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中的民乐队田野考察
——以山西省新绛总堂为例

2017-01-30 08:40武倩妮
北方音乐 2017年7期
关键词:天主教民乐教会

武倩妮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天主教中的民乐队田野考察
——以山西省新绛总堂为例

武倩妮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当今文化环境中,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但天主教中的民乐队,却鲜有人涉足。民乐①进入天主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近年来在宗教仪式中民乐已呈现衰退之势。新绛县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区,它有着最具本土化的民乐队编制。本文中,笔者将以该教区为例,结合实地田野考察所得的一手资料,对民乐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详细说明,进而希望对今后宗教音乐的研究有所助益。

天主教;民乐队;田野考察;山西省新绛县

前言

新绛是山西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光绪版《直隶绛州志》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首到绛州传教。现如今所见的新绛县天主教堂,为1936年荷兰籍神父孔昭明晋升主教时所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为最早的四大哥特式风格教堂之一。

笔者于2015年对新绛县圣安道教堂进行了田野考察,11月炼灵月②参观了3场弥撒,12月参观了圣诞节瞻礼弥撒3场,教友葬礼1场,与神父﹑教友﹑乐队成员等不同天主教人士进行了交流。民乐队的由来,至今考究未果③。故本文所述民乐队,界定为自1995年圣教乐谱刊印至今。现根据考察的结果,对新绛天主教民乐队的现状及问题﹑建议,行至此文。

一、山西新绛总堂民乐的现状

依据笔者对山西新绛总堂的田野考察,对天主教中民乐的乐队编制﹑现存曲目﹑用乐场合进行详细介绍。

新绛圣安道教堂民乐队,又称“天神音乐会”④,为中国传统民族乐队,乐器有云锣﹑二胡﹑“嗡子”⑤﹑鼓﹑笙﹑竹笛﹑二胡﹑镲。

民乐所用曲目共15首,分别为《小开门》﹑《初行功夫》﹑《天主经前节》﹑《俯拜称谢》﹑《柳青杨》﹑《俯拜称谢》﹑《圣母经》﹑《申尔福》﹑《奉圣体词》﹑《已完功夫》﹑《得胜歌》﹑《八板儿》﹑《崩儿崩》﹑《小石板》﹑《狼吃娃》。现今所见曲谱有简谱和工尺谱两个部分。

民乐在特定场合使用特定的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用于教堂每年的四大瞻礼﹑神职人员晋升等场合。瞻礼或各个礼仪中,迎主教或神父就开始吹《小开门》﹑《柳叶杨》;垂怜曲之后吹《今祈天主》;祝圣圣体圣血欢呼词后唱《俯拜称谢》;领圣体时吹《天主经》的前节⑥;在世俗场合中,仅用于教友丧事。如:出殡时,教友念玫瑰经,民乐队交替吹奏《圣母经》,准备起灵的时候就打《得胜歌》。

二、山西新绛天主教民乐队的现状

笔者将民乐队发展中的问题分为三类,即缺乏民乐专业人士﹑队员青黄不接﹑民乐形式传统无创新,在笔者对山西天主教民乐队的了解中,发现这不仅是新绛天主教民乐队的问题,更是山西天主教民乐队问题的一个代表。

(一)民乐专业人员匮乏

乐队成员缺乏乐理知识﹑演奏技巧,乐曲自身缺乏创新,缺乏精通乐器的专业人士。

据乐队老艺人回忆,工尺谱是在年幼时耳濡目染﹑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习得的,并无专业人士教授,在运用中对乐器演奏技术要求并不高,只知皮毛,这造成了一种会唱不识谱﹑会奏不会演的现象,使得古老的工尺谱淡出教会音乐。其次,乐谱传承了150多年,15首曲目中实际运用在仪式中的仅为8﹑9首,其他曲目基本无用武之地, 这也限制了民乐曲目的演奏。第三,乐队成员精通乐器者甚少,民乐队的乐器老化﹑跑调等问题层出不穷,独有一些爱好民乐的教友来演奏残缺的乐器,导致民乐在仪式运用中出现不适宜﹑唐突等现象,这些对于民乐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民乐队员青黄不接

新绛县圣安道教堂民乐队,约有22人,30-40岁有5人,约占23%,40-60岁有9人,占40%,60-90岁有7人,占37%,⑦固定演奏人员多为60-80年龄段的老先生,由此可见,民乐队年轻队员较少,中老年队员扮演着乐队的主力。因民乐演出场所少﹑报酬少﹑不流行等原因,年轻教友更愿学习较为流行的管乐器,加之民乐无专业教师教授,队员认为民族乐器比管乐队的乐器难学,这使得民乐队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在人员方面限制了民乐的传承。

