客司事例九卷,次膳司事例一卷,次总事例七卷”[1]422。而《礼部志稿》卷首所录“提要”载该书为一百卷;至于各分卷卷数,客司职掌四卷,客司事例三卷,皆较《四库提要》所载少六卷,余与《四库提要》所载同[8]1。不过分卷数总和为九十八卷,而非一百卷,显然有误。查核《礼部志稿》实际卷数,奏疏六卷,仪司事例二十二卷,皆较提要所载多一卷,总数仍为一百卷。

以现存《礼部志稿》实际卷数为准,《四库提要》所载总卷数错误,分卷数四处错误。《礼部志稿》卷首所录提要,对《四库提要》作了订正,但分卷数仍有二处错误。不过现存《礼部志稿》仅有四库本,该书经过四库馆臣删改,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原书本为一百十卷,删改后方为百卷?笔者以为,可能性不大。笔者比对《礼部志稿》及其史源,发现四库馆臣删去的主要是直接记载“女直”的内容,其他四夷相关内容以改为主,不会导致卷数缩水。《礼部志稿》所载四夷朝贡的内容虽较为完备,但“女直”在明代只是个小部族,相关内容不多,如客司职掌源自万历《大明会典》,所删去“女直”的内容不过三百余字,故《礼部志稿》中删去记载“女直”的内容,不可能有十卷之多。而且崇祯《松江府志》所载俞汝楫所修《礼仪志》,以及《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闰集》所著录《礼部志稿》,皆为一百卷,故笔者以为,《礼部志稿》原书就是一百卷,《四库提要》误。

三、版本流传考

《礼部志稿》的版本流传比较简单。俞汝楫受聘修礼部志书,未成而卒,故最终题为《礼部志稿》。书未定稿,自然不曾刊行,流传稀少。自崇祯《松江府志》将此书误载为《礼仪志》百卷,后被多种史志袭用,说明此书极为罕见,故讹以传讹。《千顷堂书目》卷2与卷9俱将此书载为《礼仪志》一百卷[5]52,258。万斯同《明史·艺文志》源自《千顷堂书目》,亦载:“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11]341。之后,王鸿绪的《明史稿·艺文志》、张廷玉的《明史·艺文志》,为万书的修订版本,俱袭其讹[12]409,[6]2398。

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礼部志稿》被采进,首次为世人所知。《四库采进书目》中“浙江省第十二次呈送书目”载:“《礼部志稿》一百十卷,明俞汝楫辑”[10]139。而《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闰集》却载:“《礼部志稿》一百卷,写本。右明贡生松江俞汝楫辑”[7]774。书名相同,不过《四库采进书目》将卷数讹作一百十卷。该书为浙江巡抚所进,呈进时为“写本”,可见此书在明代并未刊行,极为罕见。从现存《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所收《礼部志稿》来看,前有礼部官员署名,当为俞廷教“含泪走京师上之”后的版本,至于此书在晚明至清乾隆间,何以从北京流传至浙江,已难以考证。

《礼部志稿》被呈进之后,四库馆臣将之收入著录书,并为其撰写提要。在四库馆臣所撰《礼部志稿》提要中,卷数信息有五处讹误:总卷数本为一百卷,讹作一百十卷;客司职掌本为四卷,讹作十卷;奏疏本为六卷,讹作五卷;仪司事例本为二十二卷,讹作二十一卷;客司事例本为三卷,讹作九卷[1]42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亦袭其讹,载“《礼部志稿》一百十卷”[13]299。《礼部志稿》被收入著录书后,由于书中有大量四夷相关内容,四库馆臣对其进行删改,以便利于清朝统治。删改后进行缮录、校订。约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间,先后完成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北四阁《四库全书》,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完成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南三阁《四库全书》[14]。所以从理论上说,乾隆末年,共存有八部《礼部志稿》。一部底本,为浙江巡抚采进本,经四库馆臣删改后,抄誊出七部四库版本。晚清以来,迭经兵燹,《四库全书》现存唯有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与文澜阁四部。其中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在战乱中损失部分,后经补抄完整;其他三阁《四库全书》及底本俱已亡毁。

文渊阁四库本《礼部志稿》最早成书,该书卷首提要中,已将《四库提要》中的卷数信息改正三处,总卷数改正为一百卷,客司职掌改正为四卷,客司事例改正为三卷,奏疏与仪司事例卷数仍袭旧讹,末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恭校上[8]1-2。文溯阁四库本《礼部志稿》提要与文渊阁本同,末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恭校上[15]354-355。文津阁四库本《礼部志稿》提要亦与文渊阁本提要同,而“奏疏五卷”中“五”字旁,书一小字“六”,可见已察觉奏疏卷数亦误,仪司事例卷数则仍旧讹误,末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恭校上[16]409-410。至于文澜阁四库本《礼部志稿》的情况,据张崟《文澜阁<四库全书>燹后原抄表》载,《礼部志稿》仅存卷10至11,卷18至20,卷25至26,卷33,并注“余癸亥(1923年)抄”[17]221。又据《补抄文澜阁四库缺简记录》载,《礼部志稿》补抄卷1至9,卷12至17,卷21至24,卷27 至32,卷34至末,凡92卷,44册[18]335。约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十五年(1926年)间,以文津阁四库本补抄[18]330-331。

