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推进媒体转型发展
——《中国水运报》的实践与思考

2017-01-30 07:03文/施
传媒 2017年23期
关键词:水运融合内容

文/施 华

“三驾马车”推进媒体转型发展
——《中国水运报》的实践与思考

文/施 华

如果将新闻传播比喻成一个人体的话,那么,内容就是大脑,媒体融合就是四肢,而服务就是人的作为。媒体人的目标就是:让大脑思维能力更优,让四肢协调运转更快,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当下,《中国水运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内容提升、融合提速、服务提质”为重点,让内容、融合、服务“三驾马车”并驱前行,全力打造服务型主流媒体。

坚持“一个核心”,做优传播内容这个“主龙骨”

新闻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线”,不管媒体形态、舆论格局怎么变,内容始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优质的内容能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凝聚共识;能启示人谋全局,虑长远,思进取;能清除思想之障,认识之惑,情绪之淤。通过内容建设,让读者耳朵竖起来,眼睛亮起来,心灵抖起来,产生无穷无尽的正能量。因此,《中国水运报》必须抓住内容这个核心,牢牢把握做优传播内容这个“主龙骨”,用思想和创意统领媒体融合发展。

一是选题策划做到“精严新”。做优内容不是漫天撒网,也不是四面出击,应梳理自己的优势资源,在自己“最拿手处”发力。首先,围绕中心,精选重点。要紧跟上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时度效着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与行业发展高度对接、深度融合。要在实现重大改革发展上做专题报道,在凸显重点工程、重要节点、重要时段上做系列报道,在推进工作重点、工作落实上做重点报道,在选典树标、营造工作氛围上做典型报道,在凝心聚力、创业创造上做深度报道,在聚焦形势任务、安全生产成效上做经验报道,多发“好声音”,多讲“好故事”。其次,开放生产,严审选题。高度重视与行业记者通讯员、智库机构和专家队伍合作,通过建立全天候记者通讯员QQ、微信聊天群和定期召开专家选题会,形成严格的选题审批机制,调动一切创意与策划资源为新闻生产服务。再次,深耕行业,创新特色。从不同侧面深刻分析和科学归纳行业工作,展示权威性、指导性和知识性;以新的视角努力挖掘题材的深层价值,打造新面孔、新风格和新形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让宣传入眼、入脑、入心。

二是主题宣传做到“独重深”。信息泛滥时代也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首先,报道要做到独家。以独家权威报道回应社会关切,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突出观点和立场,为读者提供立场观点和专业判断;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中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和“二次创作”,使其成为“独到”的独家报道。其次,内容要做到重头。要“高上去”,充分了解大局大势和基层实际,既要“一览众山小”,又要“ 让一滴水见太阳”,锁定上至党中央、下至基层都关注的重大选题,释放新闻价值;要“跳出去”,从固有思维跳到时代前沿,在谋篇布局、遣词行文上求新,担起“引领者”角色;要“融进去”,改变纯粹的新闻记录者、旁观者角色,以创造者、参与者的角色加入,以记者问题为“中心”,采访互动“走心”,彰显新闻灵魂。再次,研究要做到深入。不仅在“后台”,更要在“前台”,坚守“记者在现场”的新闻专业主义传统,强化现场新闻、原创新闻、视觉新闻生产,让新闻在源头“吸氧”,在传播中“吸睛”;不仅要挖选题,还要形成课题,将严肃重大的主题宣传与读者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问卷调查、互联网调查、面对面采访等形式在行业进行调查,形成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拥有专业性的调研报告。

三是议程设置做到“稳爆准”。议程设置可以突出宣传亮点,强化宣传效果。首先,稳定舆情。通过对议题的选择、版面的安排设计、顺序的排列组合等方式来实现议程设置,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来引导和主导舆论,及时疏解公众郁积的非理性情绪和认知,讲清利弊,引导公众理性权衡得失。其次,引爆舆论。在网络上进行议程设置,并促使其上升为“公众议题”,引爆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25名中国船员被困秘鲁,《中国水运报》通过在网络上开展议程设置,数10家国内权威媒体全面跟进声援,有力促成了该事件的圆满解决。最后,把准议题。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提升对虚假议题的识别能力,采用敏感词屏蔽、培养“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把关与舆论的引导;牢牢抓住“内容+”这个关键,把讲导向、有温度的优质议题“加”到一切端口上,传递主流价值、体现媒体责任,做“有灵魂的行业主流媒体”。

握紧“两个拳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这个“主引擎”

媒体如何转型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媒体深度融合这个“主引擎”,坚定融合定力,突破融合瓶颈,握紧“创新”和“技术”两个拳头,从过去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终实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深刻转变。

一是要高度注重创新。当前,新媒体发展已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对传播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成为媒体生存之基、发展之道、活力之源。

