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2017-01-31 02:45
山西青年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核心

朱 宏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浅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朱 宏*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运行良好的社会。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会指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遵循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三大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大方面,表现为六大素养,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素养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的。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胜庆教授曾这样说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思维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语文的视角来观察事物,运用所获得的语言文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据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形成初步的语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指语言文字知识,必备品格是指立德树人,关键能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点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语文核心素养之所以具有基础性的特征,一是因为语文课程是最基础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学科核心素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理解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做一道数学练习题,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如果连题目的意思和要求都看不懂,更不要提解答题目了。另一个原因是,语文核心素养是任何一个学生在接受正常的语文学习之后都能够获得和达成的素养。所谓正常的语文学习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相应的学段,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的过程。

(二)动态性

动态性是语文核心素养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任何一种素养都不是天生的,都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慢慢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不同的侧重性,比如在小学更加侧重基础的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阶段则更加强调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会因为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以此为基础,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拓宽思维模式、提升语文情趣、增强语文能力,使语文核心素养日益丰满。

(三)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终身性的特点。语文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语文学习就开始了。从孩提时代的牙牙学语,到识字、写字,再到阅读文章、写作文章,最后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伴随着人的一生。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更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与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获得能够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四)统摄性

语文核心素养统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语文共同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的必要的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不可或缺的素养。它指向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目标,更是“人文性”目标,相较于语文素养更加的基础,是语文素养中的DNA。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表现性

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出色的吸收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谓“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说得好”,不仅仅要会说,更要说的正确,说的巧妙,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情境说适合的话,同时,“说”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也包含了“写”的意思,要写好文章,写文辞优美的文章,写立意深刻的文章。所谓“出色的吸收能力”就是理解能力,要读得懂,听得懂,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文字。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人格、情义、意蕴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善于体察他人的心情,做到善解人意。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对于“语文素养”的构成,至今仍众说纷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十个方面;(1)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2)语言积累;(3)语感;(4)思维品质;(5)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工作生活必需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8)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9)思想道德修养;(10)审美情趣。据此,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由以下八个方面构成:(1)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2)语言积累;(3)语感;(4)思维品质;(5)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工作生活必需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8)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这么确定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原因有二: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抓住一个“还”字,就可以明白语文课不是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自然也不包含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中。

四、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北大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也曾说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了“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过去的教育中,重知识,轻思维,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却严重缺乏思维力、洞察力、和批判力。乌申斯基曾说过:“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离开思维单独的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发展思维之前发展语言甚至是有害的。”语文包含着“读得懂”和“说的好”这两个基本方面,离开了思维还能“读得懂”吗?离开了思维还能“说得好”吗?

显然是不能的,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思维能力简单的可以分为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能力这三个方面,其中思考能力表现为思考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深刻性;思辨能力可以通过批判阅读、文本赏析等方法来培养;思想能力就是高尚的人格品质,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二)阅读力的培养

准确的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理解知识,获得感想和启发,阅读教学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属任务。虽然其他学科都有阅读,但是这些阅读获得的只有陈述性知识而已,并不能锻炼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语文学科才研究教学生如何阅读,研究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实际的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先说课外阅读,客观的说,通过海量阅读的方法确实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这样的提升是有限的,很多时候都是在原地踏步。再说课内阅读,从识字开始,学生就在进行基本的阅读,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阅读变化的只有文章的长度,而语言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坡度的改变,这种机械的、重复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没有任何帮助。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捕捉有用的信息,准确找到关键信息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备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整理、筛选、转化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独特体悟,然后逻辑且规范地表述自己的这些新观点、新发现、新结论尤为重要。

(三)表达力的培养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以“学习语言的运用”为核心目标后,语文课堂已经朝着“语用”的方向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浅表语用”。比如一些老师碰到运用的好的词或句,就一定要学生品味它的精妙;碰到构思严谨的文章,就一定要学生模仿写作。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为了“语用”而语用的现象,看到美景就借情抒怀,遇到动人的故事就感慨万千。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对“学习语言运用”这句话的理解不够深刻。很多老师认为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语用的发生过程是一个“情动而辞发”的过程,必须经过表达意图——语言构思——语言表达这一完整的程序,这就像郑板桥画竹一样,从“眼中之竹”到“胸有成竹”再到“手中之竹”,最后完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画作。这就说明,语用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简单操练,更重要的是语用的储备、表达和立意的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用词、句法、谋篇构局等方面来逐渐丰富学生的语用储备,可以通过深度阅读、文章评论、批判式阅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用的立意也可深可浅,可以是在阅读中随性抒怀,也可以是表达人性、弘扬正能量。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如何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潜心地研究与探讨。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2]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5(3):11-12.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09):17-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朱宏(1993-),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与实践。

G

A

1006-0049-(2017)08-0098-02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核心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