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茶与书法之美

2017-02-04 21:38陈小伟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茶事书法艺术境界

陈小伟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浅析中国茶与书法之美

陈小伟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茶是我国的重要精神财富。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融合了数以百万爱茶人士智慧。在茶喝茶的过程中,感受美、感受茶文化的底蕴。书法艺术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主要构成形式,其主要是汉字的书写形式以及造型艺术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道艺术和书法艺术进行融合,提现了美学思想,使得我国传统艺术上升了一个新台阶。文章主要针对中国茶与书法之美进行赏析,展现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美。

中国茶;书法之美;审美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品茶的礼仪以及审美教育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礼仪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茶楼,其中悬挂着许多书法作品,供喝茶人们欣赏。我国汉字书法产生于公元前206年到如今,已经产生了籀、隶、章草、真书、行书到汉代末年,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书法体系,并且和茶道一样,已经成为我国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和书法两者都来自于大自然,存在于万物中,不管你身在何地,中国茶与书法的美都能呈现在眼前,能够净化心灵、去除浮躁、提升品位。

1 中国茶与书法美之“清”品位感觉

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想要对书法进行完美分析,就应该积极的将其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天得一以清”(《老子》三十九章),所谓清的根本含义象征着清净明晰,即:清香、清新、清晰、清朗、清幽、澄清、清洌、清扬,这些都是有“清”自身的含义所决定的。同时,“清”还体现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之谓。”(《诗薮》外编卷四)。“清”还能具有新颖的含义,即:清婉、清远、清俭、清简、清真、清和、清丽等含义,要是单从美学方面进行分析,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和茶共同存在的美感。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茶事活动中,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茶事极清”(徐勃《茗谭》),“品茗最为清事”(黄龙德《茶说》)等作品中,对茶具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茶清、水清、茶器清、境界清,而且还对人具有一定的要求,人清、心灵清等。所谓的水清主要指的是泡茶的水清澈干净,这样才能称的上是美;茶器清指的是沏茶所采用的器具整洁、清洁;境界清主要指的是茶事活动所选择的地方应该清净、清雅、环境优美、清风丽日,茂林幽竹。正如徐渭《徐文长秘集》中所说的“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竹里飘烟”。

在我国书法艺术中,清不仅是一种美,更是书法作品中平淡清远韵味的体现,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书法作品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如人清、心清,更要求心灵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清,在一些作品中,都体现着中国茶的清,例如: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故人风味茶样清”,由此可见,中国茶道的追求是一种清的体现。

对于中国书法艺术来说,清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平淡清远的韵味,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美的境界,人们只有通过对相应的作品进行细细品味才能获得相应的美的追求。另外,对于书法而言,人们更多的是在书写的艺术上下功夫,在书写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大篇幅,就会选择一些特殊的色纸、色墨进行使用,并且所采用的章法较为怪异,已经超出了书法创作本身的追求,使得书法已经成为一种颜色鲜艳的画板。人们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不能仅仅欣赏其表面,要透过其现象看到其中存在的本质,领悟到书法血液中的存在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出文化的气息,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例如:刘熙《书概》中体现一身脂粉的妇气,横冲直闯的兵气,俗而不雅的村气,唯利是图的市气,刻意雕琢的匠气,自我作古的腐气,粗野鄙陋的伧气,诙谐滑稽的匪气”等在相应的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只有回归大自然,在此环境下所创作品才能体现出清的美,才能体现出作品的层次美。

