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2017-01-30 03:48
山西青年 2017年21期
关键词:吴氏黄帝内经译本

王 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黄帝内经》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王 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医四大经典之中,国内学者对《黄帝内经》翻译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黄帝内经》翻译情况的历时性回顾与梳理,对单个译本的评述或多个译本的比较研究,对译本微观语言层面的翻译方法论的关注以及多种当代翻译理论与《黄帝内经》的翻译研究尝试性结合等四个方面。但既有的研究过于注重文本本身,实践色彩仍显浓厚,理论建构性稍有不足,亦忽略了译本生产时的社会文化语境等超文本因素。

《黄帝内经》;微观;理论建构;超文本

中医四大经典之中,《黄帝内经》译本最多,对其译介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也最为庞大,远胜过其他中医典籍。据中国知网(CNKI)不完全统计,包括硕博士论文在内有七八十篇之多。就《黄帝内经》翻译的研究者而言,他们大多具有中医药背景,或是从事中医外语教学的教师,如施蕴中、姚欣、蒋基昌等这些活跃在中医翻译研究一线的学者,或是中医英语方向的研究生。就研究内容而言,大体有以下四类。

一、对《黄帝内经》翻译情况的历时性回顾、细致性梳理和宏观性观照

有些学者对《黄帝内经》的译介情况作了宏观性的勾勒,历时性地回顾了各主要译本的生产过程。如刘娜,王娜,张婷婷,王治梅[1]认为《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古籍,翻译版本众多。他们通过对各个英译版本进行简要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术背景译者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及翻译,认为《黄帝内经》英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且就译者而言,经历了由西方译者到中西译者再到中国译者的转变,译者的学术背景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谢舒婷[2]简略地回顾了《黄帝内经》各个英译本,对《黄帝内经》翻译的研究者加以简单的统计整理,并认为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将给《黄帝内经》翻译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张霖,文娟,蒋基昌[3]研究了《黄帝内经》书名的翻译问题。他们首先梳理了《黄帝内经》12个译本对书名的不同译法,继而本着中医古籍书名英译的忠信原则,从《黄帝内经》书名的来源出发,分别阐释了“黄帝”、“内”以及“经”的本质意义,认为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最大程度地传递了原书名的原始意义。申飞宇[4]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建议将《黄帝内经·素问》译为General Questions and Answers from Huang Di’s Inner Classic。他还在论文中提出了翻译《黄帝内经》的译者素养问题并将《黄帝内经》的英译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即1925-1950年的边缘发展阶段,1978-1997年的逐渐发展阶段以及2001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

二、对《黄帝内经》单个译本的评述或多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德、吴氏父子和Maoshing Ni译本的研究者最多。施蕴中、马冀明、徐征[5]详细介绍了伊尔扎·威斯女士(Ilza Veith)翻译《黄帝内经》的缘由、经过、特色、社会评价以及不足的地方,指出了威斯“只翻译《内经》的内容大意,而不去深究宇义”翻译原则和威斯女士对难以翻译内容的多采用的“夹注”、“脚注”等处理手段都对《黄帝内经》英译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009年,李照国[6]在《中国科技翻译》上发文,进一步将《黄帝内经》英译原则概括为“医哲交融文理深、以外揣内达其旨,思想精深寓意微、与时俱退明其意,概念玄秘立意精、音译加注正其名,译古如古今若昔、文不加饰求其真,似是而非有玄机、同名异译存其实,衍文残语顺乎古、辩证从译存其疑。”这些文章可谓研究李照国译本的绝佳资料。王忻玥[7]研究认为李照国教授翻译的《黄帝内经》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多种技巧,尽量使中医精髓部分在对外传播和交流中的误差减到最小,“信、达、雅”准则可谓面面俱到。黄瑜[8]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李照国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描述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该译本,为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燕燕、张斌[9]选取了吴氏父子和李照国的两个译本,详解了《黄帝内经》语言及文化层面的不可译并提出了音译、加注、意译等相应的补偿方法,希望将其应用于中医翻译教学之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之怡[10]所做的博士论文应该是迄今为止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专论《黄帝内经》翻译的博士论文。她同样选取了吴氏父子和李照国的两个全译本做了比较研究并认为,吴氏父子因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对原文的理解相对比较准确和到位,译文的语言也比较地道灵活,且善用祈使句和主动语态,但不足之处在于有漏译和笔误;李照国的译文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句式上惯用被动语态,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足之处在于欠