现存四阁四库本《礼部志稿》同出一源,内容上应基本相同,但因皆出于人工抄誊、校订,难免有所错讹,又非同时成书,故在细节上可能会有出入。以文渊阁四库本《礼部志稿》为例,笔者整理各卷所载详校官、总校官、校对官与謄录人员,发现该书抄誊、校订经众人之手。誊录之人最多,皆为监生,每生誊录1至5卷。校对官为助教、中书、学正、编修,每人校对卷数不等,少者2卷,多者21卷。总校官仅一人,知县杨懋珩。详校官有三人,为监察御史龚骖文,编修黄寿龄、程嘉谟,每卷皆二人覆勘。以誊录、校对官负责具体抄写、校对任务,总校官总其成,而以详校官覆勘,分工严明、有序,且与其事者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是较能保证所誊之书与底本的一致性,但要做到完全一样,恐怕也不太可能。

《四库全书》修成后,因部头过巨,仅抄七部,分藏于七阁,流传未广,一般士人难以查阅,所以之后各书记载《礼部志稿》时,仍多有错讹。如《钦定续通志》载,“《礼部志稿》一百一十卷”[19]486;嘉庆《松江府志》及光绪《重修华亭县志》,皆载“《礼部志稿》一百十卷”[20]1615,[21]1485;而乾隆《华亭县志》则仍因袭崇祯《松江府志》之讹,载:“《礼仪志》一百卷,俞汝楫撰”[22]668-669。可见《礼部志稿》流传极少,修书之人并未亲见,乃据崇祯《松江府志》以及《四库提要》所载纂书。

《礼部志稿》的广泛流布是在20世纪,其中又以文渊阁四库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影印出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收书231种,内即有《礼部志稿》。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16开,1 500册。第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版本缩印为32开,仍为1 500册。尤其是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做成电子全文检索软件,更便于其流传与利用。21世纪初,文澜阁、文津阁二部《四库全书》亦相继影印出版。文溯阁《四库全书》则仍珍藏于甘肃。

四、结语

明泰昌元年(1620年),礼部聘委俞汝楫纂修本部志书,汝楫修书未成而病卒,其子廷教收拾残篇,上之京师,即《礼部志稿》,事在天启四年(1624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前后。此书书名曾讹传为《礼仪志》;其卷数为一百卷,曾被讹为一百十卷。《礼部志稿》在明代未见刊行,只有写本传世。清修《四库全书》将该书收进著录书时,为消除书中记载女直、元、蒙、西域番邦所呈现的“虏夷”色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删改,重塑其形象,以利于清朝统治,详见笔者的《四库馆臣对<礼部志稿>的删改及其政治寓意》[3]一文。之后,《礼部志稿》写本失传,现存唯有文津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澜阁四部四库版本,其中文澜阁本民国间烧毁92卷,据文津阁本补抄完整,而文渊阁本流传最广,最方便使用。对以上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利用《礼部志稿》一书。

[1] 永瑢,永璇,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 吴恩荣.《礼部志稿》研究及校补[D].天津:南开大学,2015.

[3] 吴恩荣.四库馆臣对《礼部志稿》的删改及其政治寓意[J].云南社会科学,2016(4):158-165.

[4] 方岳贡,钱永澄,张腆,等.崇祯松江府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5]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 张廷玉,朱轼,蒋廷锡,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沈初,张羲年,黄璋,等.浙江采集遗书总录:闰集[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 俞汝楫,俞廷教.礼部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 温体仁,张至发,孔贞运.明熹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 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1] 万斯同.明史[M]//续修四库全书:第3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王鸿绪.明史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13] 永瑢,永璇,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5] 金毓黻.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

[16] 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史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7] 张崟.文澜阁《四库全书》史稿[M]//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第2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8] 周庆云.补抄文澜阁四库缺简记录[M]//王国平.西湖文献集成:第2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9] 嵇璜,刘墉,曹仁虎,等.钦定续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9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 宋如林,林溥,刘文澈,等.嘉庆松江府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1] 杨开第,姚光发,张文虎,等.光绪重修华亭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2] 冯鼎高,王显曾,李廷敬,等.乾隆华亭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6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A Study on the Author,Writing Process and Versions of Li Bu Zhi Gao

WU Enrong1,CHENG Chiling2
(1.Academy of Xijiang History and Cul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2.School of Film and CinematicArt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0,China)

ract:Li Bu Zhi Gaois the draft of departmental gazetteer of the Ministry of Rites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has a high academic value.This paper studies the author,writing process,title,forming time,volume and versions ofLi Bu Zhi Gao,which may help the academic researchers better use this book.

ords:the Ming Dynasty;Li Bu Zhi Gao;Yu Ru Ji;Yu Ting Jiao;The Si Ku Quan Shu;philology

K248;G256

A

1009-8445(2017)01-0052-05

(责任编辑:董 娟)

2016-07-18

吴恩荣(1985-),男,江西抚州人,肇庆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礼部文渊阁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祭祀管理的职能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四库学研究专辑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