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7-01-31 20:56蔡太芝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化民众马克思主义

蔡太芝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蔡太芝**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生态建设,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思想

201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旨在号召广大民众自觉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参与者、践行者。习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1]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课题,对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生态危机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提出,“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方面,重视强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统一,强调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共存,二者间互相依存、互利共生。马克思恩格斯皆认为,人必须依赖自然生存,自然也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间是统一、平等的关系,人类不应总以征服者的角色自居。另一方面,阐述了实践作为人类和自然界联系和互动的中介,人类实践活动必然会影响到人和自然间的关系。在“自然为人立法”阶段,人类无反抗能力,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服从、敬畏、依赖自然。在“人为自然立法”阶段,人类处于支配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开始征服自然,沿着工业化道路走了数百年,前进迅速,然而也使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的生存困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阶段,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然,深刻认识到二者间的共存共荣,盲目改造、征服自然人类必然自食恶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示了要想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依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依赖于人类采取正确的态度、方式对待自然。当然,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并非消极的回归自然,而是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尊重生态平衡规律,处理好人和自然间的关系,变革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纠正人类盲目行为,合理、友善对待自然。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保护、建设生态环境进行初步探索,提倡环境保护工作,树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深刻认识到环境恶化对农业经济的不良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审视,迎来了生态意识的觉醒,从政策、法律层面开始了环境保护行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解决好生态问题才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将其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体系制度层面,倡导通过建立、创新生态文明体系制度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绿色”、“环保”成为民众关注热词,重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推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使其具中国特色

要想让我国民众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大众化,使其在民众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要采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提升民众对生态思想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群众紧密相连,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在理论上、实践上提升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力和说服力。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指出人从属于自然,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也强调“主客合一”,提出人类应成为自然的保护者,应平等友爱对待自然。必须充分利用优秀文化中的思想智慧、文化优势,将其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深入挖掘二者间的契合点,在不断丰富、发展中增强其中国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以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民族文化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升民众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使民众形成现代生态意识。

(二)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我们必须要把自己从和自然界的严重对立中解放出来,反对专制地对待自然界,应学会保护、顺应自然,在追求人类价值的同时,追求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方面,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做好自身角色定位,不断完善生态建设相关法规,完善相关监督体制,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间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使广大民众形成合力。强化民众的生态意识,更新环境保护观念,提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解答现实社会问题及增进群众切身利益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使民众从自发到自觉地参与其中,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其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全面、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推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让民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落实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深化民众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四)科技进步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当前,科技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重要杠杆和支撑。科技进步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我国生态环境承载力得以提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非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走健康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开发新型替代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同时,推动科技进步必须和提高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相结合,对科技要有清醒的认识,利用科技发展为人类谋福利。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DB/OL].http://news.sina.com.cn/c/2017-05-31/doc-ifyfqvmh9618584.shtml,2017-05-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民华,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1:103-107.

*2016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省委宣传部委托重点项目“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FJ2016TWA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A811;X

A

1006-0049-(2017)16-0043-02

**作者简介:蔡太芝(1993-),女,汉族,福建宁德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化民众马克思主义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