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先锋

2017-02-04 02:57李立
中文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马原叙事艺术

摘 要: 马原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创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汲取了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其创作艺术主要体现在:把“元小说”创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叙事时间的破坏和营造暴露与虚构的真实,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固有模式,开启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

关键词:先锋文学 后现代性 元小说 马原 叙事艺术

Abstract:The Netherlands novel cre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western post-modernism narratives, learn the mean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magic realism. Its creative art mainly reflects in: "yuan" novels creation technique applied to his creation; Through the narrative time of damage and build exposure and the fiction of the real, broke the traditional novel of the inherent pattern, started the modern novel narrative structure.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Keyword:pioneer literature, post modernity, meta-fiction, Ma Yuan, narrative art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94-03

引言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初登上中国文坛的,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新思想,新思潮大量被介绍到中国。马原对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接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开启了先锋文学创作的先河。马原的叙述手段以及他的创作形式逐渐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学界研究的兴趣。关于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元小说创作手段的运用,元小说手段早在之前的西方文学创作中流行,很是被后现代小说创作家们的青睐,当时马原正是在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模式。细说来,马原元小说的运用是在学习博尔郝斯的创作方式上经过自己的在创作而运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而成为先锋文学的典型。

第二,叙述模式的逆常规化,其中暴露与真实的话语策略,试验性的写作手法,叙事时间的任意性以及马原的叙述圈套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小说家。马原叙事艺术的变革,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先锋写作的先锋文学时代。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马原是一个改革创新的缩影,有助于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格局,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改革开放依旧使我们必须走下去的道路。在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初,西方的文学理论以及思潮随之传入中国,那些敢于走先,敢于创新的作家们,诚如马原,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印象十分深刻的实践课。因此,再次回望先锋文学,解读马原小说创作的艺术,是对于先锋文学的一种敬仰,对马原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种认同,对文学创作的形式变幻多样的一种解读。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马原叙事模式的影响

1.后现代主义对马原写作意识的引导

后现代主义,是出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洲地区,逐渐风靡于当时的欧美地区,在七八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在此时段得到当时中国先锋文人们的接受并运用,从而传入到中国发展形成了风靡一时的先锋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既不完全是在文化领域,也不完全是在制度领域,而是在两者之间的某种激烈争辩的空间中发挥其对象的。①

这里我们谈中国先锋文学,谈马原,谈后现代主义,那么我们不得不谈谈博尔郝斯,因为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从马原借鉴博尔郝斯这里开始的。博尔郝斯的作品对中国先锋作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童在面对博尔郝斯的作品时:“陷入了博尔郝斯的迷宫和陷阱里一种特殊的立体几何般的小说思维,一种简单而优雅的叙事语言,一种黑洞式的深邃无际的艺术魅力。坦率的说,我不能理解博尔郝斯,我为此迷惑,我无法忘记博尔郝斯对我的冲击。”②因此,在这一时期,广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先锋小说。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潘军的《流动的沙滩》、余华的《古典爱情》《现实一种》、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孙甘露的《信使之涵》。当然,这些只是在接受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的个人作品,这里,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的风靡,中国文坛才出现了所谓的先锋写作派,马原等一大批文人在接受其创作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兴起了先锋写作,创造了先锋文学。

2.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对马原创作艺术的影响

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的创作,都表现出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的解构性质,体现出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矛盾、碎片化、不连贯性、随意性。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叙述上就体现了这一特征,彻底揉和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后现代主义非常重形式而轻内容。其“抽象性”的核心,就是对形式的痴迷。然而,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形式主要就是叙事方式以及叙事结构。叙事也就是“叙”和“事”的组合,“叙”就是叙述表达,解决怎么讲的问题,“事”就是故事,解决讲什麽的问题。马原说过:“先锋小说实际上是继承了西方现代小说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现代派运动,就是小说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是小说在现实上和观念上的一场变革。”③马原把那些从西方学习来的写作手法大胆的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创造了马氏文学模式。那时期,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最为流行的时期。而中国先锋文学就是在这几种文学形式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模式,马原却是一个佼佼者,一个先行者,一个开创者。

