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变后的中朝关系

2017-01-31 20:56郑贻栋丁春砚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政变清政府条约

郑贻栋 丁春砚

甲申政变后的中朝关系

郑贻栋*丁春砚*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壬午兵变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渗透,尤其是日本对朝鲜的一系列经济渗透,不仅使得朝鲜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而另一方面,清政府则加强了对朝鲜的管控,使得朝鲜出现了鲜明对立的两派。与此同时,朝鲜国内的一批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积极主张学习日本,这批知识分子最终在日本势力的鼓动下,发动了甲申政变。甲申政变的爆发,使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受到冲击,清政府的宗主国地位受到了挑战。

甲申政变;内忧外患;中朝关系

一、甲申政变前的背景

甲申政变的爆发是朝鲜国内外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朝鲜想要独立自强趋势下的必然事件。甲申政变的爆发与其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自壬午兵变后,对朝鲜事务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首先,传统的“以夷制夷”政策再次被启用。清政府认为,为了遏制日本想要独占朝鲜的野心,应使朝鲜放弃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积极与各国通商,在清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朝鲜被迫放弃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先后与美、德、意、法等国签订了条约;其次,壬午兵变后,清政府与朝鲜签订的《朝鲜商民水陆通商章程》将“朝鲜久列藩封”首先写在序言中,在一定程度上向西方列强尤其是日本侵略者宣示了清政府对于朝鲜宗主国地位的不可撼动性。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内便盛行“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的舆论,在这种舆论鼓吹之下,一方面,日本利用坚船利炮与朝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济物浦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朝鲜攫取了重大利益,这不仅大大鼓舞了日本国内的主战派人士,促进了日本国内的扩军备战,为将来武力占领朝鲜做准备,也加剧了对朝鲜的掠夺,动摇了清政府在朝鲜事务方面的宗主国地位;另一方面,重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日本积极联络欧美各国,鼓吹朝鲜为独立之国家,宣扬朝鲜“自主”,以此来削弱甚至于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下,甲申政变作为朝鲜近代化的开端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甲申政变的爆发

1884年12月4日,以金玉均为首的朝鲜激进开化派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甲申政变。1884年12月4日,金玉均等人借邮政局新厦落成之机,在别宫放火,举行政变,夺取王宫,趁机杀害了韩圭稷、李祖渊、尹泰骏、赵宁夏、闵泳穆、闵泰镐、闵泳翊等朝鲜保守大臣,并胁迫高宗于12月5日向各国领事、公使通报新政府成立,公布了以激进开化派为首的新政府成员名单,颁布了以主张民族独立、废除封建特权为主的14条施政纲领。但新政权成立不到3天便夭折了。

甲申政变之所以爆发,与日本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日本在此时对以金玉均为首的激进开化派想要发动政变持支持态度。早在壬午兵变爆发之后,日本国内便流行着征服朝鲜的舆论,但鉴于以山县有朋为首的“明治元勋阀”等人认为,征服朝鲜势必会与清政府进行一场恶战。日本并没有十分的把握能够战胜中国,故放弃了武力征朝的策略。而此时,清政府正忙于与法国在越南的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认为这是推翻清政府在朝鲜的绝好时机,故支持以金玉均为首的亲日派发动政变。

12月6日,清政府派遣袁世凯去朝鲜镇压了此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三、甲申政变后的中朝关系变化

甲申政变发生之后,竹添进一郎向日本外务省发了两份歪曲事实的电报,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出兵,进而占据朝鲜。日本政府采取的方针是“极力避免讨论责任问题,只强调日本使节受朝鲜人攻击,以及公使馆被焚、侨民被杀,要求朝鲜政府谢罪、赔偿和抚恤。”朝鲜介于日本的军事压力,井上馨与金弘集在1885年1月8日签订了《汉城条约》。这是朝鲜与外国签订的最屈辱的条约,“允许日本驻兵朝鲜”成为了日本永久性的特权,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甲申政变成为了日本想要迫使中国影响力退出朝鲜的契机。中日两国军队也因朝鲜的甲申政变而直接发生了冲突,日本想要武力征服中国的舆论再次甚嚣尘上。伊藤博文认为此时不宜与中国开战,原因有三:首先,力量上日本没有绝对战胜中国的决心;其次,日本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政局不稳,若对外用兵,稍有不慎,政权恐颠覆;最后,日本认为吞并朝鲜的时机并不成熟,若因此与中国开战,怕得不偿失。故伊藤博文决定,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上策。在此指导方针下,日本派遣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与李鸿章就甲申政变中日两国军队交战之事进行了谈判,并最终于1885年4月18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中日《天津条约》的签订,不仅为将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祸端,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朝之间的关系。

中日《天津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日本因竹添进一郎参与策划朝鲜内乱的罪责得以免除,更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作为朝鲜宗主国的地位。条约其中一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通过该条约,使得日本在朝鲜事务上与中国取得了同等权利,中朝关系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中日两国共同“保护”朝鲜的局面。

甲申政变是西方的殖民浪潮与东方传统的殖民扩张以及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体系运作下三种社会结构在朝鲜运作的结果。甲申政变的爆发有其积极的意义,其所倡导的文明开化、实现民族独立、废除封建政权、建立新式军队、改革警察制度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的近代化;但是甲申政变之后所签订的朝日《汉城条约》以及中日《天津条约》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朝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作为朝鲜宗主国的地位,对日后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如绘,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日]田保桥洁,著.近代日朝关系研究(上卷)[M].宗高书房,1972.

[3]中朝关系史研究会,编.朝鲜历史研究论丛2[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4]徐万民,著.中朝关系史(近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陈伟芳,著.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6]王魁喜.中日甲午战争与俄国的远东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7]张晓刚,国宇.“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2).

郑贻栋(1993-),男,山东淄博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丁春砚(1993-),女,山东诸城人,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K

A

1006-0049-(2017)16-0153-01

猜你喜欢
政变清政府条约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土耳其历年政变简史(下)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