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立体的陶渊明

2017-02-05 18:32张小毛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诗文陶渊明

张小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3-02

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备课的时候笔者思考:学生已经对陶渊明有相当的了解了,这篇诗歌我们要学什么呢?虽然这首诗结构精妙,意境高远,但是如果让八年级学生来花上大半节课时间,云里雾里的来探讨这些东西,未免有点得不偿失。但如果只让学生就文句去感受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又未免太过容易,难以吃饱。怎么办?从哪入手呢?突然,笔者脑子里灵光一闪:不是要从学生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导入吗?为什么不让学生将所有陶渊明的诗文都找出来,再翻开这首诗,将它们联系起来对陶渊明做个立体的认识呢?虽然文本资料是少了点,但学生最起码能对陶渊明及其艺术特点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这对学生应该更实惠吧。最后,笔者先把初中阶段学过的陶的诗文先复习了一下,然后就通知学生做点准备工作,当然如果有可能多找一些课外的陶渊明的诗文就更好,不过要先做些理解。

上课了,笔者单刀直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陶渊明的诗了,你们对陶渊明到底有多少了解?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了,不等他们举手发言,笔者又发话了:你们都找来了陶渊明的诗文吗?发言请联系文本作具体的分析,不要泛泛而谈。最好依照课内学过的先后顺序谈,大家会听得更明白些。

同学:那我先说《桃花源记》,我认为我首先看到一个对现实非常不满的陶渊明,因为他虚构桃花源的故事就是曲折的表现这一点。

同学: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却又无力改变,所以我看到一个非常苦闷的陶渊明。

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发言,并进行了简要的板书。接着,笔者进一步启发他们:陶渊明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我们来看一下,陶渊明脚下有几条路可走?他又选择了那一条?

同学们沉默了一会,还是没人发言。笔者再提醒:陶渊明不是做过县令吗?为什么他挂印而去?

同学:他不想与官场上那些人同流合污。

笔者说:对,他可以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这是一条路。但他没选择这条路。还有什么路?

同学:它可以揭竿而起,像毛泽东那样带领一群人推翻那个社会。

笔者说:这的确也是一条路,但你太抬举了陶渊明,他可能缺少那种政治抱负或政治野心,所以他也没选这条路。那么他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稍停了一下,很多同学都在小声地说:他可以逃避。

笔者问:他逃哪去呢?一个同学抢着说:桃花源。

笔者说:要真有桃花源,他肯定去。——那个渔夫莫非就是他?——他逃到我们江西的庐山脚下,过起了一种——

大家异口同声:田园生活!

笔者引导:对,所以才有了《归园田居》和《饮酒》等诗文,你们觉得《五柳先生传》是否也是写在这之后呢?下面请大家继续按顺序说。

同学:我在《归田园居》里看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看到了他回归田园后的轻松惬意。

笔者板书并提示:联系课文。他继续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劳动时间那么长,可见他兴趣很高。带月而归也是一种享受吧。

同学:“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能说明问题。

笔者插话:这个“愿”我们是怎么理解的?他想了一下,继续说:应该是他不想再回到那讨厌的官场,希望这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不要被打扰。

笔者表扬:你理解得很好。——那大家再说说《五柳先生传》吧。

同学很快举手:不慕荣利,率真自然。

同学:好读书,不求甚解。

同学:常著文章自娱。

……甘于贫困。

可能是上单元刚学的原因,学生对文章都很熟,一下子噼噼啪啪地说了很多,笔者板书都应接不暇。

板书后,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联系前后所学,形成立体印象。

笔者问:陶渊明又会读书又会写文章,却只用来自娱,这是不是太可惜了?这与古代提倡的学而优则仕不相符啊。这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哪方面有关或相应呢?

同学说: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不慕荣利,他厌恶官场。

笔者继续问:他生活那么贫困,却“晏如也”,这在前面的诗文里已经作了哪些注释?

同学说:他实现了他的愿望,他热爱田园生活。

笔者表扬: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将学过的东西进行综合分析并抽丝剥茧了。这是一个进步。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学习新课就容易多了。

接下来笔者让同学先对诗句作了初步的理解。然后说:同学们,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陶渊明的基本形象,但可能还不够完整清晰。就好比绘画中人物的轮廓已经画好,就差进一步渲染、润色了——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看这首诗中又让我们多了解了陶渊明的什么?或者又印证了前面看到的什么?

略作讨论后,有同学举手了:

——我再次看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资料里说,这个“车马喧”正是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心远地自偏”的“心远”也正是指远离官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体现了他此时此刻的悠闲自在。

笔者要同学为发言的同学鼓掌。

笔者问:说到他的轻松愉快,我觉得这首诗中有一句景中含情的句子与《归园田居》中的一句作用完全一样,知道是——

——飞鸟相与还。学生又是异口同声。

笔者问:田园诗人是不是都对田园很喜欢?

——那是肯定的。

笔者补充说:查了一下资料,知道此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田园 20年时,20年了,他老人家竟然还是如此执着,可见他真是地地道道的田园诗人了,他爱田园简直就是老鼠爱——大米了!(笑)

笔者问:有没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在俯首思考,好久没声音。笔者只好又提示:最后作者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真意”的?以前他还只是一种“愿”,现在已经悟出了“真意”,这说明了什么?

笔者看到同学仍然回答不出,只好再提醒:大家认为“此中”的“此”是指什么?大家讨论后,笔者又问:“此中有真意”要怎么理解?

迂回了一下后,大家终于明白:“真意”就是陶渊明理解的生活的真谛。笔者抓住机会启发学生理解:从有这个“愿”到明白“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种人生的升华,是所谓的“得道”。这种人就是我们说的高人。

最后,笔者请学生对这个“高人”再进行了一个小结,要求大家从人生观、生活观、性格特点等多方面构建自己对陶渊明的立体印象,从而完成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同时布置了课后作业:阅读陶渊明的其它作品,进一步完善这种立体印象(课堂上时间不够)。

以上是我们这节课的大致过程。笔者认为算是一次灵活处理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尝试,有这么几点好处: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里有一个从熟到生、从易到难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大部分学生都有收获。二是将几个学期学过的同一个作家的东西连起来学习,既教给他们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方法,又让他们整体上认识了陶渊明这个田园诗人,感受了占居我国古代诗歌非常重要地位的田园诗风。三是避免了老师课堂上机械的讲解,而是完全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轻松愉快中还有收获。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诗文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田园生活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