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历史、现状与未来*

2017-01-28 10:29王晟妤虹郭炎孙
黄河之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锡剧唱腔音乐

王晟妤虹 郭炎孙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锡剧历史、现状与未来*

王晟妤虹 郭炎孙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锡剧是苏南地方戏曲的一大剧种,却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文章通过对锡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尝试找出锡剧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锡剧;历史;现状;未来发展

锡剧,又称常锡文戏或常锡剧,孕育于江苏省太湖沿岸的无锡、常州农村社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艺术历史。其流行地域较为广泛,有江苏南部、江苏中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以及上海等多地,曾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之首,被公认为“锡老大”,在沪宁线上熠熠生辉,更曾被叶圣陶先生给予了“太湖红梅”的美誉。并且,在2008年,此剧种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不幸的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当代流行音乐的日渐兴盛,包括锡剧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毁灭性的持续冲击,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艺术正一步步被侵蚀。为使地方民族音乐能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使锡剧能够参与性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地调查、了解,并分析锡剧的生存现状,进而比较全面的发现问题,拿出针对锡剧艺术生存发展的对策。

一、历史回溯

(一)渊源形成

锡剧,生发于距今二百七十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是乡民们在田间农作时自娱自乐的产物。因发轫于常州府地域的无锡东乡,故称之为“东乡调”或是“东乡小曲”。

后来,“东乡调”受到口头文学的影响,渐渐吸收融合了宣卷、道情及弹词等说唱艺术,逐步向“滩簧”(吴语滩簧)发展转变。鉴于语言音调的些微差别,“滩簧”又分支为“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由于“滩簧”的演唱形式为不带妆的坐唱、清唱,而后,借鉴了无锡农村的采茶舞蹈的动作、身段,吸入了花鼓戏的一些表演形式,发展为有些许简单动作的对口走唱,另略施粉黛、简穿行头,配有二胡伴奏一把。“滩簧”演唱者也由早期的村落中的匠人们,进化为有男有女的专职艺人,其演唱内容与乡民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足以见“滩簧”对常锡人民之影响。

时至光绪三十四年,京沪铁路(即现今的沪宁线)建成通车,沪宁沿线的农村艺人、专职班社纷纷进入城区进行演出,有的甚至直接进入上海等大城市。得益于大城市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滩簧”艺术也萃取了京剧、昆曲等众多其他戏曲曲艺的精华,在整体上不断发展。从走街串巷、酒楼茶馆到进入正规剧场演出,剧目的故事情节越来越突出,剧目角色越来越丰富,剧目题材也从乡民生活写到了古代生活,创作有一批诸如《珍珠塔》、《双奇冤》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1921年,“滩簧”更名为文戏,不久后,由于著名班社周家班(周甫艺)与袁家班(袁仁义)的合作,,“无锡文戏”与“常州文戏”两条支流开始交汇,“常锡文戏”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1954年,“常锡文戏”在更名为“常锡剧”后,正式定名为“锡剧”。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开展培训班、举办集训、成立实验剧团、废幕表制立剧本制等,大力鼓励发展和弘扬锡剧等优秀文化,锡剧表演技艺与经验、音乐曲调、舞美效果和剧本的创作、吸收与移植改编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演出的《双珠凤》、《孟丽君》、《三访桑园》、《救风尘》等剧目深受好评,锡剧艺术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二)唱腔特点