2 中国茶与书法美之“淡”品位感觉

淡是一种枯淡、淡泊、平淡、冲淡、闲淡、恬淡的含义,其本质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这种人生态度,例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游心于淡”《庄子·应帝王》等,从这以后,“淡”在我国人的思想以及境界中根深蒂固,以及逐渐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代的茶事活动中,所谓的“淡”主要指的是一种淡雅的境界,茶器淡雅、人心闲淡、茶味素淡,是一种至淡无味的思想境界,需要人们慢慢品味。在我国书法作品中,淡只主要指的是书法作品中墨色的变化,浓淡相称,是书法艺术对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书法艺术更加倾向于浓墨,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还让人看了不会产生反感;如果是偏于淡墨,应该体现出外淡而内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书法的美感。在实际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十分注重浓淡的搭配;更有“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然与其淡也宁浓,有力运之,不能滞也。”的说法;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出来浓淡的搭配,两者之间还应该相互融合,浓中体现着淡,淡中体现着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参差美感。另外,淡在我国茶以及书法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清高境界其实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朴实、自然的本质;是一种在平凡中显现出来的深远意境。在平淡之中显现才华,在平淡中体味其中存在的滋味,使人回味无穷。从茶、水、器等方面进行细细品位,能够感受到其中存在的淡,这也是我国从茶道和书法艺术另一种追求。

3 中国茶与书法美之“静”品位感觉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清净而为天下正”“静乃人之天性”的说法,同时,在《庄子·天道》中也提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能够感悟到人需要静下心来,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思考。人只有心静才能洁身自好,才能洞察世间的事物,才能提升自身的精神内涵。“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宥》,为有静才能实现养生。

在古代茶事活动中,静主要指的是环境的幽静,同时逐渐引导人们向静,茶静是人心的静。

在书法艺术活动中,动和静是一种相对的理论范畴,其主要是由一些多结构成分构成,并且,两者之间是相互运动的且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包含了动态成分,静态成分。书法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因静而益显,静因动而益深,动静相生,变化巧妙。主要提现在:书法艺术家的一些主观思想以及客观思想,两者之间相互联系,这些都需要由作者体现;书法艺术家在作品创作构思过程中,需要将心境以及虚静进行结合,使得两者进行联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书法艺术中,需要动静产生相互对立的效果,才能使书法艺术以线条的形式进行运动变化;例如:唐代张怀瓘谈草书的微妙:“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清代刘熙载在《书概》说明了书法艺术体动和静之间的关系,“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通常来说,书法的过程都讲究的“虚静”,所谓的“虚静”主要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审美心理,在审美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也是艺术构思的前体和基础。“虚静”是一种人格的体现,只有积极的将其和艺术进行结合,才能展现去其独特的审美。

4 中国茶与书法美之“和”品位感觉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和有和敬、和睦、和平、和谐、和合、和顺、中和的说法,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的统一等。在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和也者,天下之远道也。”也都体现出了和的重要性,是我国一部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茶事活动中,所谓的和主要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尊敬,人和环境、茶具之间存在的和谐关系,物体和物体之间存在的协调性等,从而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常来说,和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范畴,其主要指的是天人合一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正确的审美主体一种良好的意境,并且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产生不同的审美观点,形成不同的审美形式,属于一种极高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阴阳相克相生的理念中领悟出了艺术的辩证法,书法艺术家采用一些完美的艺术因素进行创作,能够达到一定的协调效果,从而形成一种变化较大,但是井然有序的审美效果。在书法审美过程中,主要包括了:虚实、疏密、奇正、离合等,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和为中心的审美体系。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云:“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以及唐代李世民《指意》云:“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也都采用这样的体系对书法进行审美,通过茶事活动和书法艺术的结合,能够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茶和我国书法艺术的美既有形式上的美,还有内在美。只有人的审美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会到美。因此,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美。

[1]代红颖,吴波.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背景下的茶具艺术设计研究与创新[J].工业设计,2015(9):71-72.

[2]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等.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3]薛冰.浅析中国茶文化与道教之关联[J].东京文学,2010(9):126.

[4]宁翠玲.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J].福建茶叶,2016 (3):336-337.

[5]陈劲松.浅论中国茶与书法之美.[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Z1).43-46.

陈小伟(1974-),男,海南澄迈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及书法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茶事书法艺术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品“境界”
所谓书法艺术
崂山茶事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