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2017-02-04 21:38闵小梅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缺省翻译者红茶

闵小梅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泸州646000)

茶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闵小梅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泸州646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作为世界文化长河中,一朵独具魅力的浪花,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非常热爱,英语语言中的茶类词汇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一些茶名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文化缺省的情况,文化缺省有些时候是不影响翻译效果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下,文化缺省容易一起交流的误会,基于这个问题,需要研究相应的文化补偿对策,才能够是茶名翻译更加精确、到位,同时也能够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茶名翻译;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茶叶源于中国,在17世纪左右传入西方国家,此后西方人对中国茶叶极为追捧,随着茶叶在西方国家的普及,不同国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系统,这些国家茶文化一同组成了异彩纷呈的世界茶文化系统,真是因为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西方很多国家的语言体系中逐渐出现很多与茶相关的词汇,以英语语言为代表,在中国茶类词汇中,茶名名词是最多的,但是从这些年来,茶名翻译的情况来看,由于中西方国家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导致茶名翻译在文化这个部分,有一些缺省的情况,茶名翻译中文化缺省问题。而翻译最大的难题,就是在两个不同文化领域中,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这对翻译者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但要充分了解理解词语的意义与句法关系,而且还要对原文的文化缺省成份有敏锐的洞察力。

1 中英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方面都更加丰富,相对来说,英国茶文化在18世纪初期开始兴起,发展至今,不仅形成了独具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且还深深影响着一些其他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发展,这说明英国茶文化中还是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可以说中英茶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具体分析如下:

1.1 中国茶叶包括绿茶、红茶以及黑茶、青茶、黄茶等六个类别,茶叶具有保健、养生的功效,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其中绿茶为大部分中国人所青睐。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是最具群众基础的饮料,被封为“国饮”。而英国,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空气湿度很大,红茶性温,口感醇厚,市场符合英国人的需求,因此红茶是英国人最青睐的茶叶品种。

1.2 中国人饮茶基本都是以“清饮”为主,在喝茶的时候,会以坚果、水果、奶制品等作为茶点,而英国则是以混饮为主,并且在饮茶的时候,喜欢以肉类或者是一些小点心配合食用。中国人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英国人每天都要喝茶,并且每天喝茶都有固定的时间,正所谓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的是英国人的饮茶方式。

1.3 中国饮茶风俗,是从唐代开始逐渐形成体系的,唐代茶文化开始盛行,在宋代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中国人饮茶在解渴之外,还有更好层次的需求,那就是“品”,中国喜欢品茶的颜色、味道,喜欢感悟茶文化,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中国人以清饮为主,不会在茶中加入糖或者奶等辅料,品茶就是单纯品尝茶本身的味道和文化内涵。中国人注重泡茶的过程,对茶具、水的要求也很高,中国人对茶的喜欢已经超越了茶的本身,升华到了精神享受的领域。中国人讲究以茶会友,三五好友团作一起,一杯清茶,谈天说地。

英国茶文化以“维多利亚下午茶”最著名,英国人喝茶喜欢加入自己喜欢的辅料,并且配合茶点一同引用,喝茶的时间是固定的,每天都要喝茶。同时英国妇人还喜欢在家中召开茶会,通过这种方式放松身心,下午茶会也是一种社交方式。

2 茶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在中英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缺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比如:翻译双方如果处于同一个文化背景下,那么交际的时候,就会将大家都熟知的一部分文化内容省去,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文化缺省的翻译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英国经济发达,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因此他们在交际过程总是习惯于省略一些不重要的部分,或者是大家都熟知的部分,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相同,所以根据一些信号提示,就能够自行填补上文化缺省的内容,使整个交流十分顺畅。但是如果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方,采用这样的方式交谈,缺省的部分很难自行补充,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去填补缺省的内容。

2.1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区都是以茶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就是说茶叶的产地很多,并且很多茶叶名称都是以产地命名的,这些名称同样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翻译的时候,一些翻译者往往采用笼统的方式,或者直接采用拼音的方式进行翻译,虽然将茶叶名称的字音翻译出来了,但是对茶叶名称背后的文化含义却没有涉及,从而导致茶名翻译过程中文化的缺省。比如“六安瓜片”,这是一种在六安出产的茶叶,因为茶叶的外形与瓜片相似,因此茶叶命名为六安瓜片,但是单纯的音译,既无法体现茶的种类,也无法凸显茶的外形。

