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奴隶的出现对表演性舞蹈的影响

2017-02-01 14:15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表演性奴隶主奴隶制

陈 玥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乐舞奴隶的出现对表演性舞蹈的影响

陈 玥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华民族舞蹈是世界文明精神,文化艺术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历史之一,它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环境,有着精彩缤纷的艺术创造,有着许许多多的艺术种类。历史对当今舞蹈艺术有必不可少的影响。从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出现,简单地民间舞蹈形式展现出来,再过渡到阶级奴隶社会。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在悠久的岁月中,我国处在阶级分化的奴隶制社会之中,奴隶制社会在我国书画着浓厚的色彩,同时,在阶级社会的物质条件推动下,乐舞奴隶在奴隶制社会出现,使原始舞蹈逐步分化为民间舞蹈和供奴隶主享乐的宫廷乐舞,在奴隶主的要求下,促使舞蹈艺术在现有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升,更是为我国当今表演性舞蹈艺术开创先河。

乐舞奴隶;表演性舞蹈;影响

一、乐舞奴隶的出现

从远古时期在原始文化浸润中,舞蹈有了初步的形态和萌芽。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逐渐发展成长,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并产生了剩余的生产资料。自此,私有制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变化,原始的氏族部落形式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便是适应劳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发展起来的阶级社会。生产劳动资料的不均衡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得社会阶层产生了两极化的境况,产生了奴隶与奴隶主的局面,原始氏族部落瓦解,阶级社会进行了历史的交接,进而孕育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而奴隶按法律规定却是一种物品,对他不仅可以随便使用暴力,就把他杀死,也不算犯罪。”[1]同样,也是在这种残酷的奴隶制社会下物质生产资料和文化精神财富在奴隶主阶级的享乐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宗教迷信思想加强。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服务满足于奴隶主的享乐,民间舞蹈进而进入一个重大的转折,舞蹈自此分化为民间舞蹈形式与娱人娱乐的娱乐性表演艺术。

夏时期,启沉迷声色,专注奢靡享乐。在此之前关于原始舞蹈的记录中,依旧停留于宗教祭祀,至此舞蹈艺术进而得到质的转变,夏代末期,桀在位之时,更大程度的享乐,让乐舞的发展在这片润土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昔着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譟于端门,乐闻于三衢。”[2]原始氏族社会中,舞蹈艺术就已经在氏族部落间借鉴吸收,奴隶制社会阶级的分化,更对乐舞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汤伐夏之后,商纣王在享乐、荒于声色这一点与桀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在河南安阳殷墟中,乐舞奴隶的陪葬,乐器钟、磬等,充分显示了奴隶主们对乐舞的喜爱与享受,更是说明了表演性舞蹈借此机遇发展起来。在原始氏族社会,简单自然化的民间舞蹈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技巧的添加,才能达到使奴隶主所追求的华丽、壮观、宏伟、艳丽感官与视觉美的享受。伴随着阶级的出现乐舞奴隶登上历史的舞台,也随之而来的拉开了表演性舞蹈的序幕,在奴隶社会的物质条件下,从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中,足以可见表演性舞蹈当时的表演水平和华丽的场面。也是因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表演性质的乐舞奴隶创造了条件,并且提高了舞蹈的技术技巧水平与表演性。奠定了舞蹈表演艺术的基础。

二、表演性舞蹈在奴隶制社会的发展

经历了原始社会单一的民间舞蹈,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供奴隶主享乐的表演性乐舞的萌芽。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极为普遍的程度,表演性舞蹈在奴隶社会中不断发展成长。我国古代哲学早期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周初制定了礼乐。将前代的舞蹈著作《云门》、《大章》和周初的《大武》,制定出一套系统化的表演性舞蹈系统。将乐舞分门别类,化为文物与武舞的类别区分,出来六大舞的出现,在宫廷雅舞中同样出现了六小舞,承担着对贵族子弟的教育任务,更重要的是用于燕享宾客。在繁复的礼乐条规之中,表演性舞蹈繁茂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礼乐机构来规整舞人与宫廷乐舞。表演性乐舞归入宫廷乐舞机构的掌管下,表演性质加强。祭祀领域“六代舞”就起着大型祭祀之际的表演作用。女乐和倡优出现在王室与贵族之间,更为普遍的表演性乐舞在奴隶社会繁荣发展。春秋战国之时,歌舞成为当时主要支撑宫廷统治阶级享乐的表演艺术形式,是统治阶层所酷爱的。由此表演性乐舞异常繁盛,《晏子春秋》中景公问晏子曰:“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有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恒公之后乎。”[3]由此便可充分看出,当时表演性乐舞在宫廷统治阶级蓬勃发展之势,《隋唐书,音乐志》、《通史》、《唐会要》、《新唐书,礼乐志》中充分记载下来。

隋唐时期,宫廷乐舞被统治阶级规整为《九部乐》、《七部乐》、《十部乐》。例如:《清商》乐舞的记录中,乐舞人数四人来作此舞,舞者衣着轻衣碧纱,群儒长袖,妆为云凤之状,鬟髻以饰之,着以金铜杂花,形状似如雀钗锦履,《阳伴》为歌,《明君》《并锲》为舞曲,在唐代后时仍存有《白雪》等六十多曲伴曲演奏,乐器同时又分化为吹奏乐,打击乐,弦乐,乐工人数二十五人。如此细节地章程制定的一部表演性乐舞,足可见得乐舞的表演性,从最初无规定服务于奴隶主,形式单一的表演性舞蹈,逐渐发展到宗教祭祀、燕享宾客,形成了一系列的表演性乐舞体系。表演性舞蹈的发展中在唐代出现了表现仙女的乐舞形象,足具代表性的《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紫云回》中相传唐玄宗梦到仙子乘云而下,手持乐器。玄宗醒后此曲依旧萦绕耳间,遂作此曲。这个传说就说明了唐玄宗在位期间,越来越沉迷享乐,半夜表明了表演性乐舞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演性舞蹈在统治阶级中,为了适应奴隶主的需求,不断在形式领域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

三、结语

阶级的分化带动着我国艺术文化的进展,舞蹈表演性质的分离产生出来,乐舞奴隶的出现为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宫廷乐舞的舞蹈体系的分化起着推动作用,也正是在统治者追求华丽的享乐中,促进了表演性乐舞的蓬勃生长。处于萌芽阶段的奴隶制社会,提取着原始时期民间舞蹈的元素,随着阶级生产资料的不断增加,使得原始民间舞蹈走向另一支流,服务于奴隶主阶级表演性舞蹈,开启了表演性舞蹈的历史。

[1]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

[2]管子轻重甲,诸子成集[M].中华书局,1954(80).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1913(247).

J

A

1006-0049-(2017)09-0292-01

猜你喜欢
表演性奴隶主奴隶制
美流媒体巨头被批“奴隶主”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剖析
关于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合理选材 充分规划 代入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压迫、复仇与融合
扇子的发展史
解析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的成因
毛塔奴隶竟支持奴隶制
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会不平等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