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媒介建构

2017-01-28 08:16梁杰华熊少青
山西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媒介建构

文 / 梁杰华 熊少青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媒介建构

文 / 梁杰华 熊少青

在“中国梦”的传播中,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出版传媒以其深刻、系统、文化价值等传播特征在“中国梦”传播中发挥着其它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文化素质社会群体,与现代出版传媒的接触最为频繁,“中国梦”通过出版媒介的传播也让大学生对其精神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中国梦媒介传播的认知现状,提出了大学生“中国梦”媒介建构的有效途径。

中国梦;媒介;大学生;出版传媒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战略。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介在“中国梦”的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深刻、系统、文化价值等传播特征在“中国梦”的传播中发挥着其它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媒介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社会群体,与各类媒介尤其是现代出版传媒的接触最为频繁。通过出版媒介的传播,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出版传媒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对于有效建构大学生的“中国梦”媒介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版传媒在“中国梦”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梦”代表的国家形象,其本身具有思想性、系统性和品牌性的特点,它是推动我国经济及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中国梦”国家形象传播中,所有受众对它的认识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而这种理想的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大众传媒的积极传播。虽然人才交流、人口流动、社会团体、公关事件、政治活动等在展示、传播国家形象中起到各自的作用,但它们要真正深入地影响广大受众,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1]。

出版传媒既是传承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宣传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其在“中国梦”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首先,出版传媒是最传统、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体,它所具有的文化品格与内涵是其它各类媒体远不能及的。图书出版物本身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可,这对“中国梦”国家形象的宣传十分有利[2]。其次,出版传媒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众多领域,其中,文学类图书可通过民族故事、民族人物形象来传播“中国梦”形象,经济、政治类图书则可通过展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方针政策等来宣传“中国梦”形象。再次,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介都是浅阅读,而图书是一种深度阅读媒体,其对读者思想的影响远比其它媒体要深刻。人们要认同“中国梦”国家形象,先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而作为深阅读媒体的图书恰好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来建构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从而实现“中国梦”形象的有效传播[3]。

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现状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的领导人、党代表所讨论的内容涉及文化、科技、经济、政治、党的建设等方面。在此期间,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实时地传播会议的相关内容与精神。大学生每天通过接触网络、手机,或多或少地会接收到“中国梦”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中国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同胞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当代大学生和广大青少年的努力[4]。当代大学生应充分领悟“中国梦”的内涵,为自己作为高校学子而骄傲,要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真、踏实地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各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自然要肩负起传播“中国梦”的重任,引领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调查数据来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出版媒介可以获取“中国梦”相关信息,满足其对“中国梦”信息的认知需求,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所接触的媒介并不能获取到需要认知的相关“中国梦”信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不够深入有关。总体看来,当代大学生通过出版媒介对“中国梦”有一定的认识,但普遍存在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

三、大学生“中国梦”的媒介建构

大学生是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的青年群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更有责任认同“中国梦”,认清自身与中国梦的关系,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这一历史使命,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当代大学生应围绕“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大学期间不断学习知识与技能,拓展自己的认知广度与深度,不断提升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才[6]。大学生还应当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以党的方针路线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目标。我们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使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并积极付诸实践,这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尤其是出版媒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认知建构。

(一)通过出版传媒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度

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这几种传媒形式中,当代大学生最常接触、使用的是手机和网络,这主要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有关。手机、网络媒介具有高效、便捷、快速,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服务个性化,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这些特点更符合现代人对信息的多样性需求。手机、网络等现代出版传媒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其作为影响大学生意识与认知的主要媒介,在传播“中国梦”方面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整体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度,对社会热点新闻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目前,通过各方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国梦”已经引起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仅限于口号与形式,而未能将自己的学习行为、实践行动上升到“中国梦”高度来理解。因此,在大学生“中国梦”的主题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出版传媒的优势效应,扩大“中国梦”主题教育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深度与传播广度;充分利用现代出版传媒,如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型出版传媒进行“中国梦”国家形象宣传,推出一些“中国梦”评论文章、言论报告,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中国梦”理论进行宣传,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度[7]。

(二)尽可能地规避现代出版传媒的负面作用

网络、手机等新型出版传媒的兴起,为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这些出版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目前对这类新兴出版媒体的监督、管理还不够规范与完善,网络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的真实性、权威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作为与这类新兴媒介接触最频繁的大学生,在“中国梦”的认知建构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真实信息的影响[8]。因此,要让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积极、正面、系统的认识,有必要加强绿色网络文化建设,联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提高网络及手机出版物的真实性、权威性。

(三)利用多种媒介形式拓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梦”在高校中的宣传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拓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平台,例如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实时推送“中国梦”的相关文章,让“中国梦”的宣传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另外,高校还要积极建设思政教育网站,不断完善网站功能,设置链接、有奖竞猜、讨论互动等功能模块,以丰富大学生“中国梦”的媒介建构形式,扩大“中国梦”宣传覆盖范围。

综上所述,“中国梦”既是全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梦想。当代大学生虽对“中国梦”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但认识普遍不够深刻。出版传媒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效应,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度,扩大“中国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深度与传播广度,同时加强绿色网络文化建设,以规避现代出版传媒的负面作用,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

[1]杨莉.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媒介认知与建构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10).

[2]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3]时锦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力量源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7).

[4]蒲清平,石习杰,白凌婷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文化自觉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9).

[5]李蔚.浅析新闻媒体服务中国梦的五大要素[J].出版广角,2014,(4).

[6]朱强.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7]唐晖.有效利用载体,推进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4).

[8]张君法.大众传媒对幼师高专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5,(11).

G645.5;D610

A

1005-9652(2017)03-0186-03

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媒体视域中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GB287]的研究成果以及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医专)硕士研究生启动项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偏好性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登云)

梁杰华(1981-),男,汉,广西贵港人,广西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熊少青(1983-),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广西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梦媒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书,最优雅的媒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