锡剧音乐的体制结构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即既有叙述与抒情兼备的、由诸多曲牌连缀而成的故事演唱,又有说唱韵味浓烈的、将节奏节拍以不同方式排列组合的多变曲调。整体上看,锡剧因滥觞于苏南民间歌曲,故唱腔风格柔美又细腻,清丽又婉约。锡剧的唱腔最终为唱词服务,如“香烟缭袅透紫炉,清净禅堂佛像多,善财龙女两边立,观音大士居中坐”是锡剧中时常出现的二、二、三的七字句类型,为了与唱词匹配,其唱腔也必定是上下结构。发展至今,锡剧唱腔分化出了众多各有特色的不同流派,对提高锡剧的艺术价值、帮助锡剧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在绚烂多姿的锡剧唱腔中,光芒最盛的当属风华绝代、影响深远的旦行唱腔“梅腔”以及因《珍珠塔》而一唱成名的小生唱腔“彬彬腔”。“梅腔”,创始人梅兰珍,风格圆润秀丽、明朗俏皮,在起板、落调和拖腔上都极为讲究,腔随人动,善于使用装饰性花腔,给予人回味无穷的听觉震撼。“彬彬腔”,以王彬彬、“小王彬彬”王建伟和“小小王彬彬”王子瑜祖孙三代为代表人物。如谱例所示,节奏的工整性以及旋律的质朴性是彬彬腔的显著特点。此外,咬字遒劲,吐字清晰,字头、字腹、字尾的贴切控制,喷口、气口的运用得当,可承受上下十四度旋律起伏的宽广音域更是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格。

腔大红而戏大紫、戏已亡而腔犹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各大唱腔流派对锡剧艺术的传承推广有着强烈的推动性作用。

锡剧音乐的曲调丰富多彩,瑰丽多姿,最主要的有“簧调”和“大陆调”两大类。“簧调”,发源于江苏苏州的著名曲艺艺术苏州评弹的曲调,板式变化多样,包含了反弓老旦调、簧调慢板、说头板等多种,旋律清新委婉,起伏酣畅,节奏平稳。“大陆调”则发展自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后吸收“簧调”的特点,新增了朗诵性的“清板”,清板常插在板式变化体的起板与落板之间,插入的清板长度可短可长,比较随意,大陆调的旋律爽朗不羁,起伏小,但节奏不稳。而后,苏州的文书调发展出了继“簧调”、“大陆调”之后的第三大曲调——“铃铃调”,以柔美缠绵、多用极进手法见长。

锡剧曲调平易近人,一如少女呢喃般娓娓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极富江南水乡灵动秀丽的特点,唱词也通俗易懂,声调铿锵、能琅琅上口,易为广大受众所接纳欢喜,因而广为流传。

二、生存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科技都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愈见富足,实属可喜可贺。然而,万事万物皆是对立统一的,日益提高的经济与科技在极大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的同时,也使得锡剧等一大批地方戏曲的局势江河日下。何以为此?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戏曲界自古以来便严格根据辈分大小、资历深浅来决定演员是否能担纲大戏的角色,现今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此现象依然十分严重,青年演员常常面临无戏可演的可悲局面,他们中的一些因发展前景有限早早另谋了出路,另一些没离开的却由于演出经验的缺乏也不能担当重任,这就阻碍了锡剧的传承。

资金问题的严重性十分突出。添置和维修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以及伴奏乐器需要巨大的耗资,政府补贴的经费已不能支持锡剧团的正常开销。排戏无经费,演出无市场,构成了恶性循环。

功利性的编剧创作违背了锡剧艺术的根本。获得奖项的多少已成为现代社会评判好坏的重要准则,锡剧源于社会,扎根社会,因此也深受现代社会的荼毒。为了参加奖项的评比,为了更好契合奖项的主题,如今的锡剧创作早有了固定的大纲模式,约束了编剧的想象空间,由此创作出的剧目没有灵气缺乏活力,锡剧的日渐式微成为必然。

(二)艺术体系落后

时代的进步在大众的生活领域掀起了智能化浪潮,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比比皆是,舶来品大量入侵,大众进行娱乐放松的选择显著增加,使得他们的娱乐兴趣、审美要求早已不同于以往。为了迎合现代大众的口味,锡剧在唱腔、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也做了改变,但改变的速度如蜗行牛步,它的艺术体系依然落后,在表演内容、传承以及推广的方式上根本赶不上时代的需求。吸引不了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而老一代的也在流失,实为锡剧艺术如今生存发展的棘手问题。

三、未来发展

锡剧创新指的是以继承锡剧的传统艺术(如唱腔、剧目和流派等等)为核心,辅以后现代体系,融汇其他艺术形式之所长。2011年问世的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便是锡剧创新的成功范例。

