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17-02-05 15:06沈艳雯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文探究

沈艳雯

善于学习的学生,总能把动手、动脑、思考作为学习不可或缺的元素。探究,是学习的开始,更贯穿学习的始终。钱梦龙强调:“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摆脱教师。”在自学自悟中真正领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真谛。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是一个值得所有老师深思的问题。

一、学风,为学习加分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常忽略一个问题:学生是否想学,就像一道再美味的菜,即使色香味再俱全,如果没有进食的胃口,也难以品尝。所以良好的学风,积极的学习欲望,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关键。低热情的学习欲望是导致其低分的罪魁祸首,不想学,缺乏耐心是阻碍其茁壮成长的内因。良好的学风教育,使学生有一套学习欲望的宝典,才能挖掘其学习潜能。在教学中,要引导他制订学习计划,教会他向学优生借鉴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向上动力。这些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形成,就是有效学习的可靠保障。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做以下尝试:

1.多提问。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思维的海洋中前行逆转,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先从简单的问题下手,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有一定的信心,那么他们会再次探索成功的道路。获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道路,一旦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快感后,那学习这件事,在其心中就有一定的地位。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此时再给予正向的鼓励如“你的回答很有创造性”、“你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那满足感就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每一点进步的喜悦都会再次牵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从而投入下一次的挑战中。

2.问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必要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则能更有效。如教学习《黄河的主人》,在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之险,筏小人多带来的“提心吊胆”时,先问学生人在什么时候会提心吊胆,接着请学生轻声读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当让你读到提心吊胆的词语、句子,甚至一个标点时,就用小圆圈标出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理解,一两句话就行。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在思考感悟、探究中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静心涵泳语言文字,引领学生与行驶在湍急的黄河之上的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深入对话,从而在心底激起“提心吊胆”的波涛。

3.引导学生自己讲。可能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是一个教师讲得多、学生发言少的课堂,学生总胆怯不愿谈论自己的想法,但这说的过程又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这说的过程是思维外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努力探究课文的外在表现。对于讲得好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对于讲得不好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适时点拨,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你说我争辩、你说我补充的积极互动的氛围,时间长了,学生就把思考、讨论、发言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学会思维的构建和知识的整合。这时,学生的探究之路就迈进一大步。

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全新的课文摆在眼前,囫囵吞枣,胡乱读了几遍,有口无心,或者等着教师将甘露灌输到身体里,被动接受,那么换一篇文章之后,还是不会汲取营养。成功、有效的预习,就像是给花儿浇了一次水,有了挺拔的身躯,有了成长的动力,更多的养分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向体内。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浩如瀚海。只要有搏击风浪的勇气和驾驶航船的方法,再大的风浪也不能阻挡前进的航向。预习就是为学海扬帆做准备,只要有信心,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预习时先要好探究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做到看、想、查、划、写。汪广仁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先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体说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是课文学习的前提。其次,将生词在文章中划出来,在不理解、不会读的字词旁边画上记号,然后拿出语文学习的好助手——字典朋友,将不认识的字词在字典的帮助下,查到关于它们的信息。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在空白处留下字迹的话,是探究过程的痕迹,也是最美的图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文上的记号不是胡乱的涂鸦,而是思维在纸上的成功跳跃,那是学生思考的痕迹,也是最美的图画。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就一次次地发散。文本阅读后发现了疑难,记下应该解决的问题,学习更有方向,课堂上的目的性也就彰显,这是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当然,教师一开始就要明确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的指路明灯。例如教《金子》一文中“这里没有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这段时,要求学生体会一定要付出自己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可以设计系列问题:(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是什么事让他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的?(2)以你对彼得的了解来看,他有成功的条件吗?要成功,他必须怎么干?(3)这更能证明彼得是个什么样的人?(4)聪明能干的彼得最后成功了吗?用你找到的最后一段文字告诉大家。这系列的提问为学生的探究指了条明路,使学生不至于拿到一段文字后措手不及。

三、课堂学习,引导探究

如果说预习是热身运动的话,那么课堂学习则是一次真正的锻炼。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这一句口号喊得响亮,要加以贯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需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学的关键不是将答案输送给学生,而是要抛砖引玉,耐心引导。“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激励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以问导究,以疑促究,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新设想,敢异想天开,敢标新立异,敢向权威的观点挑战,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一篇课文,教师已知其重点与难点,上课伊始,如只求完成教学任务,那教师大可提纲挈领地将所需掌握的字词、中心句、重点难点投影而出,学生易记,教师易教。但课文需学生自己细品其中韵味,教师无法替学生吸收其精华。所以,教师要遏制学生浅尝辄止的懒惰,把学生引领语文学习的轨道,在课堂上让他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是当务之急。

既然教师不能手把手教学,那么适时地引导,领着学生的思路探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抓住一篇文章的精髓,如果是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最好,这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光芒,还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纵向挖掘,逐层突破难点,间接领悟全文的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教学过程亦是思考过程。课堂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其在问题的海洋中感受思考的快乐。如教《燕子》中“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这一句时,首先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小燕子的美丽和给春光增添的生趣?学生找出这句后,继续问这是一句什么?如果把“痕”字换成“痕”好不好,为什么?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在交流中顺学而导,努力创设自读自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文字的精妙。

总之,引导小学生学会探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耐心指路,学生积极配合,只有在规范的训练后,学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