2.2 一些翻译人员,对茶名本身的内在文化内涵与背景并不了解,比如“工夫红茶”与“功夫红茶”,都被直接翻译成“congou black tea”,实际上“工”与“功”的意思并不相同,“工”指力气,或者是时间,而“功”则是火候、武功等,再从分类上来看良种茶属于不同的品种,从相关资料记载来看,武夷岩茶与红茶都属于“工夫茶”,但是到了民国之后,岩茶则从“红茶”中分离了出来,现在所说的“工夫茶”只是红茶,也就是说“工夫红茶”是指一类茶叶,是茶叶的品种,而“功夫茶”则不是一种茶叶,而是茶叶冲泡的方法,在英文翻译的时候如果直接将这个词都翻译为“congou black tea”,是片面的,如果在翻译中直接使用这样的翻译方法,很容易导致人们理解错误。

2.3 还有一些翻译者在翻译中国茶名的时候,对国外读者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从而也会导致一些文化缺省的问题,比如“西湖龙井”被翻译为“dragon well”,在中国,龙被视为权利的象征,在古代,中国人讲皇帝成为真龙天子,并将皇帝的样貌称之为龙颜,穿的衣服叫做龙袍,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大蛇”,是非常残暴的人,或者是严厉而有觉醒性的女人。有邪恶的意思。如果将中国的“西湖龙井茶”直接翻译为“dragon wel”并不合适,茶名背后的文化并没有被翻译出来。

3 茶叶翻译文化缺省的补偿措施

3.1 强化专业术语研究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在茶叶名称翻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歧义,比如红茶,英文是“black tea”,但是翻译过来的中国,却是黑茶,如果不懂得英国的茶文化,这样的翻译就会产生误会。所以为了能够减少茶叶名词翻译中出现这样的误会,翻译者必须要充分掌握茶学术语,研究各国的茶文化。从茶叶名称到茶艺翻译,中国茶叶品种多,数量大,根据种植季节不同、储存方式不同、制作方式不同,茶叶的分类也不同,从茶叶本身来说,我国对茶叶分类有明确的划分规范,比如普洱有春茶、夏茶以及秋茶之分,如果从制作方面研究,又分为熟茶和生茶,这些在翻译教学时,都必须要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传递出去,紧紧翻译出字面意思是不够的。陈年普洱分为普通普洱以及31年陈年普洱之分,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分为翻译为“Aged Pu'er Tea”(陈年普洱)以及“31-Year Pu'er Tea”(31年陈年普洱)。

3.2 搭建直译与意译链接的桥梁

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很难采用一种翻译方式就完全诠释出茶叶名词的含义,由于英语与汉语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两种语言系统相互干扰在翻译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依据中文的表达方式翻译茶叶名词,并且翻译常常过于表面化,没有将茶学内涵表达出来。因此在茶叶名词翻译教学中,翻译者应该教会学生综合使用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式,找到两种翻译方式的衔接点,这样能够使翻译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比如:乌龙茶名词由来是创始者的名字,但是西方人认为乌龙是一种贬义词,两个词汇之间的含义具有巨大差别,如果翻译的时候没有将这部分内容翻译出来,就会导致交际出现误会,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乌龙茶大多数以音译的方式翻译,译为“Oolong tea”,这样就减少了意义曲解的几率。再如,明前茶的由来是因为此茶是在清明之前采摘,那时的气候温度会影响茶叶生长,因此该茶十分珍贵,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The perceding dragon well tea”。另外,虽然目前很多茶叶专业词语在英语系统中可以找到相似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词汇大部分都是翻译过程中拼接而成,是无法准确表达出汉语词汇本身内涵的,所以在文化内涵的体现上也完全不同。比如,绿茶:Green tea,黑茶Dark tea等。能够看出这些只不过是机械的将两个英语词汇组合在一起,直白的翻译除了中国茶叶的名称,根本无法展现其文化内涵,所以作为茶学专业的英文翻译者,应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茶学专业词汇的特点,深入研究茶叶专业词汇翻译技巧,交接中文与英语之间的不同,善于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翻译。

总之,在翻译茶叶名词的时候,翻译者要立足于双方的文化差异,采用一定的策略,对某些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补充,帮助双方建立文化理解上的共通点,这样才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联系。

结束语

在茶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茶叶名词的翻译中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的问题,这些文化缺省情况,如果是处于通过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人,彼此交流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补偿策略,去弥补文化缺省的部分,从而使交流更加顺利,使茶文化能够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1]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外语研究.2014(6):5-8.

[2]卓振英.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变通[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0):14-15.

[3]黄宪芳.从《后庭花》的英译文看文化内涵的传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0):78-80.

[4]宋乔.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7):45-48.

[5]吴磊.论联络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应对策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11):23-25.

[6]王家年.时政用语的语义缺省与译语重构[J].当代外语研究.2011(9):17-19.

闵小梅(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ESP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缺省翻译者红茶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蜜香红茶
Happy Afternoon Tea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浅谈量词冗余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