缺临床经验。蒋继彪、张斌[11]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翻译策略、译文的连贯性、译文的忠诚度等角度详细比较了李照国和威斯的译本,认为在翻译策略方面,李照国译本译古如古,文不加饰,严循原文,而威斯译本只从医学史的角度注重内经的大意,忽略了对个别词义的深究;在翻译方法方面,李照国译本基本概念以音译为主,随举随释,篇章以直译为主,意译辅之,而威斯译本采用了夹注和脚注等方法,有利于后人进一步查阅。叶晓、董敏华[12]通过创建多个版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应用Paraconc软件提取相关数据后,特地选取李照国译本和文树德译本中常见脉象如浮脉、散脉、沉脉、伏脉、迟脉、缓脉、数脉、疾脉、洪脉、细脉、长脉、短脉、虚脉等数个脉象的英译语料进行提取、比较和分析,认为上述两个译本在脉象的总体和细节英译上各有优缺点。

梁琥[13]在图式理论和映射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语料分析软件,对吴氏父子、Maoshing Ni和李照国的《素问》译文中的比喻、借代、通感修辞格的译文进行语料分析,统计出三个译本间的翻译差别。研究发现,吴氏父子译本对原文理解深刻,解释性强,但译文略显冗长,Maoshing Ni译本译文通达,传译精准,但意译太过,而李照国译本结构多样,较好地保留了原作风格,但释义过于简单。李洁[14]同样选取了吴氏父子、Maoshing Ni和李照国的《黄帝内经》三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让具有中医基础的在中医临床实习的留学生分别对10段语句的三个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满意度进行打分,进而换算出总分。结果显示,李照国译本得分最高。研究者进而指出,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从而相应地改变翻译策略和方法,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明明[15]则另辟奇径,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详细考察了各个译者在学术背景、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翻译目的和策略的诸多差异,从而给威斯、吴氏父子、和李照国的三个译本显现出的不同特色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三、关注《黄帝内经》译本微观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技巧

大部分对《黄帝内经》的译介研究集中于微观的翻译方法论层面,重点关注原文本里病症名、数词、虚词、修辞格、文化负载词等的语际转换技巧。有的研究者如李英照、施蕴中等考察了《黄帝内经》中个别病症名称的翻译。刘献鹏、姚欣]分别考察了语义模糊数词、模糊语的英译。有的研究者如黄瑜等关注了对偶辞格、省略辞格、顶真辞格以及隐喻的传译。张璇、施蕴中重点比较分析了李照国和威斯译本中《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的重要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该研究经统计发现该篇存在文化负载词101处,把其分为名词类文化负载词、动宾类文化负载词和形容词类文化负载词三类,并比较了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

四、运用多种当代翻译理论指导和分析《黄帝内经》的翻译研究

众多研究者运用多种不同当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解释、指导或分析《黄帝内经》的翻译,标志着中医翻译实践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尝试性结合,为中医翻译的实践者向理性翻译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每种理论都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些理论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主体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顺应论、模因论、图式—映射理论、接受理论、关联顺应论、文化操控论、翻译美学、阐释学、生态翻译学、符号学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黄帝内经》译介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喜人的成果。但既有的研究过多投射到了微观和中观层面,或关注语言层面语际转换技巧,或片面追求当代翻译理论与中医翻译的糅合,浅尝辄止,实践色彩仍显浓厚,理论建构性不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的译介与传播关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大战略。在现实语境下,中医在国际上面对的是文本上的误读、文化上的失语和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因此,研究《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如何翻译好和传播好显得极具样本意义。

[1]刘娜,王娜,张婷婷,王治梅.《黄帝内经》英译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4(11):2-3.

[2]谢舒婷.《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综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5):67-70.

[3]张霖,文娟,蒋基昌.《黄帝内经》书名英译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2):3-4.

[4]申飞宇.《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史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7-120.

[5]施蕴中,马冀明,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2002(2):46-49.

[6]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得失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7.

[7]王忻玥.学术交流中的中医学英译启示——《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版赏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2(4):36-39.

[8]黄瑜.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燕燕,张斌.从《黄帝内经》两个译本谈翻译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法教学[J].时珍国医国药,2012(5):1267-1269.

[10]李之怡.基于《黄帝内经》两种全译本中刺血疗法的英译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1]蒋继彪,张斌.功能翻译理论下的《黄帝内经》英译本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11):1569-1572.

[12]叶晓,董敏华.中医“脉象”名称英译探讨——基于两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脉象英译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94-96.

[13]梁琥.基于图式—映射理论下的《黄帝内经》三种修辞格在三个译本中的对比翻译研[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4]李洁.接受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3个英译本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7):106-109.

[15]明明.《黄帝内经·素问》三个译本译者主体性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54-256.

H

A

1006-0049-(2017)21-0013-02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娟(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猜你喜欢
吴氏黄帝内经译本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