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汇流 共谱华章
——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1-28 15:25卢文清
黄河之声 2017年3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音乐

卢文清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多元汇流 共谱华章
——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卢文清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海内外南音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检阅,反映了当前南音艺术在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及创新方面的新面貌,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及参会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南音研究已开始呈现多学科、全方位的特点。

南音;研讨会;综述

“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已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及台湾的多名专家学者及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是海内外南音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检阅,反映了当前南音艺术在学术研究、传承发展及创新方面的新面貌。

一、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角度

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及参会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南音研究已开始呈现多学科、全方位的特点:

(一)南音之历史研究

南音以其古老而被称为中华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史料的缺乏,对南音源流的考证一直是该领域的瓶颈之一,有关南音源流的研究也很少有人涉足,其成果更是凤毛菱角。本次会议中,王耀华的《泉州南音曲牌 〈绵答絮〉考》一文以南音曲牌〈绵答絮〉为切入点,对其源流以及变易情况进行了考证分析,提出了泉州南音源流追溯的一个参照系。王先生对南音源流的研究无疑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①

(二)南音之传承研究

民族艺术的传承是当代学术研究的焦点,也是难点,本次会议有多篇论文都涉及南音的传承问题。如王珊的《传统音乐与发展研究——以泉州南音学科建设为案例》认为地方性高校应发挥传承和发展地方音乐的职能,泉州师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已经将南音艺术纳入专业设置,逐步形成了南音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郑长玲的《从文化发展的高度认识南音文化保护的意义》对南音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保护意义做了阐述,并站在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敏红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南音人口史研究》则以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为对象,探究了南音艺术的传承,呈现出南音在东南亚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面貌。陈俊玲的《南音传承的现状及展望——以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为例》以福建泉州的中小教育为观察点,通过采访相关学校和教师,探寻了南音教学活动在泉州地区学校教育开展的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南音在学校教育的开展做了展望。

另外,台湾学者林柏姬的《从文献史料与田野调查看南管音乐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依照文献出现的年代早晚,探讨南管音乐与戏曲的相关问题,并从田野调查实录提出呼应。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的《新加坡南音发展近况与展望》一文论述了新加坡华人在南音传承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并针对如何继承传统南音音韵,推动南音走向世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会代表对丁宏海及湘灵音乐社在传承南音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肯定。

(三)南音之传播研究

有关南音的传播研究主要集中这一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此方面如王州的《泉州南音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的国际传播》一文将南音传播分为东南亚传播以及欧洲传播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国际传播状况。王丹丹的《南音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传承传播及创新研究》探索了南音文化在“一带一路”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传播以及创新。曾宪林的《当代台南南声社南音艺术的海外传播与启示》对台湾台南市南声社南音艺术的发展轨迹做了梳理,对其南音在海外传播的经验做了总结。郑国权的《为古老弦管的传承,创新传播载体》认为南音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自身存在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影响了传播与传承,并介绍了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创新传播载体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四)南音之哲学研究

有关南音的哲学研究是这一领域出现的新视角,如陈燕婷的《南音中和美感之社会历史渊源》阐述了南音的审美意蕴与儒家的礼乐思想的密切关系。福建泉州厚重的儒学底蕴,朱熹、蔡清、李光地等儒者的巨大影响,使南音在许多方面都深受礼乐思想影响。吴鸿雅的《论南音模式》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南音是区域性文化的综合性特征与地方性特色之多重叠加,南音模式之“歌从于言”既是其活力之泉,也是其局限之源,具体表现为南音的独特和模式化之两难,以及语言和国际化抉择的两难,南音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五)南音之形态学研究

围绕南音艺术本体的形态学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如李玫的《对工〤谱和俗字谱记录的共同曲牌的比较分析》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西安鼓乐和南音的若干共同曲牌的传谱分析来讨论历史变迁在音乐形态伤感留下的烙印。吴世安的《南音音乐发展瓶颈及其思考》认为,南音音乐创作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歌舞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南音音乐本体却得不到业界的重视。陈振海的《泉州南音“指套”〈锁寒窗〉“唱念法”比较研究》以南音“指套”《锁寒窗》为个案,对晋江和安溪等地代表性男性传承人的“唱念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南音“唱念法”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差异及其规律。相关研究还有马华祥的《嘉靖本〈荔镜记〉“潮腔”曲子考析》,朱媞媞的《嘉靖本〈荔镜记〉用韵考察》等。

(六)南音之女性研究

此方面的文论如郭小利的《以女性主义视角看传统南音艺术》认为,大多数南音传统曲目中的女性形象都与现代女性有着较大区别,其文本所表现的价值观已经脱离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认为这种价值观的脱离是当下南音无法得到现代观众的认同与喜爱,无法真正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南音的学术研究,就是要有利于南音艺术的传承创新,以研究促传承,以传承促创新,达到发展的目的。”②从本次会议与会人员的学科背景看,有资深专家学者,高校教师,还有南音职业从业者,以及高校青年学子,基本形成了南音研究的梯队。特别是随着泉州师院南音学科建设取得进展,已经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形成一批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队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已经取得新的成果。如李寄萍的《竖排直译工〤谱及识谱体系整理新发布》通过十余年的南音实践和大量资料研究,从管门、谱字、指骨、撩拍、滚门、曲牌等方面初步梳理了南音艺术的工〤谱体系,为南音研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实用资料。滕腾的《南音资源数字化中元数据的创建研究》是对南音乐器、乐人、曲目、作品、资源文本、录音口述史等元数据的创建研究,针对南音艺术资源的管理、描述、定位、搜索等系列操作范式,实现便捷、精准地查阅南音资源,有效的南音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目的,进而构建南音资源数据库的整体。庄忠河的《南音洞箫歌唱性演奏技法初探》从连音衔接、气息控制、吐音处理、颤音技法、力度把握和音准控制等方面对南音乐器洞箫的基本演奏技法展开了论述。杨雅菁的《〈南管诗意〉的“坐”、“立”、“行”——兼谈传统南音的“移步不换形”》一文以作者参与心心南管乐坊的新作《南管诗意》的实践体验为基础,分析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并且对传统南音的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另外,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在创新南音传播载体方面也取得新成果。

三、结语

从本次会议的讨论来看,与会研究者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南音的传承、传播领域,有关南音本体的形态学研究次之,而对南音这一古老文化的源流探索和哲学研究成果较少。随着南音教学、研究的学科化,在现有基础上,对南音的探索还有待于从族群心理、民族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角度进行突破,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结合,特别是学术研究者与艺术实践者的紧密结合,以实现南音的学术研究与艺术生产的无缝链接。此外,由于南音是流传于海内外闽籍华人中的文化艺术,加强海内外及海峡两岸南音艺术家及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南音艺术的传承、传播,深化南音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待通过多元合力的不懈探索,使南音的传承、传播、创新及学术研究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取得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 参考2016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会议发言。

② 王耀华.近 25 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人民音乐,2014,6.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音乐
泉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