二、马原元小说的创作手法

1.元小说的创作特点及意义

谈起元小说,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到底何谓元小说?华莱士·马丁在其着著作《当代叙事学》中这样描述:元小说就是“在一篇叙事之内谈论这篇叙事。”④其实质其实还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又称反小说、超小说、后设小说、非现实主义小说、自我意识小说等等。元小说的时兴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而来的。在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看来,元小说是后现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或方式之一,“其强调‘叙事固有的价值;它玩弄观众,玩弄现实,玩弄传统的文学成规”。⑤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是中国当代元小说的源头之一,反过来说, 元小说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和先锋写作的表征之一。

元小说是受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国流行起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它不同于超现实的、荒诞的、魔幻的小说,它的特点在于“叙述者超出小说叙事文本的束缚,常常打断叙事结构的连续性,直接对叙述本身进行评论。这就使叙事性话语和批评性话语交融在一起,从而在语言操作方式和艺术形象的描写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⑥从元小说的自身来考虑,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亦真亦幻的小说世界、浓厚的自我意识及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上。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重点在于叙述人物以及事件,总是努力给读者营造小说的真实感,让读者以为书中记叙的事件曾于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真实地发生过,并将自身置于其语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元小说的创作者们喜欢声明自己是在虚构作品,喜欢交代创作的相关过程,对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进行揭露和评论。这样,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往往会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元小说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虚构的认识,通过暴露虚假的叙事手段,显示小说叙述过程中自我操作的痕迹,揭示小说的虚构本质,来完成对小说理论的思考。具体说来,这种叙事就是对真实或真实感的一种解构。

2.元小说的创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马原的小说,主要是小说形式上的一种大胆创造,也就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和炫耀叙述技巧。这里,“元小说”是一种写作手段,它能够更好地表达现实与梦幻模糊一体的思想,以及他对永恒,迷宫、死亡、虚无等命题的思考。在小说中,马原故意暴露叙述,公然的讨论他是如何构思、如何叙述,与此同时,还声称小说就是虚构、就是造假。这就是马原,不一样的马原,特立独行的马原。

这里,我们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来说,小说试图通过对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故事展开来体现文本的虚构性,从而达到元小说的运用。小说开篇就说:“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⑦小说叙述到第十五章时又针对前文直接谈论起情节的安排: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由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又莫名其妙的断线,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有一个问题,一并解决吧。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的动机如何解释?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⑧

在这一节的最后,故事的叙述着又明确的告诉读者,只要顿月牺牲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与是否真实没有关系,只是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当读者看到这里是,一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马原在讲故事,而且不是真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作家马原对文本真实性的无所谓态度。小说中“元小说”手段的运用,就突出了马原对传统小说创作形式的颠覆与对新小说形式的重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文体的表现性空间,这对中国当代写作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如吴义勤所言:“马原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者,他第一次在实践意义上表现了对小说的审美精神和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全面关注,并把文学的本体建构当作了小说创作的绝对目标”。⑨马原以他的文本要求,以他的独特方式告诫人们重新审视“小说”这个概念,他企图化解小说“形式”和“内容”的区别,试图而从侧面告诉我们小说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它是“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的”。马原第一次把如何“叙述”上升到了一个“小说本体”的高度,确立了“叙述”的“重要性”和“第一性”。在马原的笔下,没有哪一个人物是固定的,出场退场也漂浮不定,感觉你是那么的虚无飘渺,如幽灵般存在,可见,马原的“第一次”尝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是何等重要。

三、意义迷宫、暴露与虚构的叙述手法

1.营造“真实”与暴露的“虚构”

