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2017-02-04 01:31胡静波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饮茶跨文化变革

胡静波,石 莉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胡静波1,石 莉2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在中国文化交际物中,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其传播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促使茶文化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几个要素。对这些要素逐一分析,可以总结出一条典型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普遍路线,进而帮助我们分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着力点。

茶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

1 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茶文化一直是华夏文明的符号之一。制茶的手段、饮茶的方法、茶叶的种类、茶所承载的功能等,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当中都表现出关联性和差异性。茶在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均与饮茶的习惯相互融合,使饮茶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

当茶文化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后,其在时间和空间层次的传播便成为必然。例如:唐代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将中国文化强势推广向其他国家。在唐代的对外贸易中尤其以中国瓷器和茶叶的传播最为成功。17世纪晚期,伴随着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机遇,中国茶开始出现在欧洲国家,成为当时贵族的消费品。而后随着茶叶出口量的增加,茶叶价格降低,逐渐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品。进而,融入西方社会的中国茶文化也就变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外来成分。虽然最初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但经过西方文化长时间的适应和变革,茶文化已经与西方国家的本土文化完美适应,并最终变成了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今,世界上饮茶人口超过20亿,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接受茶叶输入的同时,也逐渐接纳了中国的茶文化。不过,出于文化适应的原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畴内,茶文化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2 跨文化交际物中茶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交际和文明传播的实践中,各有成功的范例。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符号主要包括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武术等等。而同样代表中国文化的古代特色建筑、服饰、民歌民乐等则没有如此深入地出现过遍布世界的广泛传播。对照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较为深入且被中国人广泛接纳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基督教节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世界通用的英语语言等。而西方宗教教义、饮食习惯、独立意识和个体理念等在中国并没有达到全面渗透。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接纳是表现出选择性的。当然,这种选择性既有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选择,又有整个文化背景下国家和民族的集体选择,在此不做赘述。

而在茶对外传播的历史当中,一些明显的传播案例都是从个人选择开始,进而逐渐拓展并转变为国家和民族的集体选择。唐宋时期日本佛教信徒将佛经带回本国的同时也带回茶叶和茶树种子,进而编制茶经,使得茶逐渐流传到日本全国,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便是一例。仔细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促使其成功传播的几个要素。

2.1 传播者的积极推动

茶文化在国内的传播,是首先向南,而后向北的过程。到唐代茶叶生产已近鼎盛。茶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推手是唐代的陆羽。陆羽花费十余年时间,走遍各个产茶地,对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后又花费10年,几经修订,最终完成号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茶文化著作——《茶经》,其中详细记载了关于茶叶和饮茶的几乎全部相关知识,促进了茶叶和茶道在其后的推广。

在国内茶文化兴盛之后,茶文化开始延伸到其他国家。唐代朝廷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推动海外贸易,包括茶叶出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港口增多,进一步推动茶叶的出口。茶文化在海外建立起根基,进而获得普遍发展,这也离不开最早接受茶文化的外国人的推动。例如上文谈到的日本禅师,在唐代时期的中国修习佛法回国后,以其所见所学的茶文化知识为基础,种茶、制茶、饮茶、编制茶经甚至制订饮茶礼仪,推动了日本饮茶风尚的形成。

2.2 异文化对传播对象的主动接纳

唐宋时期,伴随佛教的传播,茶从中国传出到日本,同时,佛学教义影响下的茶道也一并传入日本。茶被日本茶书赋予长寿灵药的称呼,因此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纳。17世纪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国家,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为了彰显社会地位和个人品味,上流社会对饮茶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并创制出一套饮茶的社交礼仪。到17世纪末,茶叶价格降低,茶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中国的茶文化融入西方文明,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在生活化的体验过程中,西方人赋予饮茶以新的意义和新的方式。此外,俄罗斯人早在中国元朝时期开始接触中国茶叶。但那时,茶更多承担中介角色,成为俄罗斯人换取其他中国商品的兑换物。直至18世纪,随着对华贸易的不断繁荣,中国茶正式大量进入到俄罗斯人的生活,并为其所接纳。俄罗斯人根据自己的饮食特点,更倾向于选择中国红茶。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历史上把中国红茶引入到本国并推动其发展,例如印度、斯里兰卡等。

2.3 异文化对传播对象的适应和变革

接受了中国茶以及茶文化的其他国家,大都对茶文化做出过适应性的变革,其结果是中国的茶文化与被传播国家的文化相互结合,并衍生出不同国家各自的茶文化。

朝鲜半岛在中国宋代引入茶文化,进而衍生出“吉礼、齿礼、宾礼、嘉时”敬茶的茶礼。日本在中国南宋时候开始广泛接受中国茶文化。此后依次建立起独特的禅宗点茶法和四规七则的茶道精神。英国人的饮食注重形式简单营养丰富,因而选择了红茶,混合以柠檬、牛奶、糖,搭配英式糕点,形成典型的英式下午茶。这些都是中国以外的其他文明在主动研究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适应性变革。

