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2017-01-30 10:05黄惠运黄洋万
寻根 2017年6期
关键词:琉球永乐禅宗

□黄惠运 黄洋万

庐陵文化海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黄惠运 黄洋万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诞生了欧阳修、杨万里、胡铨、周必大、罗泌、文天祥、曾先之、杨士奇、解缙、曾、陈诚、郭世霖、龙文彬、贺贻孙等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通过《十八史略》《西域行程记》《使琉球录》《永乐大典》等庐陵人撰写或参与撰写的文献典籍的域外传播和中国禅宗青原系在日本、朝鲜等地的流布,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十八史略》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明朝永乐年间,胡广主编理学集大成书籍《五经大全》,作为培养君臣以儒学治国的主要典籍,同时应用到经筵和各级学校的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性理学的发展。《五经大全》还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在国外的流传包括赐书、购买与刻印三种方式,越南与朝鲜都经历了由单纯的赐书发展到自行刻印的过程。

元代江西吉安峡江人曾先之编撰的《十八史略》在日本广泛传播,影响了日本民众的中国历史认知。曾先之是南宋末年进士,所著《十八史略》两卷为乡塾课蒙教材,书中摘录了十八种正史的精华,以供初学历史知识者参考。所取材的史书是司马迁《史记》以下直至欧阳修《新五代史》等正史。曾先之编撰《十八史略》一书时,元朝官修《宋史》未完成,于是,宋代史事取材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聊备一史之数,共十八史,《十八史略》书名由此而来。该书按朝代、时间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内容为十八种史书的节略。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十八史略》刊行。该书卷首序称:“今有一编书,使十行俱下者读之,不三二日,而数千载之本末大略已在胸次,其于训蒙便甚。好事者于是刻梓以传,所以惠后学广矣。”“开卷一览,古今之迹粲然,上自一人,下及黎庶,凡所以立身行己之间,皆足以为鉴戒云。其所以垂裕后来之心,可谓仁且远矣。”在元代,《十八史略》已有多种版本,官私学塾都用为教本。现存《十八史略》的元代刻本,有二卷本与十卷本两种,在国内和日本均有收藏。

《十八史略》一书东传日本后,在日本产生了长久而特殊的影响,成为史学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一般认为,《十八史略》一书是在足利时代传入日本,与《史记》《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相提并论。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国内几被遗忘的《十八史略》却在日本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史略”文化热潮。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汉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当时各藩官学大多采用七卷本《十八史略》为教科书,传播趋广,影响渐大。几十年间,《十八史略》在日本反复大量地刊行,一方面与明治维新特殊的历史条件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此书简明生动,不杂不滥,十分符合日本一般读者想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需要。在明治维新时期,更形成一股“史略”文化潮,各种新版本、新编订的《十八史略》层出不穷,接续之书以及日本史的“史略”、西方史的“史略”也不断撰著。《十八史略》原书及相关著述对日本社会文化与史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余波所及,直至当代。

《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明代江西吉水人陈诚编撰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明代的亲历西域实录,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明代泛指今我国甘肃嘉峪关峪以西,中亚赫拉特、撒马儿罕以东的广大中亚、西亚地区,包括我国新疆地区在内的地方为西域,即所谓“广义的西域”。明初,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外交家陈诚不畏艰险,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四次由陆路出使西域,前后历时22年,行程数万里,沟通了明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为发展自汉唐以来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陈诚将出使西域途中见闻撰写为《西域番国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明初西域诸地的社会状况,其中有关伊斯兰教及穆斯林生活史料为研究伊斯兰教提供了珍贵资料。

《西域番国志》明确记载了西域诸国的方位、山川形势、居民、隶属、历史沿革、得名之由、疆域变迁、古迹、建筑、宗教、语言文字、军事态势、民俗、气候、物产、集市贸易、货币、衡器、税收等,为明朝经营西部边疆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明代嘉靖年间状元、江西吉水人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在国内外被广泛翻刻,影响深远。现在不仅北京、南京保存有此书1555年、1558年和1566年的版本,国外一些图书馆亦有保存,加拿大阿瑟港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图书馆、肯希里季图书馆,日本东京图书馆等地均有收藏。

清代江西吉安永新人盛庆绂,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任职湖南时著有历史地理专著《越南地舆图说》(又名《安南地舆图书》)六卷。光绪九年(1883年),求忠堂刊印发行。盛庆绂编撰此书的目的是希望“他日有起而应越南之求者,于形势险夷、用兵方略或有取焉,是则野人芹曝之微志也”。全书卷首有越南全图,卷一至卷四越南各省,卷五越南世系,卷六越南道里。该书为研究越南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史料。

