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浅析自由和孤独的悖论*

2017-01-31 15:34吴士林
山西青年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个体化矛盾小朋友

吴士林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浅析自由和孤独的悖论*

吴士林*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的矛盾是普遍的、特殊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矛盾,有矛盾就要解决,马克思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解析了自然界的矛盾,而自然界的矛盾分析法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矛盾的分析。因为自由和孤独作为两个意思不完全相同的词语,所以他们之间也一定存在矛盾。本文用社会矛盾分析的方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自由而孤独无依两个方面来浅析自由和孤独二者之间的悖论。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自由;孤独;一体化;个体化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和自然的概念

何谓“人”?“人是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1]从物质层面来说,人是以动物的物性存在,所以说人是高级的动物;从精神层面来说人是以人性而存在的,它归属于社会。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

第一,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在于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又超越了自然。人在不断超越自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化过程,其后果就是自由与孤独并存,这也就构成了生存的内在矛盾:越自由,越孤独;越孤独,就越感到不自由,就想逃避那种所谓的自由。这也是后来发展为逃避自由的生存论基础。

第二,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导致宿命式悖论。虽然人类从自然,个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了自我意识、个人化以及自我发展,却同时又陷入一种日益孤独之境,产生深重的无权力感和焦虑感。在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的重压之下,人们被迫逃避自由。人虽是万物之灵,经过个体化进化过程的洗礼,却又可以说是最脆弱的物种,这表现在人类个体在幼年时期如果离开成人的照顾和关爱则很难生存,一个在法律上被定义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管到哪里都只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需要他人的保护。人在生命的早年处于一种“一体化”状态中:其在肉体上,他较为依赖母亲,作为小朋友的他,只有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才能获得必需的安全感;在精神上,小朋友的世界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的世界里没有美丑善恶,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小朋友通过自身的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和自然、宇宙联系在一起,而一般的成人社会也乐意保持并鼓励小朋友的这种想象力。这种生存状态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让他感到生命是有根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念想,即便后来成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大人,比如说,身在外地,久了,会思念故乡。

一方面,无论是小朋友今后成长为成年人,还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都是摆脱这种“一体化”的不断个体化过程。个体化过程固然斩断了人与自然的原始未期分化的联结,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一体化”状态下的天然安全感和归属感与人分离,个人会深陷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之中。个体化过程给人带来的是双重生存体验:一是造就了人类根深蒂固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宿命。只有在母亲的母体里,人才会在其内心感到其远离了孤独,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得到最为细致的呵护,他的需求也都能得到满足。一旦离开母体,如影随形的就是一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就像冬季的大庆,皑皑白雪的湖面,一眼望去,雪光耀眼,走在上面,却又漫无目的。而且在个体的成长进化的过程中,孤独感会日益加深,尤其是当小朋友逐渐长大,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当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不再需要别人的保护,刚开始也许会欣喜若狂,觉得自己在法律上已经成为能担负刑事责任的人,终于脱离了自出生以来受监护人保护的命运,然而,欣喜若狂之后,孤独感就仿佛内心长出了藤蔓,一不小心任其蔓延开来,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

二是人们挥之不去的害怕孤独与焦虑感让人十分不适,为了克服它,个人于是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服从于某种权威的依赖心理倾向。这种被权威保护的安全感能使得人类摆脱孤独感。个人企图在继发纽带(亦称受虐纽带,即将自我托付给自身之外的权威)中获得始发纽带曾给他的安全和抚慰,但无往不陷入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社会矛盾普遍性的体现。人是社会环境造就的,自然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也只有在社会坏境中才能被称为人,否则与一般动物无异。但当社会环境给了一个人充分的自由,他就会时常感到孤独,越感到孤独,就越觉得自己不自由,想逃避。每一种社会类型都会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就是社会矛盾的体现,人离不开社会,我想是社会环境培养了人类的心理诉求,比如说,人要衣食住行(人类社会劳动提供的物质产品)。自由和孤独悖论前行,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追求自由,实现自由,享受自由,是作为一个人本身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人往往会情不自禁生出一种孤独感。同样,自然也离不开人类社会,一旦没有人类的参与,它只能叫原始森林。

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自由而孤独无依

(一)中世纪以前,人类是否有真正的自由?

我时常在想,宗教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自古以来会在世界各地都那么盛行?为什么有数以亿万计劳苦大众,会将自己的命运寄托给那些,所谓的、虚无缥缈的神灵?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承载了今世的苦痛,才能在来世得以解脱?也许他们没有寻求今世自由的勇气,也许在现代以前,普通人根本就享受不到我们如今理解的自由。我想那时候普通个人的力量应该非常非常薄弱,薄弱到他们必须依赖更有力量的权威才能安全地生存下去,否则不可生存。而这种权威主要表现为:在哲学上表现为人类活动之外的某个领域:或是世界的某一个隐蔽处,或是宗教,或是先验的内在心理结构。

在现实中这就是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可以发现的农民对封建王权的依附,以及他们对社会等级制度的充分认可,绝不会在自己还能生存下去的基础上去反抗。再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宗教、神学则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和依附,人们于其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解释,从而相信天定命运的谣言,将自己的命运拖付给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神灵。正因如此,我想那时候的人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也不是我本文要谈论的自由。

(二)自由是现代性给人类的礼物

本文要谈论的自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始于中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漫长的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独立的个人根本没有出现,能发现的个人只是某一权威的附属部分,比如地主的佃户、君王的臣民,家族的成员、以及上帝的信徒等。然而现代社会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是启蒙运动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性的力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使得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增强,面对一个世俗的世界,人类可以不依靠上帝和神灵的力量解就能解决问题。空前增强了人类的独立性。这个时候,作为个体的人真正出现了。启蒙运动使得人们彻底摆脱了宗教和神灵的约束,不再需要依附于教会和神灵这样的鬼话。

现代社会也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充分自信的时代。这时的笛卡尔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从而转向人的本身的研究,真正发现了自己,哦?原来“我思故我在”。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性使得个人在现代社会得以真正呈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权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才使得个人真正出现。

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确立了个人的自由,人们摆脱了对宗法、王权、贵族的人身依赖,由家族、血缘等因素建立起来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崩离析,个人从人身上来讲,完全自由了,实现了千百年来欲求的解放。人们不再需要依附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实现自己本身作为人的价值。

伴随着个人摆脱束缚,个人在社会中也会感到孤独、甚至是无意义和无权力。虽然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从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心理逃避机制依旧在起作用。正是逃避自由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性格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日本的盛行,险险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自由过后产生的孤独,就会让人生出对稍受约束社会的认同、羡慕以致向往,就好比长在撒哈拉沙漠深处的一株仙人掌,它是自由的,因为整个一望无垠的沙漠都是它未来拓展的领地,它又是孤独的,孤独的只剩下它自己,也许这时候的它,也在向往那百草争奇,百花争艳的世界。

三、结论

自由与孤独形影相随,二者既相矛盾,又有联系,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当社会给了一个人充分的自由,他就会莫名地感到孤独,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他就难免会觉得自己不自由,想逃避,一旦受到约束,又会去追求自由,很容易陷入自由和孤独二者交替出现的循环怪圈。所以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心灵上适度自由、适度孤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当今社会的美好生活,实现作为人的价值。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44.

[2]陶林.评弗洛母的“追求自由、逃避自由”说[J].现代哲学,1987(1).

[3]梅哲.忍受孤独[J].科技智囊,1998(10).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JGXM_NEPU_201607)。

吴士林,男,江苏人,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在读。

B

A

1006-0049-(2017)14-0025-02

猜你喜欢
个体化矛盾小朋友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