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过程与社会机制

2017-01-28 21:02张夏
山西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外延文书概念

文 / 张夏

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过程与社会机制

文 / 张夏

概念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推动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时代变化。文章通过对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演化过程和社会接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动因,力求对档案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档案概念;内涵;外延;社会演化

思维活动只有以思维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证明都是常用的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构成,推理与证明又由判断构成,所以说,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关于概念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本文所说的概念,是指一种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1]。概念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使人们对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概念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档案这一客观事物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它作为名词概念明确提出始于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知,档案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如近几年流行的明星档案、健康档案、学籍档案等。档案概念的发展过程,直接反映了档案这一事物从无到有再到广泛被社会认知的变化,也间接折射出市民生活、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演化过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1]抽象思维活动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以及对非本质属性的了解来把握事物的本质。[2]对概念的认识是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档案概念也不例外。档案概念的抽象化过程,就是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一个逐渐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过程。马克思曾说过:“这种语言上的名称,只是作为概念反映出那种通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为经验的东西。”在“档案”这个词汇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各种材料、各种形式将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形成了很多我们如今称为档案的东西。原始社会的结绳、图画、刻画记事,虽然不是我们目前所能识别的准确的表达形式,但它们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因此也具有档案的性质。自文字产生,尤其是有了国家的概念后,不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而且有了整理档案的机构和专门人员,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称档案为典、书、文牍、文案等。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使用“档案”一词的是清代《起居注册》。后来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对“档案”一词做了解释,这也是目前学界较认可的最早的解释。自从档案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关于档案概念问题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定义是表达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对档案定义的研究是明确档案概念的基础。最早给档案下定义的是杨宾的《柳边纪略》:“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3]由于清代实行汇抄制度,即把各种文书的原件进行分门别类,抄录成册,形成数量庞大的档册,因此,当时的档案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档案原件。[4]

民国初期大体也是沿袭清代的传统认识,对档案原件的概念极为淡薄。随着社会的变革,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档案与文书本是同一事物,不再把档案看做文书的抄录件,而是普遍将档案看作办理完毕保存下来的文书。随后在国民政府发起的行政效率改革运动中,人们对档案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甘乃光等人认为,档案是归档后的文书。何鲁成认为文书未归档前不能称为档案,“如并合中西文字而对档案一名词下一定义当为:‘档案者乃已办理完毕,归档后汇案编制留持参考之文书”。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受到更多的关注,新的档案载体层出不穷。学界关于档案概念的认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吴宝康先生在《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一书中写道:“档案是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公私事务或技术、科学工作活动中自然转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并收藏起来的一定原料制作的文字形声材料。”陈兆祦、和宝荣先生认为:“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档案学概论》认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5]。这些定义都试图从具体的档案事物中总结抽象出档案的特有属性。由于人们对档案的属概念和形成过程等方面不同的认识,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同,所以表述也不相同。即便如此,我们从大量的不同定义中还是能够看到,与早期多从直观外形特征去定义档案相比,现今的定义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慷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这种差别使得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6]对于档案这个概念,人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的特有属性,就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档案这一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我们相信有一个反映本质属性的档案概念存在,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钻研。

二、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接受过程

概念的运动发展,实质上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发展,概念的内涵着重揭示对象的质,外延着重揭示对象的量。[7]概念内涵的不断发展,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概念外延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数量认识的不断扩大。档案概念的外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档案概念的社会接受过程,就是档案概念外延的发展过程。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保存重要文书资料为统治阶级提供管理服务的活动。从商代的甲骨、简册到清朝的诏书、奏折,虽没有加上“档案”这一词汇的外衣,但确是存在运用档案这一概念的管理工作。关于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许多学者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主要从清代产生“档案”名称后人们对于档案概念的运用谈起。丁海斌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档子”一词在满族语文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档案这个新词是清入关后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清代的官方文书中有很多对档案利用的描述,如“军机大臣奏:行在无档案可核,请饬各督抚于本年寻常年例题本,暂缓送部。俟回銮后再行照常办理。紧要事件,准其改题为奏。从之”[8],“其所得盐菜银两,较满洲兵为少。是以定例如此,并非多给。实系臣等错误,惶悚请罪。是此项兵米口粮,并非阿尔泰等违例妄费,乃军机大臣意在节省钱粮,未加详查档案所致”[9]等。但在清代,档案并不是一个通用语,这一词汇远没有文书、案牍等之前人们所熟悉的名称的使用频率高[10]。这也反映了文化融合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推动档案概念步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近现代史学家们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到甲骨文的价值“至其文字, 则确在篆摘之间。乃界以重金, 嘱令悉数购归”。这揭开了近代大规模发掘和编纂公布甲骨档案的序幕[11];陈垣、罗振玉等人利用被列强掠夺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敦煌文书编纂了《敦煌劫余录》《敦煌拾零》等著作,使敦煌文书的价值被世人广泛认识;还有耳熟能详的八千麻袋事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保护重要档案史料的意识,也使得档案概念逐步从官府走向民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档案种类,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各种专门档案相继出现,如外交文书档案、财会档案、近代学校档案等。洋务运动时期还产生了近代企业文书档案机构,例如,李鸿章在江南制造局里设立画图房,保存技术图纸和相关档案。南京临时政府对文书档案工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颁布新的公文程式,统一公文纪年,明确公文处理程序,这些举措深深影响了民国时期政府档案工作的开展[12]。北洋政府时期,档案工作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专职档案室,并且在机关中实施一整套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1933年国民政府开展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以集中统一的原则改革原本各自分散的文书档案工作,进行统一分类、编号和登记。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机关行政效率发挥,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在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内,附设了一个档案管理专科,开始了早期的档案专业人员培训活动,扩大了档案概念的社会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事业迸发出蓬勃的生机,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总体仍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从1954年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到1993年局馆合一体制的确立,从1951年第一个档案工作宣传刊物《材料工作通讯》的创办到现今各类档案刊物的发行,从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到现在频繁提及的公共档案馆,档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一批新兴的档案概念蓬勃而出。