3 从茶文化传播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和能力的养成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将茶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成功的根源总结为:推动、接纳、适应、变革。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类似传播广度和深度的中国文化符号还有武术、佛学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推动——接纳——适应——变革”是典型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普遍路线。如果不考虑伴随文化符号的专属性和特殊性,而针对文化的整体概念谈跨文化交际,那么可以将这一路线做阶段性划分:“推动——接纳”是跨文化交际的输入过程,过程中一种文化中的部分因素逐渐渗透到另一种文化之中;“适应——变革”是跨文化交际的输出过程,过程中处于接纳方地位的异文化对外来文化采取主动的接受和适应,并根据自身特质对外来文化进行适当变革,以期避免或者消灭可能存在的冲突。如果把上述理论总结重新放置在茶文化传播的实践之上,那么茶文化被推动传播并被异文化接纳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就是茶文化的输入过程;在这之后,异文化对茶文化的适应性变革和日常应用,以及赋予自身特色之后的再推广,则可定义为其对茶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便是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因素的有效输入和有效输出。如果该输入和输出过程是完整的和有效的,并形成了普遍的影响,则可认为该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获得了成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输入和输出,是就文化因素而言,涵盖了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交际,因而并不是语言学界和跨文化研究学者常常参考的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和Swain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设”。

虽然上面谈到输入输出的时候,要强调其与两个假设的不同,但我们还是需要说明:跨文化交际包含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现象或文化要素,属于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研究对象。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表情、动作、衣着、环境等,但历史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体态语。在诸多研究学者和研究成果之中,值得本文注意的是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的论点,既:文化就是交流。霍尔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时间和空间也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功能。时间和空间,刚好是上文提及的“推动、接纳、适应、变革”这四个要素的实现基础。文化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承载,经过人的推动、接纳、适应和变革,实现彼此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跨文化交际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得以实现的。

一旦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出现,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就成为必然。从古至今,跨国贸易的发生、宗教教义的流传、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活动等都是基于这一理论。现代科技带给现代社会的便利缩小了不同文化间的地域距离,所以现代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已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社会活动的基本构成因素,因而人必然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能否进行准确的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取决于参与者是否有较为完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推动跨文化交际活动成功实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不是随机的和无规则的,需要与跨文化交际实现的条件相互对应。

对照“推动——接纳——适应——变革”的跨文化交际路线,跨文化能力养成应逐一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推动。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要素是交际双方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文化交流中的硬性需求。心理学认为,需求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须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因而要实现这一需求,交际双方要有明确的动机和主动的实践方式去推动跨文化交际活动获得成功。动机能够激发主动性。因而有动机的交流活动中,交流双方的活动水平更好,对于文化要素而言,更大的推动力意味着更好地实现交流。所以,在推动跨文化交流的环节中,首要的事务是明确动机。二是接纳。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出现和交流目标的实现,其前提是文化差异,因为差异才能让不同文化之间有彼此交流融合的可能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和群体的特征。那么跨文化交际物的选择,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准则。第一,不能违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文化内容;第二,可被接纳方的文化所用,并带来有益的补充。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需培养足够的辨析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物的外延、内涵等充分了解,同时须明确其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对所有相关因素做出充分的分析判断,避免交际活动的失败。三是适应。受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可行性影响,跨文化交际物必须是对异文化而言陌生和新鲜的。所以异文化能否适应这种交际物带来的陌生感和可能存在的冲击,同样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种文化的适应能力是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的适应能力的集合。跨文化交际物带给人心理和行为两方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总体来说是和谐的,既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又能够丰富社会表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具备充分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包含培养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促使个体改变环境并使环境更好地服务个体的能力。四是变革。变革的对象是跨文化交际物。当该交际物成功为异文化所接纳之后,异文化需要对其作出一定的适应性变革,将之最大程度的同化,甚至将之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或文化特征,进一步对外传播。其前提是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大多数个体有为变革而做出的共同努力。变革能力的养成要求个体对于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理解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物有正确的辨析,甚至对对方文化有充足的了解。

4 结语

通过分析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例子,我们得到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因素成功传播的普遍道路。而后以这一道路为参考,我们可以分析其他文化因素能否实现跨文化传播,进而分析出承担传播者角色的人培养自身能力的几个角度,以期在人的个体角度为跨文化传播奠定一个有效的实施基础。

[1]曲焕云.中国茶文化研究[J].吉林农业,2012(6):210-210.

[2]王俊暐.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J].鄱阳湖学刊,2012(5):51-53.

[3]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4]蒋瑾.跨文化能力分类及培养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3(9):18-24.

[5]陆涓.文化浸润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64-66.

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YYJG031);承德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633)。

胡静波(1977-),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石 莉(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语言学。

猜你喜欢
饮茶跨文化变革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变革开始了
四季饮茶与健康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