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反转看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2017-01-31 02:45李静远
山西青年 2017年8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媒介

李静远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从舆论反转看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李静远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一直在经历着改变:从最初对大众媒介文化的“抵制”,到1992年,由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侧重于人在选择、理解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的定义①。但若结合卜卫在其1997年发表的关于论述媒介素养的内容、意义和方法的论文中曾提出的大众媒介通过强调文化规范并进而影响受众认识和行为的运作范式②,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大众媒介的这一生产运作模式成立,那么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是指帮助在大众媒介包围中、并深受大众媒介文化影响的受众建立起自身甄别信息的能力。

回顾媒介素养的发展和变化,从最初强调对内容的关注;到伴随着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莱恩·马斯特曼开始进行的“屏幕教育”——进一步引导受众开始注意媒介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等外在条件;在此之后,美国研究者又分别提出媒介素养目标在于培养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和媒介素养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自主批判过程两种观点。

在黄旦、郭丽华对媒介教育历史的梳理中,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由“抗拒”走向“授权”是伴随着大众文化进入研究视野这一变化而变化的。而在上述的论述中,技术发展程度、文化包容程度作为各个研究阶段的社会背景,也得以体现。如果将“抵抗观”中强调的甄别信息的能力、将建立在“屏幕理论”基础上而提出的包括对内容和形式研究在内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界定为技术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提出要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和帮助大众形成贯穿其一生的自主批判精神界定为政治批判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那么在新媒体语境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置于大众文化空前发展的文化背景中,本文要探讨的即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尽可能地实现其政治批判层面追求的媒介素养教育。

1994年互联网传入中国,在随后的20年中,中国的网民经历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四个阶段。“新媒体”是学界使用较广的,对以互联网为载体,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另一种媒介形式的描述。新媒体在中国已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在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③。数量庞大的网络参与者在各个新媒体端口接收并发布新的信息,参与并评判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讨论。舆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舆论体现着其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在近年来的舆论反转事件中得到生动地展现:

2014年12月,西安手术室医生自拍事件被微博爆料后,整体舆论由起始时一边倒谴责医生不顾患者安危,经历几次反转后,最后据人民网分析:网民中对医生行为表示理解的占25%,超过50%的舆论倾向出现了转变④。2015年5月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论转向的表现则更为典型:在女司机和男司机前后两天分别公布行车记录视频后,前后舆论导向完全相反。

在上述事件中,信息的第一来源都是以微博、或其他自媒体作为首发平台,而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正是伴随着与事件相关的更多信息的公布,沉默的螺旋机制再次作用于公众舆论的结果。

在学界对舆论反转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对其成因的探讨:如事件信息的不全面发布⑤、为吸引点击量抢占首发而不问事实发布信息的媒体责任懈怠⑥。但不容否认,随着舆论反转现象接连的发生,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性认识正在逐渐回归。通过上述几个事例来看,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事件相关信息不断公布,公众舆论在不断披露的新的信息中逐渐接近事实真相。同时,学界也有量化的研究同样表明了这一观点:在对“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这一事件的舆情分析中,张华对这一事件的微博舆情进行了分节点的评论文本分析:在事件被公布的7天内,主流舆论中谩骂法律不公的评论数大幅下降,认为“量刑适当”的评论数经历了从只有4%到66%的转变⑦。

伴随着更多信息的相继公布,公众已经学会从更多的信息中逐渐接近事实真相,在这期间,无疑体现了在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反转在增加了舆论管理难度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在技术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然而在对信息的解读上,仍缺乏对现象背景的深度分析:如,在对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挖掘方面;在对误导性信息的警惕程度上,仍体现出媒介素养的不足——不能系统地认识媒体的运作过程并进而减少媒体误导的发生、也很少将事件和舆论现象与现有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反思。这些仍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

[ 注 释 ]

①张苑琛.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探索与争鸣,2011(8):71-73.

②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29-33.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④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gx.people.com.cn/n/2015/0113/c351872-23541257.html.

⑤姚丽萍.“舆论反转”成因及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记者,2016(4).

⑥张永.“舆论反转剧”频现引发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5(11):50-52.

⑦张华.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基于对“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微博舆情的研究[J].新闻界,2016(7):28-32.

G

A

1006-0049-(2017)08-0261-01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