历史上的档案概念,指的就是国家机关活动中形成的官方材料,后来甚至出现了科技档案的概念。科技档案的产生同其它领域的档案一样都拥有漫长的发展史,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具有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不同于以往所说的文书档案,对它必须有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法。1959年在大连召开的技术档案工作大会使得科技档案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此后出现的实物档案、口述档案、数字档案、民生档案、医疗档案等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概念进行解释和扩充。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推广传播现象。档案概念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档案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再把档案看做不可触碰的高贵之物,使档案被广泛利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也有学者反对档案概念的滥用,认为这是没有明确档案概念内涵的错误倾向。概念的外延应是在反映内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不是抛开本质仅仅冠以档案的名称,过分强调外延的扩大会误导民众对于档案的认识,反而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何嘉荪教授曾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出发,就文档一体化来谈档案概念的扩大化,他认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分析, 扩大档案概念外延, 促进现行机关中所有各种类型和运动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是科学合理的”。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档案作为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桥梁,其概念外延的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事物新现象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新认识。这也说明档案概念正在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但概念外延的扩大不等同于名称的增多,离开内涵的外延是不存在的。

三、档案概念抽象化的社会动力机制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永不停息的,产生于实践的概念的运动、变化、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随着客观对象的矛盾运动、实践和认识的纵深发展,必然引起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7]。档案概念从产生至今所经历的变化不是自发性的,而是众多因素推动的结果。

(一)社会实践的推动

中国古代的档案概念内容涉及范围较狭窄,大多是统治者进行内政活动的历史记录。清代产生了档案一词,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以档案作为大类概念来使用,产生了许多专门档案名词,如粮饷档案、户部档案、八旗档案等[13]。这些新名词是伴随着清代政府活动、社会变化而产生的,虽没有改变当时所认同的档案概念的内涵,但档案数量的增多、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已使得档案概念的外延有了逐渐扩大化的趋势。

鸦片战争把旧中国强行推入世界的发展潮流中。记载着帝国列强侵华、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外交档案,记录着洋务派自强、求富运动的近代技术档案,反映着新式学堂变化的近代学校档案,讲述着先进技术传入中国的影片档案等新兴档案类型,是社会变革产生的必然结果。时代促进档案的发展,档案留存历史的记忆。

北洋时期的档案概念还沿用清朝的传统认识,认为档案是经过编录加工的产物,在利用时也是先就“档案”取阅,如需要时再调取原件。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对文书工作进行了大范围的整改,在工作中人们慢慢认识到文书与档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档案原为归档之文书,文书即未归档之档案,二而实一者也”[14]。此时的档案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文书或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思想的产生、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档案概念外延不断丰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讨论火热的实物档案、口述档案,到今天经常使用的民生档案、健康档案;从以前新奇的磁盘档案、缩微档案,到如今不再陌生的电子档案、数字档案,档案概念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暂且不论这样的发展变化是否已经超出了档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至少这种现象说明了人们对档案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深化。

