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2017-01-28 14:14曹国军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中华文化文化遗产

曹国军

(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8)

略论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曹国军

(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8)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又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还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三个基本的传承模式:一是在音乐理论教学中传承,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传承,三是在音乐表演教学中传承。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音乐教学;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地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强化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一、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多元娱乐文化并存的当下,传统表演艺术影响日渐式微,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增添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教学便是对传统表演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一种自觉行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未来的直接承担者,通过教学向他们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他们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用传统表演艺术触及心灵,从而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要让学生们了解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保护的紧迫性和传承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去,在保护中复兴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弘扬中华精神。

(二)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教育内容的安排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增添更多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能增进学生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认知,在被传统表演艺术丰富的形式、韵味等文化价值感染后必然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探索的兴趣,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便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等部门连续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了学校教学对于传统表演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和谐校园是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和谐”是贯穿于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理想追求。中华传统表演艺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美丑善恶”等等,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增添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在学习、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人与校园环境关系、人与社会环境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至关重要,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和谐校园建设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模式

(一)在音乐理论教学中传承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教学主要是指音乐教材中的基础音乐知识的教学。当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基础理论部分虽然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但比重偏少,且不成体系,因此需要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地方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以形成系统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教学体系。由于音乐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可能都兼顾到所在地方的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的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添加相关内容了,介绍相关情况。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传承

音乐欣赏教学能促进中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近些年,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传统表演艺术在教学中有所减弱,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增加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促进中小学生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具体方法:一是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各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情景构建,比如产生的地域特征、民族背景、文化渊源、表演特点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既要突出该表演艺术的特殊性,又要把它融入中华文化大统中去;既要让学生简单了解其过往历史,又要让学生知道该艺术在当下多元文化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文化的不同,从而刺激学生的欣赏欲望;二是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欣赏手段必须结合现代的科技媒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用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它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与当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建立联系,邀请这些传承人和传承团体前来学校进行实践演出,或者组织学生出校外观看他们的演出实践,通过现场欣赏与课堂教学结合,能更有效促进传承工作。

(三)在音乐表演教学中传承

理论知识及欣赏教学不能够完全推动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在表演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通过理论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然,相对于理论及欣赏式教学,表演实践类教学更为困难。因为表演类教学需要具有表演的能力,这对于一般的音乐教师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在这一部分,可用两种情况相结合来完成。一是本校音乐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知识,在课堂或者课外活动中教与学生,这一类知识既可以是本地的音乐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全国性的,只要有能力都可以。二是聘请校外本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表演教师前来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通过校内外结合,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表演过程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促进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理论教学、欣赏教学和表演实践教学是便于在理论上分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三种模式是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表演欣赏以及表演实践多手段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促进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生中的有效传承。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这对于复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精神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要有文化自觉性,通过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重视并且搞好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更好的开拓传统表演艺术教育的局面,这是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1]普丽春.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1):19-25.

[2]李建成,孙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4):70-72.

[3]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4):44-48.

G623.71

A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中华文化文化遗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与文化遗产相遇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