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书院文化探析
——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考

2017-02-01 10:51付智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书院宁波文化

付智强 李 明

(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315211)

清人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所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1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在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之前已有书院之名的存在,并且书院之名起源于民间。唐·苏师道《司空山记》记载:“宅左有光石山书院,故基尚存。”2司空指的是南齐司空老臣张岊,此段文字说明了民间书院起源至少在唐代初期。早期部分书院虽然已经具有教学功能,但是还不具备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始于宋代。明代所编《岳麓书院志》较详备地记载了“潭州三学”的模式,反映了此时岳麓书院已经具备了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书院从产生起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历史文化现象。

一、宁波书院概况

宁波书院产生较早、数量较多。位于现慈城境内的德润书院,是宁波最早的书院,其原为三国吴相阚泽(字德润)所建之普济寺,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建为书院,屡兴屡废,清雍正初迁至小东门外,明清时与慈湖书院齐名。另一所较早的书院是位于象山的缨溪书院,创建于唐大中四年(850)。不同时期宁波的书院数量逾百座,从现有文献共梳理出书院117座,数量可观。并且宁波书院影响很大,桃源书院、甬东书院、谢尚书书院皆有皇帝所赐匾额,龙津书院朱熹曾讲学于此。许多书院与地方名臣硕儒、学术流派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便于研究,书院所归属行政区划以创建时期所在行政区域为准。如慈城曾隶属于慈溪,那么在统计时我们将德润书院归属于慈溪。但是作为总体,我们以现有宁波大市范围为准,包含历史上不隶属于宁波而现在隶属的地区,如宁海曾隶属于台州府;不包含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宁波而现在不隶属的地区,如舟山曾隶属于宁波府。通过文献梳理出宁波书院概况如下。

图1:宁波各地书院数量

图2:宁波历代书院数量统计表

二、宁波书院发展的特点

书院起源于唐代初期,唐至五代缓慢地发展。宁波最早德润书院、缨溪书院虽起步稍晚,但是都存在了很长很时间,影响较大。五代时连年战乱使得书院发展也受到影响。宁波在五代时期属于吴越国,吴越王钱镠采取保境安民的措施,使得当地经济繁荣、文士荟萃,但在这一时期宁波没有新书院出现。

两宋是中国古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书院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北宋初期,由于社会环境对于文化教育的需要,各地竞相建立书院,使得书院得以兴盛。这一时期宁波出现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庆历五先生”,他们或创建书院,或执县学、郡学讲席,成为“浙东学术”的开山之祖。全祖望曾自豪地说:“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而吾乡杨杜五先生者,骈集于百里之间,不可谓极盛欤!”3这一时期,宁波创建的比较重要的书院如北宋的桃源书院,便由五先生之一的王说创建,开宁波教育之先,堪称浙东文化之源头。南宋时期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理学的兴起,书院成了理学家们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在私人创办书院的浪潮下,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使得书院制度得以确立,这对于中国文化、学术、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南宋的慈湖书院咸淳七年(1271)由制置使刘黻奏请建于慈湖普济寺,祀杨简,影响至今。南宋宁波书院呈现飞跃式发展,各地共建书院20座,书院布局进一步扩大,声名也逐渐增大。

元代虽是蒙古人统治中国,但是文化的延续并未中断。元代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立袭封衍圣公事状》中记载:“我国家尊师重道,焜耀百代,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岂惜一人爵禄而不议封建?”4由于政府重视昌教事业,所以书院在元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学者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5在这一时期,宁波也新建了一大批书院,并且鄞县、镇海、余姚、慈溪、奉化各地都有,使得宁波书院在地区布局上进一步扩大。元代宁波创建影响较大的如杜洲书院,乃童金为祀其先祖童居易(杜洲先生)所建,童金子童桂请额“杜洲书院”,在当时延请山长讲学最盛。

明代从全国来看书创建书院主要集中在成化、弘治至嘉靖年间,万历时期也是一个小高峰,明代宁波书院的创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雍正《宁波府志》关于慈湖书院的记载为:“明洪武元年,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五年,革罢训导,弟子员归于邑学,书院因以不治,而祀亦废。”6这说明明初朝廷对于书院是采取打压政策的,通过禁止书院强化官学的文教政策来达到稳定天下的目的。另外朱元璋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7导致天下贤士或受召入官、或被迫害,洪武后期大肆迫害知识分子,这也使得在书院创建上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政策放宽,书院逐渐恢复,伴随着王守仁、湛若水等讲学的兴起,带动了书院发展走向高峰。张居正改革采取“毁书院、禁讲学”的政策,对书院发展又是一次打击,但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失败,朝廷颁旨“凡天下书院,俱准复之”,书院在万历时期又得到恢复。

