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我解荆浩其人(下)

2017-02-02 00:39徐迅
中国画画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顾况天台山名画

文/徐迅

茂林远岫 唐·李成

《笔法记》评陈昙和道芬:“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俗,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行迹。”

关于陈昙,《历代名画记·唐朝下》记:“陈昙,字玄成,国初丞相叔达之后,明经出身。……工山水,有情趣,但峰峦少奇,徃徃繁碎。”《唐朝名画录·能品上》“陈谭”条载:“陈谭,攻山水。……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璪之亚也。”陈昙先祖陈书达,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关于道芬,《历代名画记·唐朝下》记“会稽僧道芬”。 顾况(约727~约815)有《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可知道芬为会稽(今绍兴)人。《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周沓,皆一时之秀也。”《唐朝名画录》不载道芬。

陈昙与道芬不可以与张璪相提并论,遑论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然荆浩拈出评曰“粗升凡俗,作用无奇”,其中或有缘由,颇堪玩味。

顾况《稽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云“镜中真僧白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全唐诗》卷二六五),顾况以为道芬可与朱审、李昭道比肩。顾况,苏州海盐横山(今浙江海宁境内)人,约生于开元十五年(727),《顾华阳集序》云顾况“以寿九十四年卒”,则卒年于元和十五年(820)后。顾况信道,贞元十年(793)之后,顾况归隐茅山,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圣代为迁客,虚皇作近臣。法尊称大洞,学浅忝初真”云云。皈依茅山宗后,顾况自号“华阳山人”。

刘商《酬道芬寄画松》曰:“闻道铅华学沈宁,寒枝淅沥叶青青。一株将比囊中树,若个年多有茯苓。”(《全唐诗》卷三零四)。按此,道芬学于沈宁,沈宁师事张璪。刘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家于长安,前半生宦游无定,职务迁转,足迹遍大江南北,交游无数。《历代名画记》载:“刘商,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少年有篇咏高情,工画山水树石。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或云商后得道。”刘商《与湛上人院画松》叙其画松:“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全唐诗》卷三零四)刘商晚岁摒弃俗世,归隐林泉,炼丹服气。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云:“晚岁摆落尘滓,割弃亲爱,梦寐灵仙之境,逍遥元牝之门,又安知不攀附云霓,蜕迹岩壑,超然悬解,与漫汗游乎无间邪?”(《全唐文》卷五三一)《太平广记·神仙》“刘商”条引杜光庭(850~933)《仙传拾遗》:“刘商者,中山靖王之后。举孝廉,历官合淝令。而笃好无为清简之道。方术服炼之门,五金八石所难致者,必力而求之。……因泛舟苕霅间,遂卜居武康上强山下。”苕霅,为苕溪、霅溪二水并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唐代张志和隐居之地。

小寒林图(局部) 唐·李成

顾况、刘商、沈宁均为画家,见载于《历代名画记》。

窦庠(约767~约828)《赠道芬上人》“几回逢着天台客,认得岩西最老枝”,道芬隐居天台山,出山会友,窦庠称“天台客”。窦庠,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多年游宦南方,长庆(821~824)中,为汝州防御判官,迁信州刺史,转婺州刺史。窦庠或任职婺州(今浙江金华)时与道芬有交往。

徐凝《伤画松道芬上人》云:“百法驱驰百年寿,五劳消瘦五株松。昨来闻道严陵死,画到青山第几重。”(《全唐诗》卷四七四)。道芬或年百岁,毕生劳于画松。严陵即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慈溪市)人,汉光武帝多次征召而严子陵婉拒之,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山林间。徐凝以道芬比拟严子陵,可知道芬实为隐士,名为画僧。徐凝,浙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分水)人,生卒年不详,晚于白居易(772~846)、元稹(779~831),与施肩吾(780~861)约略同时。道芬生当百岁,卒于徐凝时。

可注意者,以上除李思训、王维,余皆与南方大有因缘。司马承祯修道于天台山,刘商晚年隐居湖州修道,窦庠游宦南方即久,其他如张璪、项容、陈昙、道芬、顾况、沈宁、徐凝诸人,均为南人。与道教有关者,司马承祯、顾况、刘商。以上诸画家皆注重松石。

