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鲸肖像画的艺术价值

2017-01-30 10:31湖南文理学院
艺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琦黄檗肖像画

□林 娟 湖南文理学院

曾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肖像画家,其所处的时代正是文人画大为盛行的时期。肖像画被视为工匠技艺,画家地位非常低微,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肖像画技艺的发展。然而布衣身份的曾鲸从当时萎靡不振的肖像画坛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精湛的写实技艺获得众多追随者,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波臣派”,其成就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一、曾鲸肖像画独特的形神表现技巧

肖像画又被称为“传神”“写真”。与一般人物画不同,它追求描绘对象的真实性,要求艺术形象能真实再现客体形貌神情特点,面对作品要有“当观其人”的艺术效果。纵观我国肖像画历史,在成熟期的隋唐两宋,肖像多以线条勾勒五官结构及身体动态大体关系,面部以色平涂或以色适当加以渲染,程式化较强,面部结构关系刻画粗略,肖像画本应具有的个性化特征不明显[1]。元以后,肖像画开始强调面相的刻画,使肖像的自身特色趋于鲜明。至明代,随着肖像画社会需求的日益扩大,其技艺也在不断进步,而曾鲸的出现可以说使肖像画技艺进入了新的里程。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说到当时肖像画技法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即成,然后敷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曾鲸作为以卖画为生的肖像画家,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江南之法非常擅长,但他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从他流传于世的仅有的十四五幅作品中可以直观地领略到曾鲸的技法:从人物面部的固有结构出发,以线条勾勒人物面部五官位置,身体动态复以线条勾之。勾线完毕,以极淡之墨色沿线条及周围结构转折处层层渲染,表现出面部结构关系。然后根据男女老少的不同气色施以淡彩,使墨色在色彩的笼罩下变得柔和并自然呈现出人物面部的凹凸感。曾鲸肖像画鲜明的特点:一是在于强调线条这一传统的形式语言,尤其是面部线条肯定而精确地定位五官位置和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特点,绝非“五官部位之大意”;二是“以墨烘染数十层,渐次写起面部骨骼之高下”,这是他的创新。以淡墨反复渲染将面部骨骼高下的结构关系完美呈现,这弥补了线条表现力的不足。这种熟练精湛的勾勒和渲染技艺使曾鲸在捕捉人物形貌特点的能力上高人一筹,它极大地满足了肖像画“当观其人”的功能需求。因此,在当时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他自然能够从众多的民间画工中脱颖而出,受到时人的认可[2]。

我国很早就有对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评判标准。曾鲸肖像画不仅在“形”上能“如镜取形,咄咄逼真”,在“神”上又能极好地披露对象性情,达到肖像画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尤其曾鲸肖像画点睛生动,且善于抓取人物典型动态和巧妙地利用画面空白,使人物神采更加富有个性的同时,画面更加雅化而有别于一般的俗工之技。我们从《张卿子像》《葛一龙像》等作品中就能直观地领略到他对人物个性特点的表达方式。曾鲸高妙的形神表现技巧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清初《乌青文献》给予他“道子,虎头无多让焉”的赞誉。其在绘画历史中取得的成就之高是可以想象的。

二、曾鲸肖像画对时代的影响

1.出类拔萃的波臣弟子

曾鲸技艺风靡一时,他有众多的追随者,形成了以其字为名的“波臣派”。其弟子中有许多出类拔萃者,据史料记载,其亲授弟子中较有成就的有:谢彬、王宏卿、金榖生、顾云礽、廖君可、沈韶、张远、郭巩、徐易等。

谢彬在曾鲸众多亲授的弟子中其技被誉为第一。他与项圣谟合作的《朱葵石像》是明末清初“行乐图”的典型作品。由谢彬为葵石先生写像,项圣谟补景。人物明显继承曾鲸的特点,但与曾鲸肖像画不同,此图人物较小,将人物置于大片的松林之中,更凸显了葵石先生的性情特点。其次,郭巩在曾鲸的弟子中是被看作能与其师分庭抗礼的对手。周工亮《读画录》记载:“郭无疆巩,闽之莆田人,移家会城。无疆作画,具有天质。山水、翎毛皆工,尤以写生名。为予作小照,携归江南,见者匿笑不禁,咸曰:‘得无疆,波臣可以死矣。’”此言足以证明郭巩是曾鲸的高徒。《图绘宝鉴续纂》中说徐易“善山水花卉,笔墨古秀,傅色淡雅。至于传写大缘,尤为艺冠,衣及身法,大雅不群也”。又云沈韶“善画人物仕女,秀媚绝俗,又善写貌,俨然如生”。冯金伯《国朝画识》云张远“少学画于冥南黄谷,谷携之至海盐,遂家焉。又学于曾鲸写真,无不逼肖”。他画的《刘源像》描绘的是画家刘源,人物面部施以晕染,表现出浓厚的立体感。从头部到胸部都很写实,手指描绘简略,对形象的刻画相当精彩。曾鲸弟子众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对日本黄檗宗绘画的影响

黄檗宗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个派别,因建万福寺于福建黄檗山而得名。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隆琦应日本僧人逸然的邀请东渡日本,在京都开创了黄檗山万福寺。此后有不断来日的中国黄檗僧人,他们将当时中国的部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也随之传入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波臣派”对日本黄檗宗绘画的影响,我们要提到现藏于日本京都万福寺张琦的《费隐通容像》。此画绢本设色,纵159.7厘米,横98.6厘米。1642年福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费隐通容50周岁时张琦为其画像,费隐通容题赞后送予弟子隐元隆琦并被其携往日本。而此画的作者张琦据记载为曾鲸新授弟子,被誉为传影名手。他继承了曾鲸的绘画特点。画中费隐通容为坐像,面容安详,身穿棕色长袍,手持禅杖,面部的描绘非常细腻,鼻梁、脸颊、耳朵等结构明确处以墨线勾勒,再沿墨线以淡墨加以轻重不同的渲染,最后以朱红色调晕染面部。张琦所画的这幅作品传至日本后,以这样的图像为基础,形成了日本黄檗宗的系列画像。其中忠实继承“波臣派”写实性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的喜多父子。喜多道矩的作品有《隐元骑狮像》,其子喜多元规的作品中有隐元、木庵、即非像,描绘的均为日本黄檗宗住持。这些作品人物均作坐像,手持禅杖,面部以线条勾勒,略做渲染。此类作品的日本画家还有卓峰道秀、木村德应、土佐光起等。由此以曾鲸为首的“波臣派”绘画风格经张琦的作品东传至日本,从而影响到日本的黄檗宗绘画面貌。

三、曾鲸肖像画对后人的启示

特定的历史环境让曾鲸从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写实绘画中获取灵感,而最终的成功则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刻认识与坚守。身为有深厚功底的职业肖像画家,在西方写实绘画面前,他没有简单盲从,而是从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表现需求出发,对明暗法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改造,以西法之长补民族艺术之短,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技法[3]。

结 语

时至今日,曾鲸的年代相距我们已四百多年。遍观我国当今工笔人物画,不难发现画面中虽然还有类似于曾鲸之法的运用,但已然早已成为传统。曾鲸肖像画技法的创新无疑对我们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之处,对我们的绘画创作将产生很深的启迪作用。

[1]姜绍书,印晓峰.无声诗史 韵石斋笔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庚,刘瑗撰.国朝画征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猜你喜欢
张琦黄檗肖像画
黄檗蜜源及其蜂蜜
Effect of observation time 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diffusion in complex networks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TXL的源代码插桩技术研究
放下肩上的“柴”
小丑的肖像画
独特的肖像画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亟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