清代是书院普及和流变的时期,这在宁波书院创建数量与性质上也有所体现。宁波书院创建在清代达到高峰,共创建书院61座,占历代创建数量的约1/2。清代是满族统治中国,广大汉族士大夫以遗民的姿态拒不合作,许多人归隐讲学,成为书院建设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如甬上证人书院,创始人为经历过抗清斗争的黄宗羲,其讲学于白云庄,开浙东史学之先声。满人入关后,对于书院先是抑制。后来为笼络汉族士大夫,对书院采取怀柔政策。雍乾时期又大力构建管办书院体系。清后期书院逐渐普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明代宁波书院许多是由官府创建的,从知府到知县都有参与创建。如宁海县令王耀斌就连续创建了亭山书院、拱台书院、庄士讲舍、逊志书院等四所书院。清代书院数量虽多,但是封建时代已走到尽头,书院也丧失了以前的灵气。清末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古老的书院也逐渐走向没落,一些新建的教会学校虽冠以书院之名,如宁波的三一书院、斐迪书院,但已逐渐具有现代意义学堂的性质。书院从传统形态逐渐转变成现代的学堂或大学,从而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三、弘扬宁波书院文化的建议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首次中央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宁波书院文化,使书院重现光彩,是一项迫切的历史任务。

(一)注重资源挖掘

宁波众多书院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特别是在地方志中,对于书院的创建、发展、历史影响都有将为详细的记载。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各地方志所展开的。目前还没有专门全面梳理宁波书院相关资料的成果,还需要从文献上加强研究,将书院分布状况整理成册,作为今后保护开发的基础资料。另外在文献的基础上要注重田野调查,弄清楚宁波书院的具体位置,对宁波书院的现状进行一次系统的摸底。根据现状及历史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特别是针对部分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书院。如全祖望曾根据《史浩文集》的记载找到了焦瑗大涵山讲学处,并将书院恢复。当前的保护开发应效仿全祖望之所为。

(二)凝练核心价值

胡适先生曾经就感慨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8传统书院的教学、学术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当下最应该挖掘和传承的。宁波书院之盛,造就了宁波历史上人才济济、各家争鸣的面貌。宁波历史上出现如此之多的名臣硕儒和学术流派,必然是基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所产生的。书院教学形式多样、因材施教,学术自由宽容、以人为本。凝练宁波书院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加强保护开发

目前宁波现存的书院不多,保护开发状况还不甚理想,一般书院作为旅游景点、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或其他活动场所。未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使得书院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比如位于白云庄的甬上证人书院,其为黄宗羲讲学地,是为浙东经史学派的肇始地,诞生了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经过民国至今的建设,其保护状况虽然良好,但是如此重要之地在现实中却显得寂寂无声,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的到充分开发。书院的开发要与其原有教学、学术、藏书等功能相结合,这与当前高校的职能有很高的耦合度。所以书院与高校要实现资源整合。另外对于部分已毁书院要适时寻求重建,如鄞县桃源书院便在著名甬籍学者傅璇琮的倡导下得以重建,正逐步恢复其部分功能,并为宁波本地传统文化、浙东史学研究等作出贡献。

(四)打造文化名片

“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先生”、王守仁、黄宗羲等都是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他们的影响遍及海内外,书院是他们传道授业的重要场所。基于此,宁波打造书院文化名片是有雄厚资本的。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寻找新的突破点,在文化建设上做出宁波特色。据新闻报道,韩国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时期)的9座儒家书院遗迹将代表韩国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计划2018年1月提交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2019年作出决定。这说明韩国已经意识到古代书院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正在转化为新的文化竞争力。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在探索打造书院文化名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宁波要抓住机遇,在打造宁波书院文化上实现突破。

[1](清)袁枚:《随缘笔记》卷十四。

[2](清)李瀚章:光绪《湖南通志》卷十五。

[3](清)全祖望:《鲒琦亭外集》外编卷十六《庆历五先生书院记》。

[4](元)王恽《秋涧集》卷八十五。

[5](清)于敏中等撰:《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九。

[6](清)曹秉仁:雍正《宁波府志》卷九。

[7](明)朱元璋:《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

[8]胡适:《书院制史略》,载《东方杂志》,第21卷第3期,1924年2月。

猜你喜欢
书院宁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谁远谁近?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