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

2017-01-28 08:04边茂春高建忠
山东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建安曹丕荆州

文·边茂春 高建忠

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

文·边茂春 高建忠

在孟子故里邹城市,有一位历史名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诗人王粲。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县(今邹城市郭里镇一带)人。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国曹魏名臣。因文采出众,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有“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朊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祯公幹。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王粲与孔融、陈琳、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等并称"建安七子"。王粲尤以诗、赋见长,刘勰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位居“建安七子”之首。官至侍中,是建安七子中唯一被封侯的。王粲出身于显贵家庭,他的曾祖父与祖父均为东汉三公,曾祖父王龚为汉顺帝时的太尉,“有高名于天下”;祖父王畅,名在八俊,位至司空,与李膺同为“天下高士”,因为“党人”领袖,受到官僚土大夫及文人学士的拥戴;其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手下的长史,名位显达,可谓出身官宦世家。

王粲幼时聪颖好学,由于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故有机会博览群书,从小就以“博闻强记”著称。有一天,“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随行的人无不惊叹。又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围棋,“局坏,粲为复之”。棋盘不小心被掀翻了,乱了棋局,下棋的二人正在唏嘘不已的时候,王粲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把棋局恢复。下棋的人不信他摆得对,就重新摆好棋局用手帕盖上,另换一棋盘让他恢复。摆好后,两相对照,一般模样,无有一棋错位。二、三百个棋子的棋面能一目默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此事被时人传为佳话。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随之徙居长安,深得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左中郎将蔡邕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庭,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听说王粲来拜,蔡邕慌忙起身,“倒屣迎之……,看到大文学蔡邕“倒履相迎”的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且身材矮小、长相平平,众宾客十分困惑,“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从此王粲成为蔡邕的传人。留下了“倒履相迎”的千古佳话,后人用“倒履相迎”用来形容待人十分热情。

王粲十七时,朝廷选拔人才,授予他黄门侍郎的职务,王粲没有应诏。当时权臣董卓刚刚被剿杀,其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为躲避战祸,王粲和族兄王凯赴同乡荆州牧刘表处避难,刘表曾经是王粲父亲王畅的学生,从此一住就是16年,期间,刘表的女儿嫁给了王凯。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接替父亲当上了荆州牧。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南征,眼看大军压境、刘琮不知道怎么办好。王粲对他说:“看在我们两个是亲戚关系的面上,我有个建议想对将军说,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听?”刘琮见曹操大军压境,早就慌了手脚,听到亲戚这样说,自然愿意听。王粲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人人都想当帝王,人人都想做公侯,我看当今时势,只有识时务者才能保全富贵。”王粲停了一下,看到刘琮连连点头,就继续说:“将军您可以自己揣度一下,你比曹操如何?”刘琮不能回答,王粲进一步说:“曹操是当世豪杰,有雄才大略、智谋过人,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追的刘备无立足之地,破乌丸,制强敌,用兵如神。您如果听我的建议,我认为不如归顺曹操,曹操一定会感念您的诚意,保您富贵,子孙后代永享荣华,荆州百姓也免于生灵涂炭,这是万全之策啊!我为了避乱,历经苦难,受到你们父子的照顾,因此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请将军好好想想。”刘琮接受王粲的建议,归顺了曹操。曹操没用一兵一卒,没动一刀一枪,便获取了荆州正应了一句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因王粲劝降刘琮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升为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后,又任命为侍中。

王粲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建安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王粲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认为文学是有关“人伦之首、大教之本”(《荆州文学记·官志》)的一项事业。在创作上,他的成就在邺下文人中是比较出色的。同他的生活道路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标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氏。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怨悱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着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地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立功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王粲诗今存23首,包括四言、五言两种体裁。四言诗主要作于前期,有《赠士孙文始》《思亲诗》等,多抒发其悲愁忧苦的情怀。五言诗数量较多,成就也更高,代表作有《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七哀诗》作于前期,其中第一首是诗人自关中避乱荆州途中所作: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它以亲身体验的事实为题材,具体描写了汉末战乱给国家、给广大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等句,真实地概括了这场时代的惨剧,其中关于饥妇弃子的描写,更是传达了当时社会的凄楚气氛。此诗的写作时间早于曹操《蒿里行》5年,是最早反映汉末战乱的优秀诗篇。《从军诗》作于后期,其一写西征关右,二、三、四、五皆写东征孙权,诗中提出“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进取心。总的来说,王粲的诗歌以抒情见长,故有人评论说他“情胜”(刘熙载《艺概》),同时辞采也比较秀美,刘勰将他与曹植同列,说“兼善则子建、仲宣”(《文心雕龙》·明诗》)。

王粲的赋今存20多篇,篇幅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登楼赋》是在王粲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主要书写作者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郁闷思乡情绪。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这一小赋情深意切,历来为人称颂,刘勰称之为“魏晋之赋首”。曹丕的《典论》则云:“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衡)蔡(邕)不过也”。

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书中劝解袁氏兄弟不要做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甚有情采。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曹操特别重视王粲,每逢巡游外出或征伐,总喜欢王粲同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王粲随军出征,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因病逝世。在随曹操征讨汉中时候,魏讽勾结党羽,联络长乐卫尉陈祎阴谋攻占邺郡。结果陈祎中途向曹丕告密,反叛事件暴露后,魏讽被诛杀,受牵连的达几十人,王粲的两个儿子,也在魏讽谋反案中受到牵连被杀。《文章志》曰:“太祖(曹操)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可见曹操对王粲的关爱挚深。王粲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曹植、曹丕也非常尊重他。生前诗赋往还,死后曹丕临丧亲吊,曹植又作《王仲宣诔》,谓“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王粲心情高兴的时候,喜欢模仿驴叫,他的行止常引人捧腹不已。据传王粲学完驴叫,才思格外敏捷,如泉喷泻。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突然死于瘟疫,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被震动了,曹丕更是不胜感伤。在为王粲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之后,曹丕在王粲的墓前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率先模仿起了驴叫。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在王粲的墓地响起了一片嘹唳的驴鸣之声,声彻四野,这起学驴叫的送葬礼成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作者单位:邹城市档案学会 / 邹城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猜你喜欢
建安曹丕荆州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建安区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崛起的荆州诗歌
给曹丕的建议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