(二)学术研究的推动

我国档案学自产生至今,对档案概念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关于档案概念内涵,即档案本质属性的研究,目前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但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人们对档案概念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推动了档案概念的社会化进程。李荣忠将档案定义为“办理完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15];姚史清明确提出“原始记录是档案质的规定性”[16];陈兆祦认为原始记录性还没有反映出档案的重要特性,只有“归档保存以备查考”才揭示出档案与一般文件的不同特性[17]。学者们就本质属性的讨论还有很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此观点已被档案法采纳。对档案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反映在对外延的认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学者赞同实物档案、口述档案等是档案的观点,对于目前使用广泛的民生档案、健康档案、明星档案等概念也表示认可;而还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新兴的概念超越了档案概念本身的含义,不应作为档案概念外延的扩大来研究。

何嘉荪先生通过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规律的研究,认为不能以非现行性作为档案概念的基础,因为我们所保存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仍属于现行文件或者半现行文件;为适应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要,为了在电子时代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扩大档案概念的外延。这一观点曾引发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也许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赞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我们对于档案概念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推动档案概念的不断发展。

(三)国家政策的推动

一个概念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接受,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清代的许多政府文书中都有对档案一词的使用。清政府在实行新政改革官制中有一项重要措施——裁冗员,就是进行档案工作的整顿和改革。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政治官报》,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档案公布的性质。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多次颁布《公文程式令》,对文书档案工作作了严格的规定。国民政府时期,由上而下发起的文书档案改革运动,改革力度大,影响范围广,提高了行政效率,把近代档案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档案概念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策法规中,使人们对档案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980年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解释了什么是科技档案以及怎样管理科技档案,使科技档案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档案法》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 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上述单位自行管理。”这一规定对档案的实体管理与实体归属问题作了界定,也使实物档案的概念被更多人认识。2008年5 月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2009年提出的档案馆五位一体建设,从政府信息开放的层面对档案馆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馆的社会性、服务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近年的档案使用数据表明,国家政策对于促进档案的利用有很大推动作用。利用档案的人数越多,社会对于档案概念的认识就越深刻。

(四)社会认知的推动

过去人们对于档案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有政府工作人员才能使用而普通民众不能随意借阅的层面。随着档案公开力度的加大,社会的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档案的关注度和理解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普通民众开始关注并保护身边的档案。上海石化的普通职工姜鑫元用20年的时间,用近4万幅的历史图片记录了上海消失的景象[18];杏花楼的月饼高级技师陈明信经过艰苦的收集整理,汇编了杏花楼月饼70年的生产配方及工艺的资料,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2014年,大庆市档案局举办了“家·春秋”家庭档案展,共有四个家庭将自己宝贵的纸质、影像等资料捐赠给档案馆。这不仅促进了档案馆工作的开展,也使普通民众对档案有了新的认识。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使媒体与传媒手段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档案”这一词汇,或是对当今档案工作的宣传,如对当地档案馆展览活动的报道、对档案馆工作的评述等;或是制作档案类相关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北京卫视的《档案》、湖北卫视的《大揭秘》等电视栏目;或是利用档案的概念来表达所传达内容的真实可靠性,譬如经常使用明星档案、名人档案等标题来博人眼球。媒体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众对于档案的认知,而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也促使媒体更多地利用档案。

从描述某一件具体的文书到泛指一切历史的原始记录,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档案概念随着社会生活变迁也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在档案概念逐步抽象化的社会过程中,学界对于档案概念的认识在加深,公众普遍的档案意识在加强。尽管当前很多新兴的概念是否属于档案的范畴还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概念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档案人应紧跟时代潮流,在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问题,重新定义档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档案和档案工作,推动档案新发展。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290.

[2]陆征麟.概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10.

[3]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

[4]王芹.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因素[J].档案学通讯,2008:83-87.

[5]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5.

[7]张智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辩证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3-19.

[8]清实录(第五十八册)光绪朝实录卷·472[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208.

[9]清实录(第二十册).乾隆朝实录卷·912[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226.

[10]丁海斌,王爱华.再谈“档案”词源问题[J].中国档案,2005,(3):31-33.

[11]丁华东.近代档案史料的新发现与编纂公布述评[J].档案,1999,(6).

[12]孙小红.中国档案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2002:207.

[13]丁海斌,田丹.清代文献中所见“档案”一词及相关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3.

[14]甘乃光.文书档案连锁办法之试验.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第十号.

[15]李荣忠.“档案”定义之我见[J].档案工作,1980,(4).

[16]姚史清.什么是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工作,1981,(1).

[17]陈兆祦.文件能包含档案吗[J].浙江档案,2007,(1).

[18]郭红解.叩访档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G273.5

A

1005-9652(2017)01-0039-05

(责任编辑: 虞志坚)

张夏,女,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档案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外延文书概念
太行山文书精品选(17)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监狱执法文书规范探讨
幾樣概念店
黑水城出土《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砲”类文书再讨论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平面低压降肖特基二极管外延氧化工艺
入坑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