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综艺性”的生成与把握
——以《见字如面》为例

2017-01-31 02:09杨紫玮
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类节目信件书信

文/杨紫玮

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综艺性”的生成与把握
——以《见字如面》为例

文/杨紫玮

在2016年和2017年的跨年夜,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这便是以明星朗读与表演中国传统书信为内容的《见字如面》。这是一档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节目,它与国内其他的同类节目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其参考了综艺类节目的经验,体现出了丰富的综艺性,从而实现了雅俗共赏、寓教于乐。

文化类节目如何生成“综艺性”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文化是该节目表达的主题,综艺是该节目表达主题的手段。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邀请娱乐明星阅读经典书信,融娱乐与知识于一体,这也是整个节目综艺性产生的基础。

《见字如面》选取的是中国书信史中最优秀的100封信件,这些信件的作者上至战国时代的普通兵卒,下至最近几年的作家与明星,时间跨度非常大,但以建国前的信件为主。但是,《见字如面》巧妙地引进了许多当红影星,作为朗读这些旧式信件的嘉宾,这就实现了节目打通现代与古代的目标。例如,节目第一期一共邀请三位嘉宾阅读了6封信件,三位嘉宾是林更新、归亚蕾和张国立,这都是为观众朋友们所喜爱的明星。而阅读的信件则跨度甚大,其中最具难度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戍边士卒黑夫的家信和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祭鳄鱼文》,分别由林更新和张国立朗读,好在二人使用的均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使得观众都能领会原信件的大意与精髓。

在这一环节中,已然牵涉到了综艺性对文化类节目的渗透。这些信件的原文本就晦涩难懂,如果还邀请专业学者以原文朗诵,不仅难以表述清楚原文意思,还会大大降低观众的耐心。而设置娱乐明星这种提高娱乐性的环节,则使观众能够因明星的关系,而去关注明星所朗读的内容,就在这种聆听的过程之中,传统信件的精华已被传播出去。

与邀请明星朗读传统信件相配合的环节是节目嘉宾的学者化。众所周知,邀请嘉宾是中国当前综艺娱乐节目惯用的手段,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国内知名的综艺娱乐节目,嘉宾几乎占据了整个节目的半壁江山。《见字如面》也对这一模式有所借鉴,但又进行了若干的创新。这集中体现在节目组邀请的拆信嘉宾往往是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文学教授。这一环节虽然借鉴了综艺节目邀请嘉宾的模式,但这些嘉宾的作用却更加文雅化。他们既是主动介绍信件写作背景的主持人,又是评价信件精髓的旁白,有了这一环节的设置,观众可以在娱乐之余聆听真正的学术,同时也能够积累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和方法,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实际上,借用明星朗读信件也好,邀请学者担任拆字嘉宾也罢,都可以看出《见字如面》节目组对于综艺性的倚重。这些环节紧紧围绕着“明星”和“嘉宾”这两个综艺节目的标志性因素展开,本身便体现出一种灵活运用综艺性来渗透文化类节目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因娱乐而变得有趣,娱乐也扩充了它的表现领域,不再是仅仅娱乐大众,而进一步将触须延伸到了文化领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挥。

文化类节目如何把握“综艺性”

正如《见字如面》开篇词所说的:“用书信打开历史。”这档节目并不满足于将传统书信加以简单朗诵和介绍,还旨在引领观众重新回到信件创作的那段历史时期,给观众营造一种穿越时空界限的感觉。在这一环境中,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参与者。有了这种变化,观众对于节目所呈现的各封感人泪下的信件,自然多了一份亲切的理解。《见字如面》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的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读信明星通俗易懂的朗诵和得体的表演。

