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视域下并发症类别分析

2017-02-01 06:17邵磊
保健文汇 2017年11期
关键词:类别病患外周血

●邵磊

外周血管介入视域下并发症类别分析

●邵磊

目的:分析外周血管介入后并发症类别及其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之间收治全部96例介入后并发症病例,对其并发症的类别及产生原因进行回顾下分析。结果:外周血管介入后总体并发症比例为4.93%,研究病例中,股动脉出血16例,占比16.67%;血肿52例,占比54.16%;动脉贯穿15例,占比15.63%;假性夹层动脉瘤13例,占比13.54%。结论:按所占比例进行排序,血肿>出血>贯穿>动脉瘤。其产生原因多与止血、包扎、患者运动等原因相关。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类别;原因

介入治疗由于其给药的便捷性等特征而逐渐成为重要的临床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处置不当、病患体制、移动损伤等原因容易产生一定的并发症。处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等目的降低血管介入并发症成为了现阶段临床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需要理清并发症类别及其产生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之间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术1947例患者中产生并发症的96例患者。综合并发症比例为4.93%。在并发症患者中性别比男:女为51:45,与患者性别分布类似,不存在显著特征;平均年龄为42.9±6.7岁。

1.2 介入过程

本院所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术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为Seldin穿刺改良法,以盛达生物集团供货的日产C壁血管造影机及国产薄壁外套管穿刺针为主要设备。在实际临床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后续治疗需求为介入术开展的前置条件。通过6F动脉鞘管进行介入,后拔出鞘管,并根据个人体质差异安排15-25m in的按压,至无出血。

1.3 研究方法

根据临床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并发症类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并根据其卡方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总结不同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与比例权重。并结合相关的临床经验给出各类并发症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后续的临床过程优化提供必要基础。

2 研究结果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外周血管介入后的并发症总体出现比例不高。而不同并发症类别之间的差异表现显著。在全部案例中,所表现出的并发症总计分为四种,其各自比例与产生原因如下:

2.1 皮下血肿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成因

该类并发症的判断标准为穿刺部位出现面积在2*2cm以上的皮下出血性硬块。根据临床数据发现,此类并发症在病患案例中出现频次为52例,占比54.16%,在外周血管介入术的综合并发症比例为2.67%,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在出现该类并发症后,患者局部血肿会产生显著的疼痛感,尤其是在介入治疗为结束时,会对介入效果形成明显影响,甚至会导致介入失败而进行二次介入。而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局部血肿还会导致肌体内部细胞的自我修复功能缺失,不利于后续介入创口愈合,甚至诱发更为严重的感染等其他并发症。

此类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入过程中穿刺次数过多所造成的自然属性肌体伤害,此种成因仅能够通过设备、技术以及医患配合来逐步予以改善;另一方面则是介入后止血压迫点选择不当而形成穿刺创口出血,同时在外部物理止血的作用下,出血无法外排而形成的皮下血肿。此类成因需要护理人员在介入后对止血压迫点选择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增加观察频次,指导患者进行合规且科学的压迫。

2.2 动脉出血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成因

该类并发症主要是指在介入后,介入动脉止血不良,出现大计量出血的现象。一般出血量在200cc以上。根据临床数据发现,此类并发症在病患案例中出现频次为16例,占比16.67%,在外周血管介入术的综合并发症比例为0.82%,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出现该类并发症后,会造成患者动脉出血,不利于止血与后续的愈合,与此同时会造成患者自我免疫力压力,不利于介入治疗有效性的发挥。

此类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介入后的止血压迫时间不足,没有起到有效的止血效果。压迫时间与个人体质相关,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就一般经验而言压迫时间应该在25-60m in之间,期间通过护理人员的监护与辅助判断能够有效避免该类成因下的并发症;另一方面则是制动失效所造成的动脉出血。此类原因下需要对患者表明利害关系,并配合外部强制固定等手段来予以解决。

2.3 动脉贯穿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成因

该类并发症主要是指在介入过程中,介入动脉出现了穿刺贯穿,在静脉管腔中检测出动脉血流信号。根据临床数据发现,此类并发症在病患案例中出现频次为15例,占比15.63%,在外周血管介入术的综合并发症比例为0.77%,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形成此类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为穿刺位点选择不当。在实际的临床过程中基于动脉血影检测能够有效评估股动脉形态及走向,能够有效的辅助位点选择,避免贯穿并发症的产生。

2.4 假性夹层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成因

该类并发症主要是指在介入后,介入位点出现血管瘘并自行愈合为血管瘤。伴随着患者的疼痛感加强,局部出现可观察的类静脉曲张的表面瘤体。根据临床数据发现,此类并发症在病患案例中出现频次为13例,占比13.54%,在外周血管介入术的综合并发症比例为0.67%,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形成此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介入过程中导丝引导方式错误;另一种则是在导管拉动的过程中力度失准。上述两种方式需要建立严格的操作标准与规范,并在设备参数设定的基础上予以有效规避。

3 讨论

近年来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逐渐在血管疾病、肿瘤等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常出现各类相关并发症,如局部血肿、局部出血等,不仅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且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其综合并发症出现概率为4.93%,与马颖艳研究结论的5.1%存在一定的下降。考虑到研究对象的不同,二者数据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可以有效的相互认证。另外,在本文探究的并发症类别中,皮下血肿概率较高,其次为动脉出血、动脉贯穿以及动脉瘤,这与张彩丽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与此同时,从实践经验来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可靠诊断方式,对于动静脉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率高,有利于早期针对性干预的开展。并通过血影辅助、制动宣讲、护理人员培训及及时维护等软硬件手段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

[1]马颖艳,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王耿,胡晓峰.老年高血压患者介入诊断与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56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8,(02):214-216.

[2]张彩丽,汪晓灵,徐显春.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5):78-79.

猜你喜欢
类别病患外周血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一起去图书馆吧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心血管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宫颈癌放疗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