首先,要创新理念。始终以创新的姿态、合作共赢的风范、“拥抱互联网”的胸怀,把产品和用户作为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了解用户、吸引用户、聚拢用户,不断创新产品、优化产品、做强产品,最终实现媒体深度融合。

其次,要创新产品。创新“移动新闻”,主动融入“网络文化”元素,实现从“宣传我”到“打动你”的转变,生产出适应不同受众特点和习惯的新闻产品;以优质内容为资本,与用户基数大、活跃度高的平台合作,实现“一次生成、多点落地、立体传播”的集群效应,提供强大的品牌宣传产品;大力开发“渠道内容”,建立水运新闻线索库、宣传报道库和热点问题口径库,为用户提供舆情、咨询、评价等服务,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

再次,要创新人才。从根本上讲,没有融合型人才就不可能有融合发展。《中国水运报》将加强人才培养,对现有人员分层分类开展系统培训,既要培训一线采编人员,又要培训媒体负责人,为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改革人才工作机制,把各类人才纳入统一管理,在内部统一调配使用,合理分工,努力建设一支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展规律,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全媒体“集团军”。

二是要持续推进技术应用。纵观传播发展史,在告别了“铅与火”走入“光与电”之后,“数与网”的技术革新又带来了信息传播更加深刻的变革,而这每一次升级都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为标志。因此,《中国水运报》加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重点战略、项目和研发的带动作用,力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要确立重点战略。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网络特别是移动终端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中国水运报》要顺应信息传播移动化大趋势,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以移动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移动媒体建设,推动资源、技术、力量、政策等向移动端倾斜,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让新媒体呈现出多内容、多平台、全屏介质输出的新态势。

其次,要突破重点项目。要完善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新闻客户端等“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项目建设,发挥新媒体舆论场主流效应;完善“中央厨房”建设,建立以指挥调度中心为核心,无缝衔接、联动高效的采编发单元为平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利用国家文化产业基金,全面建成包括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数字化平台、经营模式等在内的媒体融合发展项目库。

再次,要开展重点研发。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报社重大科研计划,委托技术公司就媒体融合发展理论、组织构架、运行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密切关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积极谋划和布局运用移动传播新终端、新技术等,为实现报社产品内容、技术创意、运营渠道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三个转型”,实现高品质服务这个“主航向”

提升服务能力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中国水运报》要牢牢抓住这个“主航向”,以服务催生发展驱动力,努力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价值,全面推进服务型主流媒体建设,坚定不移释放媒体转型发展的改革红利。

一是拓展服务对象,从零散服务转向系统服务。一方面,做大存量,集中优势资源,深挖政府服务项目潜力,做大、做好“政府蛋糕”;另一方面,做强增量,依托行业垂直系统,科学布局人力和资源,延伸服务触角,将服务对象向子系统和地方分支单位拓展,实现服务的系统全覆盖。从运作上,将过去多部门零散服务进行集中整合,形成整体打包、集中兵力、一个窗口对外的“一站式”服务。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建立生产需求反馈机制,不断了解用户、吸引用户、聚拢用户,强化数据化、图表化、可视化呈现,让优质内容彰显价值。

二是拓展服务内容,从单一服务转向多元服务。把过去单一的广告及信息传播服务,向综合信息咨询服务、调查和统计分析服务、课题研究、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与维护、业务培训、技术咨询评估(审查)以及政策宣传和舆情监测等服务拓展。首先,充分运用数据抓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分析用户阅读习惯,再根据受众的兴趣与需求变化随时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安排,让捕捉新闻热点和传播新闻信息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前置”,实现个性化新闻订制和精准化定向传播;其次,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多屏分发;再次,以“簇打法”呈现多内容、多平台、全屏介质输出态势,万箭齐发,集中引爆,在碎片化信息中博得眼球。

三是拓展服务半径,从单点服务转向全链条服务。要从根本上改进“跑腿打杂”的“低水平服务”,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针对用户的直接需求或潜在需求,积极提供主动的前期介入、周全的中期促进、完备的后期保障,以及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体验,形成一个全程的闭环服务链,把服务做到极致。首先,要建立新闻线索库、宣传报道库和热点问题口径库,为用户提供舆情、咨询、评价等服务,不断扩大主流舆论阵地;其次,要通过全案营销、立体营销、直达营销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服务,增强市场认可度和依存度;再次,要结合新媒体传播形式,推出有影响力的视频、3D动漫、音频、H5、GIF动态海报、歌曲、RAP等新媒体产品,并与行业的发展、大众的情感深度绑定,做综合性行业智力服务提供商。

作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中国水运报》肩负着“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与担当,必须着眼基础、整体和长远,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当前,公众对媒体如何担当发展“推进器”、行业“黏合剂”、道德“风向标”的作用充满期待,对媒体更加有效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满期待。《中国水运报》将始终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定力,承担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共同树立文化自信、献力百年小康梦想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水运报社社长

猜你喜欢
水运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主要内容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