唐中后期画家可谓多矣,荆浩只论及南方画家及与天台山有关者,其何故哉?笔者推测,荆浩《笔法记》论松石画法,当与张璪及天台山师传有关。

至此,可大致推算荆浩生平。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荆浩生。早年业儒,同乡有先代高道司马承祯(647~735),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荆浩尊司马承祯为先师,故有“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笔法记》)之语。

临流独坐图(局部) 北宋·范宽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大愚生。荆浩年长大愚约二十岁。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荆浩二十岁,因仰慕司马承祯,赴天台山访先师遗迹,并游历浙东。先,司马承祯隐居浙江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旧唐书·列传·隐逸》“司马承祯”条载:“承祯尝遍游名山,乃止于天台山。则天闻其名,召至都……景云二年(711),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开元九年(721),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唐玄宗《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诗曰:“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有殊胜因缘,故荆浩追寻先尊师踪迹至天台,或得见画僧道芬,与张璪后学及项容传人相往来,熟知南方画派及其传承,得见张璪、项容、顾况、沈宁、陈昙、道芬诸人之画作。荆浩《笔法记》之品评,之“笔墨”说、“墨彩”说,盖溯源于此。后荆浩在太行山洪谷时,作《天台图》(《图画见闻志》)、《山阴宴兰亭图》(《宣和画谱》)等,追忆前踪。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道芬殁,徐凝(或780~861)有《伤画松道芬上人》诗。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圆绍禅师扩建开封仓垣水南寺,成巨院。据《宋高僧传·习禅篇·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载:“(圆绍禅师)乃挂锡于夷门,即仓垣水南寺,今为开宝也。大中十年适遇唐相国裴公休,……遂开上院之西。损上益下,时檀施臻萃条,成巨院。”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荆浩三十五岁,在开封仓垣水南寺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唐僖宗年间敕封“双林院”。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大愚十七岁,入佛门,或在青莲寺。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题额山西泽州青莲寺。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荆浩四十岁,隐居太行山洪谷,疏离于画坛,于晚唐画家知之甚少,亦无来往,惟专注于松石。《笔法记》记曰:“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匡庐图(局部) 五代·荆浩

秋山晚翠图(局部) 五代·关仝

唐僖宗年间(874~888),题额开封双林院。《宋高僧传·习禅篇·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遇元帅相国王晋公铎,以绍道行通感神祗效灵,降甘露于玄穹,泫嘉瑞于青桧,奏僖宗赐院额曰‘双林’师号曰‘法济’。” 王铎(?~884),山西太原人,会昌进士,封晋国公。唐僖宗年间,应王铎奏请,赐院额曰“双林”, 圆绍禅师号曰“法济”。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荆浩四十七岁,访青莲寺结识大愚。大愚二十八岁。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大愚乞画于荆浩,两人有诗往来。黄巢军破长安,僖宗奔蜀。

唐昭宗(888~904在位)时,长安人关仝来求学于荆浩。《图画见闻志》:“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云云,关仝里籍长安即本此。《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门生关仝最知名。”又,“关仝,不知何许人。初师荆浩,学山水。同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后俗谚曰‘关家山水’。……故当时推尚之。”《宣和画谱》:“当时有关仝,号能画,犹师事浩为门弟子。”“当时”指五代。或因荆浩弟子关仝入后梁,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以为荆浩亦入后梁,误记荆浩为五代画家,《宣和画谱·山水叙论》“五代有荆浩、关仝”,亦沿袭《五代名画补遗》之误。

荆浩著《山水诀》(《笔法记》), “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之语,教之于关仝,以早年游历天台山时所闻见之画家得失,演说笔墨之真谛。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荆浩殁,六十六岁,在太行山洪谷隐居二十余年。荆浩友人投《山水诀》并荆浩画作于唐昭宗内府。

或此友人即关仝,则《山水诀》并荆浩画作入后梁(907~923)内府,或入后唐(923~936)内府。

宋初,《山水诀》并荆浩画作辗转归于宋书府。

《新唐书》(1060)更名《山水诀》为《笔法记》。

猜你喜欢
顾况天台山名画
顾况:沦为绿叶的—朵红花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天台山诗页(组诗)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长安米贵
雨中寻访天台山
当名画变胖以后
白居易求物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