众所周知,朗诵本是一种表演方式,《见字如面》借助明星朗诵,也是综艺性的一种表达。但是观众之所以能够领会传统信件的思想与灵魂,与明星朗诵的文本是有关系的。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见字如面》在处理古代书信的时候,采用的是译文的形式。这种翻译过来的文本常常与原文存在一定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是译文改写原文造成的。由于古代有许多制度和专业名词,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已经相当陌生了,因此必须用今天观众都了解的词去替换这些专有名词。例如,在节目播出的第一期,林更新朗诵了战国时代戍边战士黑夫的家信,其中原文有“战爵”这一词汇,林更新使用的译文说成了“去县里领赏”。其实“战爵”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常用词汇,指的是家里有为国作战的战士,如果在战场上立功,那么家人可以凭此战功领取相应的爵位。但当代社会,早已没有“爵”这一事物了,如果翻译为去县里领取“爵”,那么观众是很难理解其意思的,所以译文采用了当代人都明白的“领赏”去改写原文,虽然与原文有所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原文的本义。这种改写很明显是成功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再如,张国立朗诵民国时代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写给时任北大校长傅斯年的书信,陈氏在信件中提到了“计偕”一词,张国立朗读的文本表述为“进京赶考”,这与原文的本义并不相同。因为“计偕”出自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序》,指的是地方读书人在受到地方官的推荐后,与上计吏(负责考查知识分子的官员)一同回京复命。这个词的原意是回京城接受任命,而不是进京赶考。但是陈先生在写作这封信件的时候,中国已经没有上计吏的官职了,所以陈先生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表示进京赶考之意,张国立所朗诵的文本径直改为这种描述,更易于今天的读者理解,这也是一种发挥文义的改写。朗读本已是对传统信件的综艺性表达,在这种表达中,又掺杂着学术词汇的改写,可谓综艺性与文化性的创新融合。

除了明星对传统信件的朗读之外,《见字如面》还设置了演员表演信件内容的环节。通过节目的呈现,可以发现,《见字如面》中负责表演信件内容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已经对信件有所改写,但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改写,从中可以看出综艺元素对文化内涵的重新演绎。以首期节目为例,张国立在朗读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祭鳄鱼文》时,还伴随着肢体的变化,在这个瞬间,张国立将自己当成这封信件的作者,并对这封信件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了精妙的还原。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对韩愈所表达的憎恶鳄鱼之情,认识得更为深入。而实际上,韩愈在写作原文之时,采用的仅仅是一种皮里阳秋的笔法,所表达的情感也并没有那么深恶痛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韩愈的确不认可鳄鱼为非作歹的行径。张国立的表演紧扣韩愈的这一情绪,并结合表情与肢体变化,将这一憎恶之情演绎得更加形象,不但没有背离韩愈的原意,反而深化了韩愈的情绪。这种表演环节,既是对国学信件的继承,又是对其精髓的改写,可以看到综艺性在文化类节目中的独特作用。

无论是明星在朗读信件时,对原文做出的合乎现代文化的改写,还是朗读时那些深化原文情感的表演方式,无一不是对书信原件的改写,但又无一不是创造性的改写。这些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改写,而从晦涩难明变得雅俗共赏,这是一种融汇了综艺经验和文化知识的全新尝试,巨大的关注度和点击量,也已经向媒体证实了这种尝试是成功的。

结语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以传统书信这一题材为本位的文化类节目,在制作之时,并没有单纯为突出文化色彩而摒弃综艺元素,这是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结合着文化元素的综艺性,才能够更大范围地激发受众观看节目的兴趣。在节目中,由于邀请的读信嘉宾全部是明星,他们大多善于朗读与表演。而无论是他们朗读时所用的改写过的译文,还是他们表演时对原作的创造性发挥,都是在继承原作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改写。这体现了《见字如面》以综艺性渗透、改写文化的价值与经验。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经在名作《春望》中写下名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对传统书信动人力量的最好彰显。而《见字如面》能够通过创造性地引入综艺元素,以赋予传统书信新的生命,无论是对文化传播,还是电视节目的制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2级博士

猜你喜欢
类节目信件书信
My Vacation
打分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别有用心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