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怀浩气倾荡磊落

2017-02-05 20:57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密州壮志人生态度

【赏析】

苏轼与其弟苏辙情深意笃,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起程赴密州。这首词便作于赴密途中,词前小序云:“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他在朝中难以立足。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郁闷一股脑儿向子由倾吐。

词的上阕先写羁旅情怀,化用唐朝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入词,以残灯、鸡鸣、孤枕勾画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凄清的境况最能勾起游子怅惘的情思。晨鸡初鸣,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云山朝露如锦铺展,显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终日劳顿奔波,令词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似此区区长鲜欢”的浩叹。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历历,不由得浮想联翩。

下阕顺势联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当年,苏轼兄弟随父进京应试,受到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同时中礼部进士第,名动京师。宋仁宗大喜云:“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遥想当年,壮怀激烈。词人以西晋陆机、陆云自比,自诩胸藏万卷,笔如铁椽,辅佐国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明主,经邦济世,又有何难?一腔逸怀浩气,倾荡磊落,壮志豪情喷薄而出。苏轼曾自谓“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也许,并非“无术”,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残酷。他曾在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了“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政治主张,他早期的政论、史论深刻地总结了历史教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研究了治国的方略,可惜“论不适时”,雄才大略成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几番碰壁,令其满腹愤懑。面对失败,苏轼又是现实的,他胸怀旷达,“卿相之贵,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对得失荣辱抱以超功利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话语,表达了被任用或被弃置取决于时运,奔走仕途或遁世隐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观。只要身强体健,优游岁月,“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即便袖手旁观又有何妨呢?这是苏轼面对现实的愤激之辞,也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这首词内容丰富,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有形象的景象描写,有抽象的政治论说,又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文思连贯,一气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时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伤。

猜你喜欢
密州壮志人生态度
密州在哪
看 淡
归暮遐思
坚硬与柔软
油田工人
破桩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题铭砚洗
世界观(二)
懂得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