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蔬菜价格波动成因分析

2017-02-01 02:12罗仁发
蔬菜 2017年6期
关键词:黔北流通蔬菜

罗仁发

(湄潭县果蔬工作站,贵州 湄潭 564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蔬菜产业迎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户种植蔬菜,蔬菜收入成了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1],蔬菜产业也成了贵州短平快的脱贫产业之一。但由于蔬菜种植比较复杂,品种茬口较多,种植范围广[2],加之产品流通量大,很难做到精准计划种植。但可以探讨地区内蔬菜价格波动的成因,首先做到区域内的风险防范,拥有200万市民的黔北对蔬菜需求量大,分析黔北蔬菜价格波动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黔北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价格稳定。

蔬菜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蔬菜价格的上涨总会牵动国民的神经。如何优化蔬菜产销体系,保障城乡居民蔬菜供应,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和价格基本稳定,对于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黔北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

1.1 蔬菜产能与市场价格

毫无疑问,蔬菜的产能决定市场价格,同一品种的蔬菜进入市场,量大价低、量少价高是一个普通规律。蔬菜的产能就是所产出的蔬菜总量,而这一总量又是分品种的,当某一品种的蔬菜总量超过市场近期需求量,就形成产能过剩,价格下跌,而某一品种的蔬菜生产总量低于近期市场需求量,价格就会上涨。但是既要保障区域内城镇居民蔬菜供应量,又要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就必须做到蔬菜产能既要接近于饱和又不能过剩,同时还不能排挤外来蔬菜的进入,这本身就是很难做到的客观事实。

1.2 季节性缺失品种会影响市场价格

贵州是冬季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弱势区域,由于日照的稀缺,要满足蔬菜生产的光热需求,就需要人工增温补光及大棚设施设备,这也就导致了反季节蔬菜生产成本的巨增,但又不得不选择这一生产模式。因此,贵州的反季节蔬菜,相对外来补缺的茄果类露地生产的蔬菜,没有价格优势。黔北市场在4月份前的茄果类蔬菜都要从海南、广东、广西购入,而原产地的产能也直接影响黔北春季的市场价格。即使有一部分低海拔地区的设施蔬菜可以作市场填充,这不仅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因设施成本的增加,效益更低。

1.3 散户种植与规模化种植过渡期失调

随着黔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菜农向城镇迁移,另一部分外出打工,都导致了原有散户种植蔬菜的急剧减少,原有蔬菜能自给自足的农民成了蔬菜消费者。原有城郊的蔬菜种植户都因城市扩容占地需要而选择种植苗木来增大补偿。

随之而来的就是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大量来到农村市场,规模流转土地陆续被用来种植蔬菜。排除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动机不纯因素,很多合作组织、企业在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下,进入农业产业,但存在盲目种植,不懂技术,忽略市场研究的问题,同时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和方便运输而选择单一品种,这不利于城市蔬菜保供和价格调节。

以上原因导致了蔬菜从散户种植到规模化种植过渡的过程中衔接失调,而且单一品种的种植不能保障区域内城镇居民的蔬菜种类供应,造成稀缺类蔬菜品种价格的波动,也造成单一类蔬菜产能过剩。

1.4 市场流通的无秩化

黔北蔬菜市场的流通是无秩化的,县与县之间、市与县之间、黔北市场与外部市场之间,都有正向、反向的流通,但流通中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不健全。虽然正反向的流通也是市场所具有的规律之一,但没有市场准入、准出制,不但会引起瞬间的价格波动,还会带来质量和安全问题。

1.5 自然环境的限制与灾害天气的影响

黔北温暖、湿润、没有工业污染的自然环境对于种植优质蔬菜是非常适宜的,但也受冬季低温寡照、春秋雨水较多、夏季干旱较重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和产能。同时灾害性天气会造成计划面积缺失而影响计划产量的实现,造成短期内市场蔬菜价格的波动。