(三)民乐形式较传统,淡出教会音乐主流

民乐演奏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自1962年10月20日“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⑧”倡导礼仪本土化后,教会的礼仪也不再严苛,人们从森严的宗教礼仪束缚中得以解放,发展本土礼仪和宗教文化成为趋势,故此,天主教从“梵二”后,在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如今,流行音乐对教友文化生活影响加深,民间管乐队﹑锣鼓队等不同音乐形式兴起,教会也紧跟潮流,相继在教区组建适宜大众口味的管乐队,而民乐队仍保持着传统的演出形式,这对固步自封的民乐队形成了更大的冲击。

三、山西天主教民乐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增强民乐意识﹑培养专业人才﹑创新乐队编制﹑加强民乐交流等建议。

(一)增强教友重视民乐的意识

首先,教会管理者﹑神职人员增强自身民乐的意识,保护和传承前人音乐文化财富,给予民乐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其次,神职人员以上传下,在不同仪式中增加民乐的使用,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友欣赏﹑参与到民乐中,引导人们认识到民乐在宗教礼仪中的功能,这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音乐与外来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见证。

(二)培养专业民乐管理人才

教会管理者成立专业的民乐管理团队,对民乐的发展进行专业的指导。包括音乐培训﹑乐器维护﹑民乐传承等。

教会聘请专业人士定期进行音乐知识普及,同时,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的民乐创作型人才。如:长治潞安教区马厂堂区曾组织一部分队员到长治学院进行深造,提高了队员整体的音乐素养,使教会的民乐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训练一批精通乐器的专业人才,定期对乐器进行保养和维修;重视中老年民乐队员,发挥他们的长处,言传身教,带动青年队员进行相关培训,避免民乐在发展中过度变异,这才有利于民乐的复兴和传承。

(三)传承民乐曲目,创新乐队编制

传承圣乐优秀曲目,创作本地化圣乐曲调。这一做法,众多先辈已有过成功的实践,例如:山西著名的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⑨出版过一部《小诗谱》,其中有以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曲目,如《老六板》﹑《步步高》等熟悉的中国曲调圣乐;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他将基督教的圣乐整理为《普天颂赞》,其中不乏民族化的曲调⑩。

对民乐队的编制进行创新。民乐队应充分吸收丰富的音乐元素,为民乐队注入新的活力。如:长沟民乐队曾将张光尧老师谱写的《欢庆》和《金蛇狂舞》进行了一次管乐﹑民乐的合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意识,都是值得教会民乐队学习和借鉴的。

(四)加强天主教内外部民乐之间的交流

首先,进行天主教教会内部的交流。成立山西省天主教民乐交流协会,将各个教区的民乐资源进行整合,定期或长期举办类似“民乐交流研讨会”的活动,举办民乐类型的比赛,打破教区界限,安排不同教区进行民乐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各教区民乐的曲目。如:1989年,忻州武家庄音乐会,曾获忻州地区文化局举办的“八音会”优秀奖,并于1992年8月12日,受到英国巴洛克音乐会专家的考察专访。

其次,进行外部交流。民乐队除宗教场合的运用外,更要善于走出教会,开发和拓展演出场合,进行公益性演出和世俗营利性活动,发掘和创作适用于世俗场合的音乐,彰显出民乐队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队的精华,发挥其不仅可用于宗教场合,更适用于世俗场合的功能,使天主教中民乐队不再受到演出场所的桎梏,从而走出教会,被大众所接受。

四、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关注和重视。本文所述民乐队,作为宗教音乐中的民族乐队,因其依附着宗教特性,使得民乐的研究与发展举步维艰。这需要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观念的改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民乐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和中西音乐交流的深远意义,那民乐的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①依天主教徒俗称,本文中将称之为“民乐队”.

②“炼灵月”,天主教中的宗教月份之一,通常在西历11月,基督徒会为炼狱中亡者祈祷、奉献和赎罪,让其灵魂得以净化进入永生.

③据《圣教乐谱新译》记载,一说万历年间灵邱王朱士受洗入教献王府于教会,王府同乐会相应转入教会,故此绛州音乐源于宫廷,属宫廷雅乐;一说潞安虽开教亚于绛州,却广扬特快,36年前绛州属于潞安管辖的本堂,因而音乐会的组织可能都来自潞安。仍有待考证.

④段文斋.《圣教乐谱新译》.新绛圣安道教堂,1995.

⑤教友俗称“嗡子”,实为低音胡琴.

⑥《运城教区新绛民乐队简介》.民乐交流研讨会内部文章,2015.

⑦该数据为笔者2015年田野考察中所得,可参考表1.

⑧《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会会议文献》:Council of Vatican II.即在罗马召开的天主教历史上第二届大公会议.

⑨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1878年开始在山西传教,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创始人之一.

⑩翟风俭.杨荫浏——中国宗教音乐研究的拓荒者[J].中国宗教,2009:02.

J602

A

武倩妮(1993—),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天主教民乐教会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