(一)体制机制的创新

《天涯歌女》采取的是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常州文广新局以及北京好风好雨公司这多个出品方联合带领下的项目责任制。市委宣传部牵头协商;市文广新局带领省市院团进行排练;常州日报社依托强大的媒体平台,进行充分的市场运作与开发;北京好风好雨公司负责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流的主创团队,刘廷禹、刘秀荣、苏叔阳、边发吉、周正平、许知俊、边雯彤等一大批国内著名专家倾情加盟。此外,在决定戏中角色时,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避免了以往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打破剧团一贯的“单打独斗”,由省锡剧院等六家院团联袂演出,达到强强联合的震撼效果;巧用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媒体平台,成功挖掘了市场潜力,增进了院团对市场上演绎渠道的熟悉度。

(二)艺术体系(包含题材、音乐、伴奏乐器和舞美设计)的创新

1.关于剧本题材创作

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等老一套锡剧剧本的编写手段,此次《天涯歌女》的创作题材新颖,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线折射社会的变迁,贴近现代大众的生活,易被接受和喜爱。

2.关于音乐

《天涯歌女》可谓是多方音乐元素碰撞出的火花,在以簧调、大陆调和铃铃调为基础的前提下,有借鉴沪剧的“定腔定调”;也不乏小调曲牌音乐的变型加入,如《四季歌》、《无锡景》、《月圆花好》等;更有现代音乐的增色,如《夜上海》。音乐的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戏曲音乐、舞蹈音乐、独唱音乐、重唱音乐、合唱音乐纷至沓来。推动音乐发展的手法也有多处来源的借鉴,如女主人公出现时的主题音乐的发展,是现代作曲家的惯用手法,对同一主题进行了多次的不同形态的展开。

3.关于伴奏乐器

从最初的无伴奏乐器,到仅有一把二胡伴奏,再到主胡、副胡、琵琶共存,锡剧音乐的伴奏乐器在逐渐丰富。发展至今,其伴奏乐器已形成吹奏(笛,箫等)、拉奏(二胡,中胡等)、弹奏(琵琶,三弦)、打奏(扬琴、鼓板)俱全的编制,另辅以部分西洋乐器(如提琴类、木管类)。

《天涯歌女》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创新手段,交响乐团与江南丝竹乐团双管齐下,分工明确,又改良了传统锡剧的支声复调伴奏法,使得舞台气氛得到了有力渲染。

4.舞美设计

全自动化装台的布景及道具、多媒体技术(新闻和3D影像资料)运用下的“画中画”效果以及精美的服装设计给予现场观众的是震撼性的视觉冲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譬如,十里洋场上,身着一袭淡粉色长裙的“周璇”唱着《江南景》轻盈飘逸地踱步出场的一幕,将电视屏幕中的场景乾坤挪移到了舞台上,可谓叹为观止,是具有突破精神的发展。

当然,作为锡剧创新路上的先行者,《天涯歌女》存在着唱腔曲调相互转接突兀、故事情节性不强、人性表达不够深刻、锡剧本体内容不够充分等诸多地方的不足,在今后的演绎过程中需进行不断的完善。

近些年,除《天涯歌女》外,《青蛇》、《珍珠塔》、《王宝钏》、《天目湖之恋》、《紫薇树下》等一系列剧目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既受到了老戏迷的肯定,又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可见创新确实不失为重振锡剧的良方。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戏曲艺术始终以独特的魅力傲然屹立在瑰丽多姿的艺术林中。锡剧作为戏曲艺术中的一大主流,虽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却也是我国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符号。当下,锡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虽境况不佳,但生命力依旧顽强。坚守锡剧本体,而后推陈出新,做到文化包容,这样相信锡剧这棵岌岌老去的大树最终会慢慢汲取到创新的养分,愈发茁壮,重新长成参天大树。■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苏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调查与研究》(201614436004Z)

猜你喜欢
锡剧唱腔音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自主“表演”展风采,锡剧文化我传承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音乐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