郭世霖编撰的《使琉球录》明确记载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除《顺风相送》一书记载了钓鱼岛外,明朝赴琉球册封使也明确记载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帝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赴琉球,以利往来朝贡。”历代册封使留下许多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属于琉球而属于中国的历史记录。1372年,明朝册封使节杨载奉命出使琉球,钓鱼岛位于杨载必经的航道上,杨载的船只停靠在钓鱼岛,并驻足该岛。《明史》正式记载有“正使杨载册封琉球国王察度”,《明实录》中有“杨载持诏谕琉球国”诏书的全文。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琉球国察度王薨逝。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世子武宁遣其侄入明朝禀讣。翌年,明成祖朱棣遣行人司行人时中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陈秀芳为副使,往琉球谕祭故王,赠以布帛,诏封武宁为琉球国中山王。嗣后,琉球每当国王薨逝,世子必遣使报丧请封,明朝亦必遣使往琉球册封,遂成制度,直至崇祯六年(1633年),遣户科给事中杜三策,行人司行人杨伦,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丰为王,其间129年,计14次封王,遣正副使28人。明朝册封使郭世霖(一名汝霖)所著《使琉球录》证实,当时中国已将钓鱼列岛中最靠近琉球的赤屿(即今赤尾屿)作为与琉球分界的标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月,琉球中山王世子尚元差派正议大夫、长史等官到明朝京师,请求袭封王爵。明朝以郭世霖为正使,行人司行人李际春为副使,持节前往册封。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郭世霖膺命入琉球册封,是为第12次册封。郭世霖回到福州后,为了记叙出使情况,保存史料,“舟旋之日,因类编之”。郭世霖取陈侃撰《琉球录》旧本,缀续编成《使琉球录》两卷,所言大略与《明史·琉球传》符合。《四库全书》将《使琉球录》一书列入“杂史”类存目,指出:《使琉球录》“似乎考订旧闻,实则铺叙新事,于体例殊未协也”。其实在旧闻的基础上铺叙新事,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并不妨碍史书体例的统一。永丰籍理学家宋仪望为《使琉球录》作序,叙述了郭世霖出使琉球的缘由经过,肯定了《使琉球录》一书的价值,他写道:“嘉靖戊午(1558年),世子尚元乞封,上命汝霖与李君际春往……舟旋之日,因类编之。首尊君命也,次以使事礼仪述宏纲也,次以造船用人敬神见要务也,次以群书质异,则山川风俗,夷语贡物,并前使姓名诗文,而题奏终焉,其始末足备稽考也。原录列于前,而是岁所行附于后。呜呼,后之使者一举目而星槎海涛灿然指诸掌矣。”郭世霖《使琉球录》一书记载:“闰五月初一日,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岛)矣。”这段话更清楚地证实,当时中国已将钓鱼岛列岛中最靠近琉球的赤屿,即现在的赤尾屿作为与琉球分界的标志。由此可知,姑米山为琉球地界,赤屿以近(包括钓鱼岛在内),是明朝的疆域。上述记载中的钓鱼屿、黄毛屿、赤屿,即今天的钓鱼岛和黄尾屿、赤尾屿。万历七年(1579年),出使琉球的谢杰所著《虔台倭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使琉球的汪揖所著《使琉球杂录》;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琉球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的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等,不仅都提到钓鱼岛列屿重要的地理标志,而且对钓鱼岛属于中国也作了明确说明。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

有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其实,明初江西吉水人解缙主编的类书《永乐大典》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围绕《永乐大典》的散佚,我国政府和学界展开了抢救《永乐大典》运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上海辞书出版社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寻踪觅迹,搜寻流落到海外的《永乐大典》残卷,承海外学者及留学生的协助,英、美、日、爱尔兰等国的配合,终于获得新发现的《永乐大典》十七卷的复印件,经过精心的技术处理,于2003年原色(朱墨两色套印)影印出版,名曰《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这样,散落海外百年之中华珍籍,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存世的《永乐大典》约400册左右,分别收藏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英国、德国、美国、越南、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收藏机构。《永乐大典》研究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中国禅宗青原系在日本的传播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刘行思到青原山(今属江西吉安青原区)开辟佛堂,广收僧徒,传习禅宗的“顿悟法”,创立青原派系,四方僧众云集。继承行思衣钵的希迁(石头和尚)得法后,往湖南衡山继续弘法,创立“曹洞宗”,后又衍生法眼宗、云门宗。禅宗的“五家七宗”,青原派系占了三宗,流传甚广。因此,青原山被称作禅宗圣地。青原山文化底蕴深厚,许多著名高僧大儒如鉴真和尚、颜真卿、黄庭坚、苏轼、周必大、解缙、徐霞客等,都曾到过青原山净居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八分书“祖关”二字,文天祥题写“青原山”三个大字,明代心学家王守仁题写的“曹溪宗派”匾额,至今仍刻立在青原山净居寺前。

南宋,属于禅宗青原系的曹洞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的佛教正宗。在日本,禅宗吸引了武士阶层,成为武士们简朴的象征,并且迅速渗入到日本生活中。禅宗引发了茶道,强调极强的自制力,禅是日本的灵魂。现在日本国内已拥有禅宗信徒680余万人,净居寺被日本曹洞宗奉为祖庭。青原系下的其他宗派还繁衍于朝鲜、越南等地,禅宗青原系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有很大影响,被誉为日本佛教的正宗,这些国家的禅宗僧徒经常到青原山作朝圣之旅。因此,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国禅宗青原系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在日本传承流布的历史轨迹,可以进一步促进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为海内外青原行思法系溯源创造条件。同时,发掘宗教智慧,为解决全球问题寻找大道。

井冈山大学

猜你喜欢
琉球永乐禅宗
彩色笔动起来
禅宗软件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落叶禅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杨永乐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