在马原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他主要是通过天马行空的叙述告诉读者小说的虚构性,以实现元小说的运用,从而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消解其真实性。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开篇就这样写道:“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在小说的第15 章里,马原又直接谈论起情节安排:“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⑩ 完全表现出对文本真实性的无所谓,这里,马原实质上就是要告诉读者,原来这是马原在讲故事,是虚构的,从而达到他消解真实性的目的。其另一部作品《虚构》在叙述过程上跟小说的结尾也是互否的,主人公“马原”在叙述开始时就说:“他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的玛曲村。”⑾而在结尾处又说是三天,这里,到底是几天,我们实际上也看不出来,也许这到底是几天?或许永远是一个谜,因此,这也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虚构。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写实小说,马原的叙事方式显然是一种故意的别出心裁。马原在小说创作中完全无视暴露技巧的禁忌,公然的在故事之间展露故事编造的手段。马原常常不惮于摧毁人们如临其境的幻觉,中止故事所引起的激情,终结读者小说主人翁之幻想,恶作剧似的向人们展示种种衔接故事的中介因素。这无疑造成了阅读故事的夹生之感。这充分说明,马原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小说所尊奉的“真实”。马原小说的叙述者有意在故事中间抛头露脸,并有意的、毫无顾忌的向读者证明:本故事就是被人编造出来的。这无疑是在提醒人们,任何“真实”都是叙事过程所形成产生的结果。于是,马原小说从故事转向了叙事。马原经常有意无意的混淆其小说中陆高、姚亮、马原和“我”,这种混淆已经明显地带上了故弄玄虚的意味。就这个方面来说,马原的叙事不是爲了故事的清晰和线条性,而是一种叙事展示。此外,马原还常在其小说中敞开小说的边界,让他的众多小说互相串联:第一部小说的故事可能把脚伸到第二部小说里面,第四部小说说不定一开始就议论第三部小说的结局。至于向陆高、姚亮之流的人物可以乘坐一辆破卡车走访多部小说,这令人觉察到文本的衍生性,诸多文本之间似乎正在扩充。如此看来,马原不愿意像传统小说家那样,造读者造成一个假象,他的人物就是来自现实世界里,退出小说文本之后仍然生活在他原先生活的那个地方。他骄傲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本体,这些生命虽然只存在于纸上,但是这些人不会年迈体衰,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消逝,他们随时都在,整装待发,参加马原所组织的下一场叙事游戏。

如果说这些叙事不过是给读带来某种阅读程度上的不适的话,那么,故事连续性中断是对小说叙事成规的一个剧烈颠覆。马原的一些小说不再出示一个首尾一致的故事,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或互不谋面,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也未衔接。诸如《大元和他的寓言》或者《旧死》,当中几段故事的严重分裂与脱节已经十分明显;而《冈底斯的诱惑》、《折叠》则可以作为连续性中断的典型例证。《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信手将两个老太婆与一对姐妹平行的罗列在一起,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种东鳞西爪的片段凑合将使整部小说不知所云。

《冈底斯的诱惑》中,分别将三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即姚亮和陆高的经历、穷布猎熊的情节与顿珠与尼姆顿和月的故事毫无逻辑地拼贴在同一部小说之内。三个故事相互交叉,交相出现在读者面前,就如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一样,切换迅速果断,但又不失联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小说中三个故事被切成若干个小块,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让读者看了感觉到这部小说很是神秘,小说居然也可以这样写。但是从一个整体来看,当真正把全篇仔细读完才发现,这些出场的情节是叙述着马原在用虚构的手段来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而文本又极具诱惑性,诱惑你再读一遍,诱惑你去想象冈底斯山的无限状况。小说无不是在虚构的基础之上通过结构的手段来世故事达到碎片化,消解其故事的真实性。

2.迷宫之门——马原的叙述圈套

2.1 叙述人称的多层次性

在马原的小说创作中,弄假成真是马原的叙述惯技之一, 存心洗白真假间的界限,在蓄意制造这么一种效果的时候, 马原本人在小说中的露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马原在他的许多小说里都把自己写了进去, 不像通常虚构小说中的“我” 那样只是一个假托或虚拟的代替者, 而直接以“ 马原” 的形象出现了。马原煞有介事的以自叙或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时,不但自己陶醉其中,还让读者难以分辨,到底此马原是彼马原,还是非马原,这着实让人费解。吴亮把马原的这种叙事手法称之为“叙述圈套”。⑿马原十分擅长在小说中制作种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连环圈套,在某些圈套之中的谜团是无解的;这些谜团或圈套作为不可释出的悬念保持到终局。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谜团或圈套并非人物行动或者性格对抗的必然,他们更像虚实游戏的产物。故事并未由于这些圈套或谜团而更为深刻,叙事却因之更为有趣了。在《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位萨生活的三种时间》、《虚构》等一些小说里, 马原均成了马原的叙述对象或叙迷对象之一。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 而且还是旁观者、目击者、亲历者以及参与者。马原通过真事真说和假事真说的方式让我不禁联想到他的《虚构》和《道神》均有大量想象的情节,即让自己进入一种再创经历、再创体验和再创感受的如临其境的幻觉。而此时再去追问事情是否真就这般地发生, 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了。但是马原似乎也被自己的虚构和幻觉骗得不轻呢?在此除了年龄、身高、籍贯和履历, 他关于自己的真实记忆不会太多太详细,大概马原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在他自己编织出来的这个叙述故事中了吧!作为某种更为有趣的自我欺骗的补充游戏, 马原还别出心裁地由经他之手虚构出来的小说角色之口来返身叙述马原本人。