2 正确认识蔬菜价格的涨幅

2016年4月有媒体报到,黔北当月蔬菜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2015年同期相比,上涨22%。每年4月正值黔北市场茄果类蔬菜外调补缺时期,当外调蔬菜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量时,短期的价格上涨是正常现象,也符合市场规律。2015年同期是黔北蔬菜市场价格较低时期,而与其对比有失合理性和科学性。2016年5月的甘蓝价格大幅下降,黔北部分生产企业亏损巨大。引起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较多,也很复杂,从蔬菜消费者和蔬菜生产者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生产者是整个蔬菜流通体系中的弱者,如果把蔬菜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比作杠杆,往往调节平衡的关键掌握在批发市场和中间商手里。对于季节性短期的蔬菜价格上涨只要还在市民购买承受范围之内,就没必要用一些片面的数据博眼球,引起紧张氛围。更重要的是,尽量让种植者获得可观的收入,让市场上有丰富的产品,有消费者能承受的合理价格。

3 调控地区蔬菜价格的对策和建议

3.1 地方政府出台产业发展鼓励政策

政府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应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规模化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化蔬菜加工企业、蔬菜市场平台建设等相关领域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蔬菜生产供应本地化,黔北保供蔬菜项目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政府为蔬菜经营主体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同时还可设立生产保险机制、风险管控机制,提高蔬菜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但最终价格仍要市场来决定。

3.2 企业强化与市场接轨的种植规划和基地建设

在国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背景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已经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3]。

崔言民等[4]在不同组织模式下对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运用DEA-CCR模型对蔬菜生产不同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种组织模式的相对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产业化模式、合作社模式、企业模式、农户自营模式。郑鹏[5]从农户福利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根据农户视角划分的不同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并基于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户的福利效应,结果显示:利用“农户+合作社+市场”和“农户+农技协+市场”交易方式,农户福利水平相对较高。

因此,必须优化产业模式,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与市场接轨,用市场需求指导种植规划,以种植规划指导基地建设。

3.3 部门加强技术指导

在蔬菜产业发展建设中,科学技术仍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初期,很多经营主体缺乏种植技术,又忽视市场的需求,所以技术部门需要加强技术指导。技术指导涵盖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需求习惯的指导,如花椰菜——重庆市场需求习惯为散花、贵州市场需求紧花;莴苣——重庆市场需求青皮而贵州市场需求白皮;大葱——重庆市场需求小茎葱,郑州市场需求大茎葱等,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需求,种植相应的品种。而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是为了获得优质、丰产、安全的产品,最终提高效益,同时也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保障。

3.4 政府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近年来,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让学者们开始重视蔬菜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引入更加复杂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周振亚等[6]利用1995年以来蔬菜产业的宏观数据对中国蔬菜田间收购价格、批发市场价格、零售价格的变动特征和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蔬菜产能过剩、跨区流通和流通体系不健全是导致蔬菜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要对蔬菜生产规模进行宏观调控、大力推进蔬菜生产本地化、构建完善的蔬菜流通体系以及鼓励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等改革措施。但这只能对区域内蔬菜需求量大的种类进行调控,而对外来补缺的蔬菜还是不能拒之门外,应该公平对待。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特征不同,生产的季节性作物也有所差异,也就有了“南菜北运”。外来补缺的蔬菜可以丰富市民的生活,只是政府应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力度,并规范市场行为,让市民吃上放心、安全、优质的蔬菜。

充分发挥生产、流通监管平台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平台充分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为基地管理、生产管理提供及时、精准、完善的点对点服务与支撑,确保适度的生产面积,实现丰产、稳产、优产[7]。产后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衔接,实现产品直供,最终实现订单生产。

[1] 夏春萍,刘文清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黄梅县小池口镇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2(12):113-116.

[2] 李哲敏,张玉梅,张超,等.海南省蔬菜种植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六县农户的调查[J]. 中国蔬菜,2015,1(4):19-23.

[3] 董杲,黄修杰,刘洋洋,等.中国蔬菜生产与流通中效率机制研究综述[J].中国蔬菜,2015,1(4):24-29.

[4] 崔言民,王骞.不同组织模式下无公害蔬菜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9):28-34.

[5] 郑鹏.基于农户视角的补品流通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6] 周振亚,李建平,张晴,等.我国蔬菜价格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7):91-95.

[7] 田军,詹远华,张忠武,等.常德市大白菜产业发展新形势[J].中国蔬菜,2015(12):4-7

猜你喜欢
黔北流通蔬菜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奇怪的蔬菜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蔬菜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
蔬菜也“疯狂”
黔北六县茶产业发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