《冈底斯的诱惑》的人称更是骗人不轻,有时候你真不知道那些人是哪个,你只知道那些人物在小说里不断的交替出现,而且那些人称还不止一个。这种人称上的多层次性,小说中叙述着、人物、作者混合叙述口吻的展现,可谓别具一格。“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确定另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西藏工作”。这种叙述叙述者的叙述者人物的立体的叙述结构方式,他们都有可能是马原,马原本人在他小说中以不同方式出现, 其实正是这一心理状态的显露。他不象大多数小说家只是想象自己生活在虚构的文字里, 他是真的生活在自己虚构的文字里。或者干脆说, 没有什么虚构, 马原的小说就是衡量它是否真实的标准, 不存在小说之外的真实对应物, 所以也就没有什幺虚构。因此, 马原和马原小说中的马原, 根本没有必要进行真与非真的核实和查证,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

2.2 叙述时间的无逻辑性

在马原的叙事过程中,在时间结构上的不按逻辑出牌,把时间的表述肆意的拼接到故事里,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大量采用了这种叙事时间方式。如描写陆高和姚亮寻访野人和第一次探险结束后,马原说道:“故事到这里就算结束了。这是陆姚探险队的第一次探险。他们要在这里工作,来日方长。我们已经知道他们的第二次探险是去探险是去寻访野人。两次探险都以没有结果而告结束。”“我们也知道他们在第二次探险后各写了一部关于冈底斯山的故事,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了。”⒀这两段话是陆高和姚亮以后发生的故事的提前叙述,至于具体的时间倒不是叙述者关心的,也是我们无从知道的。

马原在他的小说《虚构》中说他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但是在小说的后面,他又利用时间来结构了这个叙述。他说自己是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中间说在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而最后自己稀里糊涂的醒来时,时间又是五月四日,这样的话,中间的七天又是这么回事?这就成了一个谜。还有就是马原在第七节说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第二天会和我一起爬山,可是后面他也没有交代他们去爬山。马原的这种时间上的反逻辑叙述一不小心就让读者掉进了他的叙述全套,他的这种解构的虚构性体现了他的创作手段的艺术性。

结语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者,马原一生都在叙事艺术的迷宫中穿行。马原不拘泥于形式,敢于打破常规,反传统小说模式而行,大胆的吸收借鉴西方的创作技巧,柔和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段,开创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模式。马原元小说的大胆运用以及叙事模式的变革,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马原叙述圈套。马原,无疑是一个变革者,一个开创者。在此之后,马原的写作方式不断影响着一大批的文学新锐,对后来的先锋文学者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文学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更加关注,对于文学的主体性和个性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英】史蒂文·康纳著,严忠志译:《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4页

②苏童:《寻找灯绳》,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③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④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第14页

⑤郭春林:《马原源码—马原研究资料》,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⑥汉斯·伯顿斯:《后现代世界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7页

⑦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⑧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⑨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⑩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⑾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⑿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⒀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南帆.文学的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学军.文学的情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5]洪治纲.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马原.马原写自传[M].作家出版社,1986,(10).

[7]苏童.寻找灯绳[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8]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胡全美.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马原: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马原[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年.

[11]马原:阅读大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季进.作家们的作家----博尔郝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当代作家评论[J].2002,(3)

[13]张柠.大师在哪里?----兼谈一位叫马原的汉人[J].当代作家评论,1998,(4)

[14]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15]刘绍信.当代小说叙事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6]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17]邓楠.叙事艺术变革者马原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8,(4)

[18]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的话语策略[J],湖南师范学院报,2001,(4)

[19]李璐.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3)

[20]英·史蒂文·康纳著,严忠志译.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

[22]郭春林.马原源码—马原研究资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汉斯·伯顿斯.后现代世界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4]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J].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3)

作者简介:李立(1990.6-),男,土家族,贵州省江口县人,本科,文学学士,中共铜仁市万山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马原叙事艺术
先锋小说中的形式与死亡主题,结局与语言虚构
先锋外衣下的传统小说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